內容簡介
建築,一種空間的語言,人與空間的對話。
當人們在欣賞路易士·康、柯布西耶、萊特這些建築大師們的作品時,是否曾想過:這些建築大師們在設計的當下,所看到的是怎樣的世界?而建築師與社會需求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關係與關懷責任?
身為資深建築師的漢寶德,遊走世界各地,不錯過任何一座“有意思”但未必廣為人知的建築物,例如:悉尼歌劇院、國立澳洲博物館、哈佛大學新舊校園、朗香聖母院等,從當下所感遇的氛圍、造型,細述其中蘊涵的巧思,既生動又具體。此外,書中亦從現代建築學派與設計精神出發,漢寶德藉以自身的建築師實際經驗,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地融合中外學派並貼近人們生活景況而論,幽默中帶著批判,可謂是建築愛好者以及業界人士的經典讀物。
作者簡介 名片一〉〉〉建築界的大佬:在台灣建築學界的地位,比擬起來,應該是大陸的劉敦楨(1897-1968)加上童雋(1900-1983)。 名片二〉〉〉文字打手: 曾在《中國時報》和《聯合報》開闢專欄。因其介紹捧紅台灣鄉土藝術家:洪通和朱銘。 名片三〉〉〉社會活動家:學者、大學校長、建築師、自然科學博物館和宗教博物館館、台灣“總統府”國策顧問、作家。學術界、教育界、建築界、博物館界、政界、文藝界六棲明星。
圖書目錄
自序——出入建築與藝術之間
構築有情世界
拼湊的美感
再訪悉尼歌劇院
殼形建築的審美觀
為眾人築夢的高迪
英國建築傳統與斯特林
我在哈佛大學的柯布西耶經驗
朗香,我來了
柯布西耶的現代建築暨規劃觀念
康與當代建築
西塔里埃森的感動
編後記
媒體評論 無論是已開發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都面臨著一種危機和隱患——物質、技術、功利的追求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壓倒一切的統治地位,而精神的活動和追求被忽視、冷淡、擠壓、驅趕。這樣發展下去,人有可能成為沒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單純的技術性動物和功利性動物。因此,從物質、技術、功利的統治下拯救精神,成了時代的要求和呼聲。 ——北京大學教授 葉朗 學校和親職教育,重視理性教育,卻忽視情感與感性教育。學科性知識教育不斷加強,心靈教育卻逐漸弱化。在兒童早期,非認知能力與情感能力才是最需要重視與培育的,而音樂、美術等藝術感官刺激,能使孩子靜下心來,潛移默化使其養成傾聽、觀察習慣。但諷刺的是,這與時下的教育評價體系不相協調。 ——解放軍藝術學院教授 周蔭昌 當下,社會上功利主義盛行,審美情趣墮落,通過藝術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培養鑑別和鑑賞能力,任重而道遠。藝術教育對廣大青少年的重要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提高青少年的審美和藝術修養;二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吸收和借鑑外國優秀文化;三是更切實地落實素質教育,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調動青少年的潛能。 ——北京大學教授 彭吉象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構築有情世界
20世紀的70年代,建築界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後現代”,宣告現代建築死亡。自此而後,這個名詞被文學、藝術,甚至哲學界所借用,開發出80年代以後廣闊的文化視野。然而“後現代主義”究竟是什麼呢?在建築反而說不清。所以我不喜歡這個名詞,它是很不負責任的,不過指出時代上在“現代”之後而已!
我年輕的時候,“現代”是指進步的、科學的、光明的;有絕對正面的含義。曾幾何時,“現代”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現代的原意本是現在這個時代的意思,也就是當下,為什麼成為一個代表過去的時代名詞,實在使人不解。為了怕被人視為落後,大家都急著向後現代靠攏。什麼是後現代,它究竟是怎樣的主張,又沒有多少人了解。即使偽裝明白,每人的說法不一致。因此,唯一的共識是,後現代是多元價值的,可以各說各話,不需要同意,不需要統合。
我在美國求學、工作那段時期,使我親身見證了這個轉變的過程。回憶起來,我認為現代主義的失敗就是敗在理性主義。自國際現代建築會議(編注{1})到包浩斯的正統現代建築思想,都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不論是科技掛帥的結構決定論(編注②),或合用至上的功能決定論(編注③),都是講究硬邦邦的理性。連現代美學也崇尚整齊、簡潔、方正,向古希臘的神廟看齊。這種樣樣都講道理的建築,很快就令人感到冷冰凍的,忍不下去。不但使用建築的一般大眾受不了,建築師們自己也吃不消。因此雖有學理的大帽子壓著,現代建築一旦成為風格,很快就受到批評。
其實20世紀中葉的後期現代主義的建築師早就在尋找建築的生命意義。有一派回到傳統,到古典建築找紀念性,到中古建築找心靈,到鄉土建築找人情。他們都在現代建築中灌注了感情的成分,但是都擺脫不了講理的習慣,講不通就無法說服同僚。能把感情表達出來,又說得通的人,是路易斯·康(Louis I. Kahn, 1901-1974)。當時的年輕建築師無不受他的感動,甘願奉他為師。路易斯·康喜歡用詩的形式說明建築設計的理念,一時風靡。但真正動人的,是路易斯·康的宗教精神,路易斯·康把感情升華為信仰,用幾何形表達出來,連我都被迷住了。
可是時代改變了,70年代之後,大家不再崇尚理念了,當行的是感官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