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壽打花鼓

漢壽打花鼓,因相傳漢壽打花鼓起源於鳳陽,漢壽古時又稱龍陽,所以漢壽打花鼓亦名“龍鳳花鼓”。

簡介

漢壽打花鼓原是一種較為單純的曲藝演唱形式。
演唱者通常為一人,演唱時一邊擊鼓,一邊按情節需要表演各種角色。
演唱內容以中、短篇故事為主,如“白牡丹”、“三打祝家莊”、“孟姜女”、“賣雜貨”等。詞曲固定,即為有“本頭”。一般在農閒時自娛自樂。少部分說古論今,言吉道賀的內容,多為即興編詞(曲調固定),見子打子,往往是在民間節日或婚壽喜慶之時登門獻藝,不收分文。如“送喜”、“送財”等。此種情形一直沿襲至清末明初。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人民民眾對文化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漢壽打花鼓無論在演唱形式,還是在演唱內容上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由一人演唱發展到以二人演唱為主,由一人多角變成一人一角。如“白牡丹”、“賣雜貨”等。二是由原來單一的說唱形式而加進了舞蹈動作,如“採茶”、“送財”等。三是由演唱者自己改為他人伴奏,並在以外,另加進了頭鈸二鈸大筒等樂器(解放後又增添了竹笛嗩吶等)。四是即興編唱的比重大大增加,並因此而創作、發展了一些新的曲目,如“觀燈”、“生產”、“摘花”等。這樣漢壽打花鼓便衍變成兼曲藝與歌舞為一體的綜合表演藝術。數百年來,她牢牢紮根在民間的土壤里,為廣大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見。

分類

漢壽打花鼓可分為文花鼓與武花鼓兩大類。文花鼓即以說唱為主的打花鼓,亦稱曲藝型。如“白牡丹”、“算命”、“孟姜女”等。伴奏除打擊樂外,加大筒。武花鼓即表演動作幅度較大的打花鼓,亦稱“歌舞型”。如“採茶”、“送財”、“觀燈”等,伴奏除文花鼓中使用的樂器外,還在過門中加進嗩吶、竹笛等。
漢壽打花鼓的曲調不僅美麗動聽,婉轉柔和,而且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常見的類型有:①一目多曲。即一個曲目里有幾種不同的曲調。如“採茶”就有六首各具特色的曲子。②一詞多曲。即一段唱詞可選擇數種不同的曲調。如“送財”就有五種完全不同的曲子。③一曲多唱,即同一首曲調有幾種不種的唱法。如“賣雜貨”的第一大句,“”唱時就比“”唱的提高了一個四度。這樣不僅使曲調有新鮮感,不重複,而且恰到好處地抒發了女主角無比喜悅的心情。除此以外,調性發生變化的曲調也不少,如“雙摘花”、“誇誇調”等。

沿革

漢壽打花鼓流行於全境,全縣約有打花鼓班二百八十餘個。其中尤其是山區的毓德鋪、龍潭橋、月明潭周文廟等十四個鄉鎮更為普及。基本上是村村組組都有花鼓班。
吳神保是漢壽打花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1895~1983)九歲從藝於龍鳳花鼓第十八代傳人盛天保,十二歲就有了較過硬的基本功,到十五歲時,技藝已達到相當精湛的地步。非凡是“雪花蓋頂”、“白鶴展翅”、“夜鶯歡歌”等舞扇技巧,使看過他表演的省內外許多專家都稱讚不已。吳神保把握的打花鼓曲目約七十多個,曲調不下於一百三十餘首。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他曾三次參加常德地區和省里分別舉行的民間曲藝匯演,演唱的“採茶”、“賣雜貨”等曲目得到了省、地領導和廣大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好評。為此,他被省文化廳和省藝術學校特聘為花鼓班教師,在省任教六月余。他演唱的眾多曲目中,也被文革前省文藝工作室編印的《民間音樂》選登了三十七首曲調。幾十年來,經他傳授過的徒弟遍及省內外的二十八個縣市,不下千餘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不僅健在,而縣活躍在各個不同的地方,為發展民眾文化工作而奔忙。
由於漢壽打花鼓曲調美麗、特色突出,公開出版的《中國民歌集成·湖南卷》與《中國曲藝志·湖南卷》分別選入了十餘首較有代表性的曲調。(漢壽縣方誌辦推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