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調桄桄是中國歷史文化魅力城市漢中的地方劇種,是國家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漢調桄桄有大戲、小戲之分。大戲為真人演唱,小戲則為杖頭木偶戲。其杖頭木偶小戲分布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一帶城鄉。
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戲有600年的歷史。它萌芽於元末明初,形成於明代,明代萬曆時期已非常成熟,明代末年已很流行。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在行軍作戰之中都帶有桄桄木偶戲班,他們將漢調桄桄木偶戲傳遍了漢水流域、長江南北,甚至傳到西南邊陲。該劇種為梆子戲,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詠白念唱的發音均為洋縣方言,其曲牌現存120餘首,劇目651個,臉譜100餘幅。該劇種表演形式為桄桄藝人唱念,並操縱杖頭木偶完成各種戲劇動作。
漢調桄桄杖頭木偶戲很有個性。一是有明顯的原生態性。傳承人李天明、楊醜娃等人,唱腔正宗,表演原汁原味;二是傳統劇目豐富,板腔音樂完整;三是民眾基礎深厚,人們喜聞樂見。“吃麵要吃洋縣梆梆子,看戲要看木腦殼(即木偶)桄桄子”是洋縣老百姓的口頭禪。它對研究我國戲曲藝術、地方劇種演變規律、漢水上遊民俗、民眾文化之特質及人們的審美情趣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