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春生作品集

"過去了

漆春生,貴州籍作家、詩人、雜文家,資深媒體高級記者。1943年5月21日出身於貴州省遵義市。曾出版《山水情》等詩集和雜文集多部、發表新聞報導若干。漆春生曾服務於《貴陽晚報》《社會問題導報》《貴州畫報》《信息新聞報》《新聞出版報》《貴州日報》貴州報業集團等多家新聞媒體。擔任過記者、編輯、編輯部主任、記者站站長、新聞研究室主任、報社總編、社長等職。現將漆春生部分作品匯集如下,以饗讀者。
一、詩歌部分:
息烽情思(三首)2004-03-19
《幽谷沉思》
歷史的風雨早已過去,
空留下這十里幽谷。
那些牢房、牢牆、牢門呢?
那些鐵柵、鐵窗、鐵蒺呢?
早已灰飛煙滅了!
唯見灌木叢中
殘垣幾堆,
繼階數級……
那些披枷的志士、仁人呢?
那些戴鐐的英雄、巾幗呢?
他們去得很遠了!
僅留下血染的
桃花似火,
芳草如碧……
過去了,歷史的風雨,
空留下這十里幽谷……
《息烽煙雨》
初春的息烽,煙雨,
朦朧了高原上這片褶皺,
朦朧了幽谷里無數荒冢。
如縷的雨絲和情思,
在蘺蘺春草上纏繞;
晶瑩的雨珠和淚珠。
在掃墓人的睫毛上閃動。
煙雨中,子規聲聲,
仿佛在訴說昨夜的夢———
幽谷,貧瘠的黃土地喲!
子夜,他們在這裡拓荒,
五更,她們在這裡播種。
春啊!春啊!
早在這血染的泥土裡
萌動……
望息烽雲山,煙雨,
啊,既朦朧,又不朦朧!
張露萍烈士墓-幽谷沉思
這是一坯新壘的墳墓?
不不!
這是從塵封的歲月里,
捧出的一顆珍珠;
這是從歷史的扉頁里,
抖落的一滴淚珠。
珍珠、淚珠,
來之不易啊,
它令長輩捫心反思,
它令吾輩清心明目。
歷史,莊嚴公正!
但歲月的草稿紙上,
竟常常出現荒誕與謬誤!
字丁被人顛倒,
把是寫成非,
把白寫成烏!
留給世間如許不平,
留給人心如許痛苦。
但歷史不會忘記———
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你們面對屠刀振臂高呼!
把心獻給親愛的祖國,
用血染紅山野的泥土……
天亮了,祖國遍地是鮮花,
為什麼沒有你們的一朵?
天亮了,祖國處處是陽光,
為什麼沒有你們的一束?
數十年黃土蓑草,
數十年秋霜白露,
數十年無怨無悔,
數十年含冤沉默……
終於,
蒼天為你們鳴冤,
大地為你們起訴,
歷史為你們作證,
天理為你們昭雪!
珍珠,畢竟是珍珠,
清心明月,光彩奪目。
天道人心呀,
付出太多太沉的代價,
才找回無數顆
失落的珍珠,
嵌進煌煌史書!
息烽煙雨張露萍烈士墓幽谷沉思
———息烽集中營舊址
二、報導類作品:
標題:雪中送炭 貴州省各級殘聯為殘疾人服務紀實 作者:漆春生 馮順華 2002-03-03
(來源:金黔線上)
標題:茅台人至今傳唱紅軍酒歌 2006年10月19日 漆春生(來源:金黔線上)
因為當年缺醫少藥,曾用國酒茅台為紅軍洗傷口 數缸美酒,幾段佳話;船工後人,棄渡經商…… 70多年前,“茅台酒泡腳”的故事民間流傳;今日茅台鎮,半數人家開酒坊。昔日皎平渡,風高浪急,追兵圍堵,船工9天9夜運紅軍;今天大橋飛架,村民開礦,運輸車隊往 來忙。日前,本報記者重訪當年紅軍四渡赤水之地,聽到不少與當地風物有關的長征故事,更目睹了今天的巨大發展變化。 茅台酒曾為紅軍消毒 ●往事:紅軍四渡赤水後,還將茅台酒隨軍帶上,當作珍貴的消毒藥劑留給傷員用。 ●現狀:茅台鎮幾乎每家門口都擺著一口大酒缸,半數居民以釀酒為生,他們仍在傳唱紅軍酒歌。 四渡赤水無疑是毛澤東軍事指揮生涯中的“得意之筆”。提起這些往事,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位於今天仁懷市的茅台鎮——赤水河就從鎮中心蜿蜒而過。 1935年,紅軍在茅台鎮開始了第三渡。對於當年的情景,鎮上一些老人仍然記憶猶新。住在河壩的王叢淑老婆婆現已84歲,她說,那一年,茅台鎮上上下下住滿了紅軍,沿街兩側,赤水河河壩上都睡滿了紅軍。渡河時,白天黑夜都在過,夜裡打起火把,照得滿山通紅。 “1935年嘛,紅三軍團11團最先到達茅台鎮。我們這裡幾乎家家都釀酒,有些大戶人家還窖藏著上百年的陳年老酒。紅軍聽說用酒療傷、消毒十分見效,就去河灘上一家開著門的酒店買酒。酒店老闆沽完酒,接到紅軍遞過來的四個銀洋,頓時驚呆了,哆嗦著嘴唇,一個勁地說:‘當兵的喝酒還給錢,我活了40多歲,還是頭一次見!’” “茅台泡腳”的故事在當地流傳很廣。當年紅軍住進茅台鎮上聞風而逃的富戶商家。紅軍住下後,發現了院裡幾隻盛滿清水的大缸時,就舀“水”來泡腳。一個戰士先叫起來:“這裡的水泡腳真舒服呀!”於是,大家都來舀“水”泡腳,歡笑著,嬉鬧著。董必武在院子外聽到裡面如此熱鬧,就走出來問:“遇上什麼喜事了?”大家大聲叫道:“董老,你見多識廣,這該不是什麼神水吧?”董必武蹙起眉頭,搖著頭說:“什麼神水呀,傻孩子,這是酒,是名貴的茅台酒!” 據說,當年四渡赤水後,茅台酒還被隨軍帶上路,直至陝北會師。“因為紅軍缺醫少藥,茅台酒完全就充當了酒精的作用。所有的茅台白酒都由衛生員管理,遇到有戰士受傷,給傷口消毒時就來一點。”漆春生說。“沒有消毒藥,茅台酒代替;沒有鎮痛劑,茅台酒代替;沒有麻醉劑,茅台酒代替。”至今赤水河上,仍傳唱著當年紅軍留下的歌曲——《茅台為我藥》。
標題:情系烏江 (來源:金黔線上)
作者: 漆春生



烏江,又名黔江,古稱延江。詩人騷客贈它一個雅號:“黔水飛虹”。又因其水流碧藍深綠,故名“烏江”。 1935年1月,紅軍長征進入貴州,兵分三路,在回龍場渡口、江界河渡口、茶山關渡口搶渡烏江,以雷霆之勢摧毀國民黨軍150公里的烏江防線。2月至3月,紅軍四渡赤水,轉戰黔北,迂迴戰中,又幾次搶渡烏江。烏江因之彪炳史冊,舉世聞名。今天,站在烏江渡口,望著呼嘯而來的千里雪濤,回顧當年血與火的歲月,讓人感慨萬千。奔騰的烏江發源於黔西的烏蒙山脈和黔北的大婁山脈。這兩大山系,奔流出數萬條溪泉河流,匯聚成這九曲連環騰呼嘯的江流。烏江源自這片高原,情系這片高原。烏江全長1050公里,穿越貴州47個縣,它一路壯歌,出黔境,入四川,最後在涪陵匯入長江。貴州風光是一幅令世界驚奇的美麗絕妙的山水畫,而黔北風光,則是畫中之畫。且以烏江而言,它流經遵義縣境的一百多公里江域,神奇,美麗,驚險,氣派。在遵義縣烏江渡上下長約138公里的烏江流域,有赤壁峽、碧綠峽、疊翠峽、蝙蝠峽、玉泉峽、鷹嘴峽、猴愁峽等7峽;有黃岩、豐岩、獅子岩、梯子岩、長嘴岩、豐收岩、姐妹岩、赤壁岩、老鷹岩等9岩;有高江峽、雨河灘、十三洞、環石樑、冒水洞、大石樑、環擔峽等12險灘。其中,最美的要數亭亭玉立的姐妹岩,泉水丁冬的玉泉峽,四季蔥鬱的疊翠峽。烏江兩岸,山峰險峻。在萬丈懸岩之下,在千仞絕壁叢中,峽谷深邃,大峽套小峽,峽中有峽。有時船行峽中,頭上的藍天僅存一線。烏江兩岸的洞穴無數,鬼斧神工,奇形怪狀,或在岩邊,或在岩上。不少懸岩上的岩洞,有清泉向外流淌,形成懸泉瀑布,飛漱兩岸。有時紅日照耀江流,烏江上空會同時出現無數道彩虹,赤橙黃綠青藍紫,異彩繽紛,讓人不知是在人間還是在仙境。民謠雲:“烏江水,翡翠水”。烏江流經遵義縣域,江水呈現出翡翠色。兩岸重重疊疊的山崖似翡翠,一江熠熠閃光的流水似翡翠,漫天濕漉漉的雲朵也似翡翠。滿目生命的色彩,讓天地變得柔和而明媚。當你在船頭俯下身來,從江心掬起一捧閃光的翡翠,你會頓覺這盈盈的波光能照透自己的心扉。此刻,誰都會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塵欲盡消,感到生活透明,理想生輝。在烏江渡北岸的岩石上,刻著“黔水飛虹”四個大字,每字三尺見方。我真佩服先人們的預測力和想像力。他們希望有那么一天,烏江上空會出現滿天飛虹、光芒萬丈的景象。這願望,終於在新中國成立後變成現實。196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修建烏江渡水電站的方案出台,國家投入巨資,讓奔流千古的烏江實現它的宏偉抱負;讓烏江以它巨大的能量“搖撼貴州的高山大嶺”。1970年,浩浩蕩蕩的水電建設大軍開到烏江渡,水電站轟轟烈烈動工修建,歷時12年,1982年竣工。烏江渡水電站是我國第一座石灰岩地區的水電站;也是我國第一座高壩水電站,重型拱壩高165米,長395米,壩頂可並行5輛汽車。壩底安裝3台機組,裝機63萬千瓦,年發電量33.4億度。近年來西電東送,擴機增量,又在壩右山岩中鑿出一巨大山洞,新安裝2台機組。共裝機125萬千瓦,年發電量增至40億度。它是西南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烏江渡發電站大壩截斷烏江主幹流,蓄水22億立方,水面83平方公里,航程224公里,形成貴州省最大的人工湖。湖內碧波浩蕩,朝暉夕陽,氣象萬千,是貴州高原上風光優美的旅遊避暑勝地。庫區除烏江主幹流外,支流有貓跳河、六廣河、野紀河、鹿窩河、瓮桶河、潮水河、豐岩河、偏岩河、沿村河等數十條河流。庫區有船舶舟楫近600多隻,形成了捕魚、過渡、運輸、客運、遊覽的水運網路。說起烏江的橋,那更是令人津津樂道。烏江天險,山高谷深,江流湍急,難以架橋。烏江渡自古為交通要道,只通以舟楫。清光緒6年(公元1880年),貴州巡撫岑毓英在烏江安皋處興建鐵索橋一座,3年建成,名“修義橋”(意即連通修文、遵義之橋)。清光緒19年,毀於大水,鐵索橋與兩岸古蹟蕩然無存。1928年,周西成主持修通川黔公路,在烏江渡架設鐵索浮橋。嗣後1939年,在鐵索橋舊址又興修一座公路鐵橋。1949年,國民黨軍隊潰逃時將這座公路鐵橋炸毀。1950年,解放大軍挺進貴州,第四野戰軍的工兵部隊迅速修復此橋。1964年,川黔鐵路穿越烏江渡,在烏江渡下游修建一座鐵路大橋,橋為9孔,長319.1米,高45.04米,翌年輔軌通車。1969年為修建烏江渡水電站,又在原烏江渡口修建一座公路大橋,1972年竣工通車。1995年,貴遵高等級公路動工,在鐵路大橋與公路大橋之間,修建PEC吊拉組合橋。橋長461米,寬14.5米,主跨長288米,塔高56米,雄偉壯觀。它是跨世紀的新型斜拉橋,為世界之最。此橋,1997年底通車。烏江天險,終於變成通途。革命老一輩對烏江的橋,情感更是強烈。有一年,我到烏江採訪,有幸在烏江渡與一位老將軍邂逅相遇。老將軍是當年長征隊伍中的紅軍偵察連指導員,直接參加了搶渡烏江的戰鬥。我和老前輩同住烏江電廠賓館,聆聽他講述當年親身參加搶渡烏江的故事:那是1935年2月28日,紅軍二渡赤水後回師遵義,國民黨中央軍吳奇偉在烏江渡設重兵阻擋紅軍過江,並令江南敵軍斬斷浮橋鐵索。紅軍直抵烏江北岸,軍情緊急,紅軍在無橋無船的情況下連夜搶渡烏江。國民黨軍大敗。吳奇偉帶貼身警衛倉皇南逃……。老將軍談得十分動情,那鮮血與烈火的歲月,那風雷與激浪的往事,他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是夜,明月當空,照得天地間一片明明亮亮,烏江電廠的華燈,把烏江渡照得一片輝煌。老將軍要我陪他到烏江邊去看看橫跨烏江的幾座橋樑。在渡頭,他深情望著幾座橋樑高大挺拔、橫空出世的身影;他興奮望著公路橋上、鐵路橋上川流不息、汽笛交響的車群,久久不願離去。望著望著,始而熱淚盈眶,繼而淚灑衣襟。他指點著滾滾的烏江水,向我描繪了當年和戰友們一起搶渡烏江驚心動魄的戰鬥情景。他昂首長天,對月感嘆:“當年也是明月夜,今晚也是明月夜,而天地變了,烏江也大變了。望著烏江的橋,我好像看見當年的戰友們都在橋墩上站著哩……” 老將軍的話,使我大受感動。我理解老將軍看橋的心思,對橋的感情。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時代能奮進到今天,正因為有無數先烈用血肉之軀組成了長征路上的無數座橋樑,橫跨深谷,飛架天塹,鋪平道路,我們後來人才能高歌向前,創造出今日之輝煌。當夜,我乘興以詩體為老將軍的回憶作了記錄。詩曰:《車過烏江橋》。明月出山坳,車過烏江橋,橋上月色清如水,橋下濤聲陣陣高。將軍憑窗聽水聲,水跳心也跳,五十年後重飛渡,心潮逐浪高…… 那年明月夜,紅軍到烏江,滾滾烏江水,截斷長征道,三軍江東待渡河,馬鳴聲蕭蕭。忙壞紅軍先遣連,急煞當年的連指導,他曾身披明月光,踏遍了,沿江十里羊腸道,渡船何處找?望彼岸,月色依然清,碧天同樣高,卻只見,月下戰壕密,碉堡知多少?北上抗日救中華,不容緩分秒!指導員,手扶江岸大石頭,心頭好似烈火燒!啊,烏江水,好無情,為何只知浪滔滔?他,猛然舉起江岸石,千鈞憤怒向江濤。一聲轟回響山谷,激起洪波數丈高!眼望洪峰一閃念———啊!倘若是座橋…… 自古烏江沒有橋,踏遍天下憑雙腳!幾排杉木攔腰捆,三丈楠竹當長篙。炮聲彈雨催人急,浪為墩,人是橋,拼將熱血灑江水,洪流激處舞戰刀,一座“紅軍血肉橋”,接通萬里長征道…… 今年明月夜,將軍又過江。無須尋渡船,驅車過鐵橋。仍是當年那輪月,明明亮亮當空照;仍是一江翡翠水,直下雲天浪滔滔!哪裡去聽軍號響?火車汽笛應山叫;哪裡去聞戰馬嘶?橋上車群何逍遙。炮聲彈雨硝煙雲啊,而今化成了,烏江電站千幢樓,十萬華燈照九霄! 細細聽啊,橋下江水甚有情,波波浪浪都在笑。當年的戰友哪去了?無須問烏江,將軍最知道:在這裡————腳踏中流成砥柱,臂挽青山化鐵橋!人橋———鐵橋,永遠崛立長征道。歷史車輪橋上飛,烏江波濤推波濤,將軍抬頭望前路,重重雄關把手招。當年的戰士今又來,胸中仍響著衝鋒號!願為橋墩一方石,與戰友,銅頭鐵臂緊相靠,托起天下後來人,長征道,橋連橋……
三、雜文類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