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一幅刺繡作品中,以藝術針法繡的絲線線,或者具有藝術含量的繡線(1要有變化2對作品主題的突出或對形象的表現直接起作用)所占面積為100%。換句話說,這種繡線所占面積與整幅畫面積相同的刺繡作品叫做“滿繡”。毫無疑問,優秀而滿繡藝術刺繡作品,是刺繡創作者和收藏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滿繡技藝
在一幅刺繡作品創作中,很多部位由2-3層刺繡才能夠完成,而且每層刺繡線色都不完全一致,2-3層繡線色結合起來才能夠表現出效果圖顏色,尤其是過度色部位,單層刺繡萬萬表現不出其樣稿效果。在油畫和其他繪畫創作中,過度色部位也有特殊處理方法。這些部位如果以繪畫或印刷方式把效果圖完全做上去,對第一層刺繡(叫做底層繡或基礎繡)沒有任何幫助,而且刺繡第2層時又看不見底畫色,因為第一層繡線已經遮住布料上的顏色,如何下手呢?答案只有一個,只能做單層繡,並且過渡色和很多部位用底色(繪畫圖案)頂替,這就是假繡,也叫做“假滿繡”。
在絲布上印刷或完全搬過去樣板畫,即使是滿繡,因處理不好過度色,無論是寫實還是寫意,物像生硬、神情描述呆板,嚴重者像似蠟像,只能是工藝品水準。
含義一
指整個布的範圍除了預留框線的部分不繡其餘的地方都要繡,並且線與線之間留空不得過大。
含義二
滿族刺繡,俗稱“針繡”、“扎花”、“繡花”,最初主要流行於滿族混居的廣大農村,是學習漢族刺繡後的產物。通常以家織布為底襯,以紅、黃、藍、白為主調的各種彩色絲線,用一根細小的鋼針參照圖案上下穿刺,織繡出各種紋樣。繡品包括服飾、日用品、喜慶節令等。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寓意深刻,表達著滿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遼寧錦州的滿族刺繡既保留了流傳於女真人在皮革上補繡的稚拙、純樸的工藝風格和“生命樹”、“嬤嬤人”、“滿族神話傳說”等傳統內容,清朝後,滿人入關,使得滿繡又吸收了中原地區魯繡、江南地區蘇繡等技藝和文人畫的藝術營養,形成了豐富、粗獷的構圖中蘊含細膩技藝的藝術風格,經久不衰,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