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滿江紅·追悼建國粵軍第二師獨立營香洲殉難軍官士①
一九二五年八月香洲兵變死難同事凡二十七人,多劍之良朋益友也。劍為之營葬於獅山,工竣及聯合各界開會追悼之。時民國十四年十月三日也。劍念河山依舊,人事全非,有不禁愴然淚下者。悲痛之餘,同以悼之。
鎮海獅山②,突兀處、英雄埋骨。曾記得,談兵虎帳,三春眉月。夜半槍聲連角起,繁英飄盡風流歇。到而今墮淚忍成碑③,肝腸裂。
革命史,人湮沒;革命黨,當流血。看欃槍滿地④,剪除軍閥。革命功成階級滅,犧牲堂上悲白髮⑤。更方期孤育老能養,酬忠烈。
作品注釋
①建國粵軍第二師獨立營:1924年3月,孫中山將原屬國民黨中央直轄的粵軍和討伐陳炯明的東路討賊軍,統一改編為建國粵軍,任命許崇智為總司令,張民達為前敵總指揮兼二師師長,蔣介石為參謀長,葉劍英任第二師參謀長,併兼任新編團團長及獨立營營長。香洲:原廣東珠海縣香洲鎮。
②獅山:香洲鎮的一座小山。
③墮淚忍成碑:化用“墮淚碑”。晉代羊祜鎮守襄陽,死後人們為他立碑於峴山,見者流淚,杜頂稱之為“墮淚碑。”
④欃槍:或作欃星。慧星的別名。《爾雅·釋天》:“彗星為欃槍。”古人視之為妖星,以為欃槍出,戰亂起。五代殷文圭《省試夜投獻座主》詩中有:“混沌分宋融間氣,欃槍滅處炫文星。”即用的此意。這裡指武器、軍隊、武裝力量。
⑤堂上:指父母,亦稱高堂。
寫作背景
1920年,葉劍英從雲南講武堂畢業後,“拔劍角群雄”,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了民主革命,並加入了國民黨,參加了一系列抗擊叛軍、保護孫中山、保衛共和的戰鬥,表現了見義勇為、忠心耿耿、頑強戰鬥的革命精神,屢立戰功,被擢升為建國粵軍第二師參謀長。
1924年初,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開始了第一次合作,組成了革命統一戰線,中國革命出現了轉機。葉劍英應廖仲愷邀請,參加了籌備黃埔軍校的工作。其後奉命返回二師參加平定叛軍林虎和廣州商團的叛亂。葉劍英從前線回到廣州不久,又接受了一項新的使命。那時孫中山採納中國共產黨建議,正在加緊建立和擴充革命軍隊,授意廖仲愷在建國粵軍第二師成立一個獨立營,配合黃埔軍校培訓下層軍士,以進一步壯大革命軍的骨幹隊伍。葉劍英被派兼任該獨立營營長,負責訓練,設營香洲。葉劍英積極籌劃該營的成立,從招募兵員到組織訓練,付出了很多心血。他親手制訂訓練計畫,建立各種制度,確定軍事訓練與政治訓練並重,宣傳革命思想,培養了不少思想進步的軍隊骨幹,取得了很大成效。香洲是個環山面水、風景秀麗的沿海城鎮,且與孫中山的家鄉翠亨村相距不遠,深受革命影響。此時更是呈現出興旺的革命景象。後來獨立營擴編為新編團,由葉劍英兼任團長。
1924年冬,陳炯明再次進犯廣州,廣東革命政府開始了討伐叛軍的東征。葉劍英隨二師參加作戰,新編團仍留守香洲。不料一些仇恨革命的反動分子趁葉劍英東征未歸之時,於次年4月25日,在香洲策劃發動了反革命兵變,陳雨榮、李公劍等25位革命軍官、士被當場殺害,另有兩人負重傷。葉劍英聞訊於第二天從廣州趕回,撫集餘眾,收殮烈士,將叛亂者10餘人由澳門引渡香港予以處決。同年八月,於澳門書寫了《滿江紅》詞,又建設烈士墓、“齎志亭”於香洲獅山之陽,並作《齎志碑記》,同時還撰寫了一幅楹聯:浩氣貫蒼穹英魂有恨填香海,傷心悲世道弔客何堪問佛山。
“齎志亭”竣工後,於10月3日聯合各界舉行追悼大會,攝影留念。葉劍英於澳門書寫了《滿江紅》詞,1963年1月作者重錄此詞時,加上副題《香洲烈志》,1979年收入《遠望集》時,改為現在的標題。
作品鑑賞
葉劍英早年的詩作中,已在字裡行間反映出他對國家、民族命運的熱切關心,表現了他投身於革命戰鬥中的種種情懷。這些詩作有許多是同讚頌英雄、懷念先烈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這首詞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滿江紅》詞有不同的格體,俱為雙調。雙調93字,屬於長調。長調的一般寫法,為上半闋著重寫景、敘事,下半闋著重議論、抒情。葉劍英的這首詞正是採用了類似的寫法,依調填詞,平仄聲韻、結構對仗都很講究。
上半闋,“鎮海獅山,突兀處,英雄埋骨。”開篇敘述了地點和事情。由於詞所固有的獨特格律,以及作者用字的精煉,雖沒有—個涉及感情色彩的字詞,但仍讓人感到了詩句透露出的沉痛莊重的氣氛。獅山本是座小山,作者冠之以“鎮海”二字,氣勢奪人,就如英雄魂魄,威風凜凜,正氣浩然。韓愈詩云:“須臾靜掃眾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這裡描寫英雄埋骨的位置,在山嶺的“突兀”處,使人仿佛感到英雄們正氣凜然,頂天立地,雖死猶生,真是有“浩氣貫蒼穹”之勢。
“曾記得,淡兵虎帳,三春眉月。”香洲兵變死難的烈士,多是詩人的良朋益友,有著深厚的情誼,面對烈上的墓葬,往日戰友們在兵營中為了共同的事業共同戰鬥、共同切磋的情景又浮現在詩人的眼前,那是多么美好的春日、多么美好的月夜呵。字裡行間充滿著對烈士深深的懷念之情,往事的美好,更讓人感到了作者內心那深切的哀痛。在這裡,作者“虎帳”“三春”眉月”都化用了前人的詩句,均見於唐詩,王建有“三年江口擁雙旌,虎帳長開自教兵”。岑參有“六月花新吐,三春葉已長”。還有白居易的“眉月晚生神女甫,臉波青傍竊娘堤”。作者對前人詩句巧妙恰當的化用,增強了詩句的文采和容量,同時也體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
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夜半槍聲連角起,繁英飄盡風流歇。到而今墮淚忍成碑,肝腸裂。”辛棄疾有詞云:“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范仲淹詞中道:“四面邊聲連角起,千障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作者在這裡化用“連角起”,狀寫反革命兵變時槍聲、號令聲響聲一片的危急狀況,宛如歷歷在目。“繁英”本指盛開的繁茂的百花,“繁英飄盡”,是一幅多么肅殺的景象。“風流”本指人富有才華。杜甫詩道:“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蘇軾更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這裡,作者用美好事物逝去那種肅殺情景來比喻戰友的慘遭殺害,壯烈犧牲,悲痛之情充溢胸懷,怎不讓人肝腸欲裂,以至於“墮淚忍成碑”。此句化用“墮淚碑”典故,正是詩人心情極度悲痛的真切描寫。“風流歇”的一個“歇”字,準確地刻劃出了詩人在悲痛之中還另有一種失去戰友的悵惘。用“安息”之語代替死亡的字眼,體現出作者的深情。
下闋,“革命史,人湮沒,革命黨,當流血。”幹革命,就必定會有流血犧牲,個人的生死得失,對於革命鬥爭漫長的歷程來說是微不足道的。詩人早在講武堂學習期間,就曾有過“會將劍匣拼孤注,又向毫錐汨綺情”、“更憐良夜嫌更促,把劍長歌氣壓軒”等豪邁詩句,抒發要為中國革命拔劍而起、血灑戰場的壯志。此處這兩句詩,正是闡明了作者的革命主義人生觀,表明了置革命事業與個人利益及生死之上的崇高而寬廣的襟懷。身為革命者,就應有時刻為革命流血犧牲的思想準備。
但是,烈士的鮮血是不會白流的:“看欃槍滿地,剪除軍閥。”在此詩人將“欃槍”引以為褒意,代指革命武裝。詩中預示,革命力量會廣泛興起,剷除軍閥,革命終將會徹底成功,消滅階級,實現大同。“革命功成階級滅,犧牲堂上悲白髮。”到革命勝利的時候,會有多少革命青年已在戰鬥中犧牲,他們的白髮老母會多么悲痛。詩人期望烈士的後代能得到撫育,烈士的雙親能得到贍養,使老人兒童都能過上溫飽的日子,黎民百姓安居樂業,以酬謝告慰烈士的在天之靈——“更方期孤育老能養,酬忠烈。”
這一闋中,詩人激揚慷慨,奮筆直書,化悲痛為力量,表示了為革命事業奮鬥到底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從而使這首詞,哀痛而不失悲壯,在悲悼戰友的同時鼓勵人們奮勇前進,革命到底,達到了深摯與豪壯的統一。
縱觀全詞,這是一首革命悼詞,又是一篇戰鬥檄文。作者以沉痛悲壯的筆墨,記述了香洲兵變的發生,親密戰友的遇難,抒發了對死難烈士的哀悼之情,充滿了對戰友的讚美和愛戀,真情之深切,感人肺腑。同時,這首詞又沒有局限於哀傷之中,而是化悲痛為力量,瞻望未來,鼓舞鬥志,憧憬革命的勝利,從而使全詩既有革命的現實主義,又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詩中抒發了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使人受到鼓舞,使這首詞的思想內容升華到了更高的境界。同時作者真切深刻的感情,使這篇戰鬥檄文具有了更強大的思想力量,可謂情理並融,更加激勵人心。
這又是一首革命的史詩,它不但反映了大革命時期艱苦卓絕的鬥爭形勢,同時又道出了革命史,人湮沒;革命黨,當流血的哲理和崇高的人生觀,並預言了革命終將勝利的光明未來。
詩人在這首詞中引古喻今,多處化用古人的詩句,且用字精確,貼切得體,使詞句讀來鏗鏘上口,詞意疏盪,感人心肺,可以見出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學造詣和詞學功底。並且作者善於推陳出新,意蘊深刻,表現出作者不但感情豐富深沉,而且有著高超的思想境界。
為了管好香洲烈志墓,葉劍英曾主持成立了一個“崇文會”,草擬了“章程”,規定春秋兩季祭奠烈士,由甘湖伯具體負責管理。解放後,他任廣東省政府主席時,每年都要去看望甘湖伯,憑弔烈士,盡力撫恤和照顧烈士的遺孤和家屬,並親自前往慰問。現在,坐落在蒼松翠柏之中的香洲烈士墓已由當地政府修葺一新,闢為陵園,“齎志亭”已成為大革命時代的一個象徵。詩人在詩中的預言都已實現了,對烈士的懷念仍長留人們心中,飽含詩人激情的這首詞,也將永遠在人們的心中吟唱。
作者簡介
葉劍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 字滄白,原名葉宜偉,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長期擔任黨、國家和軍隊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
1917年,葉劍英進入雲南講武堂學習。後曾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後任四軍參謀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2月率領所部教導團參加廣州起義,任軍事指揮部副總指揮。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北平市市長等職。建國後,歷任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廣東省政府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