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禪寺

滴水禪寺

滴水禪寺,位於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郭家塢村滴水岩。滴水岩風光獨特在西施的故鄉諸暨市西南郊的陶朱山,因范蠡曾經居住此處而聞名。走進滴水岩有一堵懸壁,拔地而起,縷縷滲水,由岩顛淅淅瀝瀝垂落,無論旱澇時節,常年滴灑,豐枯如一,猶如恆常遍灑的甘露聖水。現任寺院主持:釋明慧法師。

滴水禪寺 滴水禪寺

唐 天佑年間(904---907)建院,而後風霜雨雪, 兵燹戰亂,屢經廢興。

清 同治(1862---1874)中,善男信女各出己資,敬裝神像,重整寺貌。

民國時期(1912——1949)稱滴水道院。

1927年中共諸暨一大曾在此秘密開會,組成了第一屆中共諸暨縣委(一大會址現為德育教育基地)

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第十集團軍司令部曾駐於此,指揮軍隊抵抗侵略者。

1978年8月,一次颱風襲擊,道院被毀。

1993年列為佛教保留活動場所。

1994年聘九華山慧鑫法師主持寺務,並建造山門、齋堂。

1995年購地6畝,建圓通寶殿,殿內供千手觀音,三十二應身等佛像。

1997年11月舉行大典落成暨佛像開光法會。

2016年2月成立滴水禪寺公益基金

修葺後的滴水岩道院可以看到留在懸崖石壁上兩個鑿著的石洞,那是道院屋檐的兩根屋樑的擱置點。滴水禪院的大門,渾厚有力的四個隸書字,使這座小小禪院增光添色。禪院內寬敞寧靜,幾個香客在殿內焚香叩拜,祈福消災。抬頭仰望,岩石聳立千紉,爬滿青藤的岩隙有水滴飛濺而下,猶如細雨飄灑,雖不及五泄的瀑布壯觀,倒也另有一種風情。滴水岩之名,或源於此吧!

中共諸暨縣第一次代表大會“一大”會址 中共諸暨縣第一次代表大會“一大”會址

白牆黑瓦的小屋依著半山腰巨大岩石而建,屋內擺放著4張小方桌, 每張4條長凳圍繞。82年前,就在這間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裡,諸暨縣的20多名黨員代表秘密召開了中共諸暨縣第一次代表大會。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滴水岩。1926年12月,鍾志逸等革命人士就建立了諸暨歷史上第一個黨組織——中共諸暨城區支部。隨後,黨組織不斷壯大,先後在同山、楓橋、山下湖等地建立了5個支部,發展黨員20多名。然而,正當大革命進入高潮時,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當時的諸暨處於白色恐怖之中,黨員被迫分散隱蔽到農村,由半公開改為秘密鬥爭。隨著外地黨員陸續回到諸暨,有許多熱血青年都志願參加中國共產黨。當時浙江省委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派陳兆龍到諸暨整理黨組織,四處聯絡、發展黨員。1927年8月,中共諸暨臨時委員會建立,當年9月底,在滴水岩召開了中共諸暨縣第一次代表大會。20多名黨員代表參加,陳兆龍主持會議。陳兆龍傳達了省委關於建立中共諸暨縣委的批示和當前工作方針;公推宣俠父作形勢和任務報告。會議還完成了“選舉產生中共諸暨縣委員會,加速建立和發展黨組織,發動罷市罷課、減租減息鬥爭和秘密進行革命宣傳”四項議程。為防泄密,滴水岩成為諸暨“一大”會址,“每年‘七一’節都有許多單位到這裡來進行黨員黨日活動,滴水岩成了後人溫黨史、學精神的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