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18年冬,江蘇省青浦縣征工興築珠滬縣道。民國24年,青滬長途汽車公司貸款在珠滬線青滬段寬7.5米土路基礎上,鋪築寬4米泥結碎石路面,民國25年5月竣工。民國26年6月,虹橋飛機場附近劃入軍事區域,該路尾段約3公里改道。公司再次貸款,修築自小淶港橋至七寶的漕寶路段,改線4.4公里,車行道寬3米,煤屑路面,同年8月20日建成。
1949年以後,青滬公路得到及時修復,1951年恢復通車。1951年春,青浦縣人民政府拆除城廂鎮城牆興建青朱公路(青浦至朱家角),碎石路面寬3米,建橋12座。1952年,新建吳家巷至虹橋機場路段,連線虹橋路,車行道寬6米,增加青滬公路與市區間的連線線路。
1959年12月,市城建局下達計畫,按三級公路標準改建,青朱公路,並修建延伸至澱山湖邊關王廟的朱淀公路,車行道寬5米,建橋7座。
1965年4月,國務院國防辦公室批准興建青平公路,自關王廟經江蘇省金澤鎮到平望鎮。市境內長13.26公里,級配磨耗層路面,寬7米。上海市城建局和江蘇省交通廳聯合組建“青平公路修建指揮部”,由市城建局副局長任鴻澤任指揮,江蘇省交通廳工程局副局長張以國、江蘇省吳江縣副縣長林鳳田、上海市青浦縣副縣長劉偉仁、市城建局計財處處長王澤華等4人任副指揮。該路於1965年6月開工,翌年1月竣工。青平公路修建後,與青滬、青朱、朱淀公路連成一 線,形成滬青平公路,成為上海通往蘇、浙、皖的主要幹線之一。1969年春,為戰備需要,將該公路距虹橋飛機場8公里處徐涇路段,改建成可供飛機臨時起降的跑道。隨著經濟發展和交通需要,滬青平公路得到改善,1971年全線實現路面黑色化和橋樑永久化。
1983年,開發青浦澱山湖風景區,發展旅遊事業,規劃滬青平公路按一級公路標準設計,二級公路標準實施改建。但到1986年,僅徐涇跑道至青浦縣城間按二級公路標準拓寬改建,長15.54公里,寬1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期間,青浦縣公路所副所長蔣瑞國為加快公路建設,一心撲在工作中,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在“加筋土擋牆”、“乳化瀝青”等新工藝試驗中取得有效成果,於1985年榮獲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1986~1989年,經市政府批准,又投資2994.87萬元,陸續完成部分路段拓寬和橋樑改建。
1990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深入發展,省際經濟活動頻繁,澱山湖風景區旅遊業日趨興旺,大觀園、高爾夫球場、水上運動場、青少年野營基地等一批旅遊活動場所相繼建成開放,成為上海的大型旅遊風景區。交通量迅速增長,年平均日交通量已達7800輛,致使原有的公路不能適應交通需要。1990年12月,上海市建委批准分段改建滬青平公路:西段工程自青浦城中南路至江蘇省吳江市分界,長27.63公里,主要為原路單側拓寬改建,1991年1月5日開工,1992年10月19日竣工;東段工程,自虹橋路至青浦縣徐涇跑道東端,長7.31公里,主要為新線路段,1991年4月3日開工,1993年4月15日竣工;中段工程,自徐涇跑道東端至青浦鎮的外青松公路交叉口,長18.81公里,為原路兩側拓寬改建,1992年6月13日開工,1993年4月10日竣工。1993年4月22日,滬青平一級公路上海市境內郊區段53.75公里全線竣工。該公路設計行車速度為每小時80公里,路幅為40米,其中路面寬27.5米,上下行各兩個車道,中央和兩側設車道分隔帶;機動車道寬16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兩側非機動車道各寬3.5米。沿線設港灣式公交汽車站。橋樑設計荷載等級為汽車—20級,掛車—100,橋樑與路基同寬。該工程由市城建設計院設計,以青浦縣、上海縣組成公路建設聯合指揮部負責實施,有萬名建設者參加施工,總投資4億元。
滬青平公路中、東段建成通車,填補上海一級公路的空白,便捷通往虹橋機場的交通,為青浦、上海縣地區經濟、旅遊事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公路走向
自 上海市閔行區滬青平立交起,經新虹街道、徐涇鎮、趙巷鎮至 青浦城區,再沿淀浦河至朱家角鎮,後沿澱山湖南岸至西岑鎮及金澤鎮,出市界經汾湖抵江蘇省蘇州市 平望鎮。上海境內長67公里,橋樑57座;其中郊區公路自起點至市界長53.7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