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時期:西漢尺寸:高42∽29.5厘米
出土地:晉寧石寨山6號墓
因與“滇王之印”同墓出土故名滇王編鐘。尺寸各異,各枚形制紋飾基本相同。鐘體呈橢圓形,上寬下窄;紐呈半環形繩紋壯,口平齊;鐘面飾對稱雙龍紋,近唇處飾一圈雲紋和繩紋。器物造型規整。紋飾華麗,數量不多(為偶數)大小依次,氣度不凡。反映了中國傳統禮勒制度對滇王國的影響。
--------------------------------------------------------------------------------
關鍵字
龍紋
龍是中國封建帝王的象徵,被中回各朝奉為聖物。它是一種想像的神物,在先民們神氣質,充滿了神秘、深流、尊嚴和榮耀感。
我國古代青銅器上的龍紋裝飾,豐富多來,無論是平雕的;還是浮雕、半浮雕的龍,常因器物時代的不向、器物種類的不同'而形成迥然相異的風格與特徵。商末周初的上些蟠龍盤上的蟠龍紋,是以皤蛇作身,加上一個龍苗的饕餮紋,在有限的圍盤內重複的鏇轉,這是龍的原始靜態式。故宮博物院收藏購一件園形盤,內壁除飾有龍紋辦礦逑餾諸色紋與烏紋,更顯華美富麗。商代青銅器上的龍紋,多飾在盤、尊、觸和個別武器上。紋飾布局主要有商種形式,一是以一條蟠龍為主,布滿整個器物;二是龍與其它某種紋飾間隔排列,形成反覆交替的式樣。
西周時期青銅器上的龍飾不但有平雕的,而且出現了半浮雕的和浮雕的龍。龍紋的形式與結構也有了很大變化,這時的青鋼器上常有一首二身的龍紋,龍首在頸的中心部位,作半凸起狀,龍身向兩側或直線、或波形地伸出,奇誕奧秘。此期也常在器蓋上飾以各種變異的龍紋,效果很好。頌壺腹部有相互糾結的無角龍紋;益則以一回首龍作鋈,以一長頸張由的龍作流,二龍前後呼應,獨具匠心。春秋時期,龍紋有了很大的變革,由商周的單純、莊重、鎮靜而演進為繁複、精巧、活躍了。
這種變革是漸進的,而且列國龍紋雖有少許地方色彩,但基本土是一脈相承的。這時的龍紋,靈活、蜿蜒、多樣,非常生動。新鄭銅器中的蓮鶴方壺上一雙浮雕鏤孔的龍形大耳非常引人注目;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蓮瓣飾雙龍耳段雙耳作成二蛟龍,吐舌、角後聳,生動自然,扣人心弦。
戰國時期,被一些外國人稱為是“創造天才的復甦”的時期,此時的龍飾象一個舞者,充滿運動感,任意地跳躍,“淋漓而縱橫”。當然,在前期,龍紋仍是沿襲春秋,有的予以簡化,有的使之繁雜,甚至保留有商周時饕餮紋的餘韻。但到了後期,則有了很大的變化,除了一部分寫實的紋飾外,幾乎完全風格化了。這時的龍紋有由垂直線與傾斜線相交組成的變形式,這種變形不僅鳥獸難分,而且雲、龍不分;有山形紋重疊的菱形紋;有藻紋與鉤連紋;有渦龍紋與輕雲舒捲紋。戰國中山圖在轡(音xl)墓出土的錯金銀龍鳳鹿糾結坐銅方案就很有代表性,在這裡,鳥獸相互糾繞,充滿動律感,龍的鑄造也菲常生動,伸頸昂首,每一龍頭頂一斗拱形飾件,上承方案。
秦漢及其以後的龍紋裝飾更是司空見慣了,而且大多活靈活現,異彩紛呈。
鍾
鍾古代祭祀或宴饗時用的青銅樂器。或由商代鐃演變而成。今所見最早的青銅鐘屬於西周中期。西周至春秋的多是所謂甬鍾,鐘頂有筒形的甬。有的大鐘單獨懸掛,稱為特鍾;有的大小相次成組懸掛,稱為編鐘。西周中期的編鐘以大小三件為一組,晚期以後發展到大小十幾件為一組。另有鐘頂作扁環鈕或伏獸形鈕的平口鐘,稱為鎛,主要見於春秋戰國時代。還有所謂鈕鍾,鐘頂的甬為近似半圓形的鈕所代替,始見於西周,盛行於戰國。也有的鐘在體兩側鑄有浮雕的虎作為裝飾,別具一格,但流傳較少。鍾用木槌敲擊演奏。考古發現的編鐘,有槌同時出土。編鐘懸掛在特製的架子上,這種架子的橫樑稱作“筍”,支撐架子的立柱稱為“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