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或全草。
性味
味辛、微苦,性平。
功效
散瘀接骨。
主治
跌打骨折,外傷紅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
採集加工
冬、春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全株無毛。根莖極短,具成叢之長根,有時自頂端生出匍匐枝。葉叢基部無芽鱗;葉柄極短或與葉片近等長,具寬翅;葉片堅紙質,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3-10cm,寬0.5-2.5cm,先端圓鈍或微具短尖頭,基部漸狹,邊緣全緣或有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被粉質小腺體。花葶高6-35cm,頂端被淡黃色粉,傘形花序近頭狀,有花數十朵;苞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5mm,被淡黃色粉,基部稍膨大或微呈耳狀;花梗長1-10mm。被淡黃色粉;花萼鍾狀,長4-5mm,外面被粉,分裂近達中部,裂片狹卵形至長圓形,先端鈍;花冠粉紅色至淡藍紫色,冠筒口周圍黃色,冠檐直徑7-12mm,裂片倒卵形,先端2深裂;長花柱花:冠筒與花萼近等長,雄蕊著生於冠筒中下部,花柱長達冠筒口;短花柱花:冠筒長於花萼約0.5倍,雄蕊著生於冠筒中上部,先端接近冠筒口,花柱長1-1.5mm。蒴果與宿存花萼近等長,5瓣裂。花期12月至翌年2月,果期3-4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00-2300(-3300m)的溝邊、水旁和濕草地。分布於四川(木里)和雲南(蒙自、昆明、大理、麗江)。
性狀鑑別
多皺縮成團狀,濕潤展平後根莖極短,有多數須狀根,葉蓮座叢生。葉片倒披針形、狹卵狀長圓形,長3-10cm,寬0.5-2.5cm,先端鈍圓,基部漸狹,邊緣具小牙齒,下面被粉質腺體;葉柄與葉片近等長,具寬翅;質稍厚。花葶頂端有淡黃色粉,傘形花序近頭狀,苞片卵形,基部稍波狀,被黃色粉;花萼鍾狀,被粉,花冠粉紅色或淡藍紫色。氣微。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消炎,接骨,祛瘀。主治脫肛,流產,骨折,跌打勞傷,外傷紅腫,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