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蝕地貌

溶蝕地貌

溶蝕地貌,是指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地名,當地稱為Kras,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簡介

溶蝕地貌,是指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地名,當地稱為Kras,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溶蝕速率

瑞士喀斯特學家B gli 根據CO2溶解動力學理論和Co rbel 溶蝕速率計算公式。得到溫帶的喀斯特剝蝕速度大於高溫多雨的熱帶地區,北極和亞北極地區喀斯特剝蝕速度也可大於溫帶和熱帶地區。

溫度高不利於CO2 溶解於水,有妨對碳酸鹽岩的溶蝕。但溫度高,土壤生物CO2高,有利於碳酸鹽岩的溶蝕。多雨有利於碳酸鹽岩中的水循環,促進對碳酸鹽岩的溶蝕作用,提高了碳酸鹽岩的物質遷移速度和強度。CO2是水對碳酸鹽岩溶蝕作用的動力。由於它的加入,使水的溶蝕能力提高几十倍。喀斯特水中的CO2主要來自於土壤。當土壤中存在一定濕度時,溫度就是CO2生產量多少的關鍵。溫度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動旺盛和有機物的分解強烈,產生大量CO2;溫度低,微生物活動受抑制,有機物分解緩慢,產生的CO2就少。我國桂林地區土壤空氣 CO2的濃度在夏季達到 2000~20000ppm,最高 67000ppm。雲南石林地區1999年6月深度在 20cm 以下的土壤中,CO2的含量為4000~18840ppm,最高 100000ppm (經常灌溉和施有機肥的草坪)。而陝西鎮安魚陽夏季土壤中CO2濃度為5000~14000ppm,冬季只有 400~2000ppm。浙江桐廬駱駝山坡上深度 20~100 cm 土壤中 CO2的濃度在 1997 年 11 月為 600~3000 ppm , 1998 年5月為2500~24 000 ppm。

發展階段

幼年期:可溶性岩石裸露地表,地表水對可溶性岩石侵蝕,地表發育石芽和溶溝,以及少數漏斗。

青年期:河流進一步下切侵蝕,侵蝕基準面趨於均衡剖面,地表水絕大部分轉為地下水,地表廣泛發育漏洞、落水洞、溶蝕窪地、乾谷、盲谷、伏流,地下溶洞也很發育,有地下河出現。

壯年期:地表水受下部不可容岩石阻擋或河流停止下切侵蝕,溶洞進一步擴大,洞頂發生塌陷,許多地下水又轉為地表水,同時發育很多溶蝕窪地、溶蝕盆地、峰林。

老年期:不可容岩石暴露地表,地面高度接近地方侵蝕基準面,地表水文網廣泛發育,形成寬廣的平原,平原上殘留著一些孤峰和殘丘。

分類

地表喀斯特:石芽,溶溝,漏洞,落水洞,豎井,溶蝕窪地,溶蝕盆地,乾谷,盲谷,伏流,峰叢,峰林,孤峰。

地下喀斯特:溶洞,地下河,石筍,石鐘乳,石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