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特製

溫特製作為美國新經濟與全球產業重組的微觀基礎,它最初是在計算機領域出現的。微軟和英特爾共同構築的溫特製(wintelism)平台·

即以微軟公司的視窗系統和英特爾公司的微處理器互相咬合搭配,憑藉實力和快速的創新不斷拋開對手,在自己成長的同時也賺取了大量利潤,並引導整個產業不斷升級,而掌握標準和引導升級的企業則成為行業的金字塔頂端企業。在個人電腦、硬碟與監視器等有明確標準的硬體方面, 通過日益消費品化的競爭,大大降低成本和價格,形成了大規模的產業化生產。實際上,1990年代初期溫特平台出現(代表性產品是1991年微軟的視窗3.X與英特爾的486結合,導致個人電腦的性能大幅度提高和銷量爆漲),使得溫特製盛行,並逐漸取代了福特製,使美國公司扭轉了對日本的競爭劣勢。

溫特製與新型跨國生產體系的形成是20世紀後半葉在世界經濟尤其是國際生產領域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物。溫特製是在與傳統的福特製、豐田模式的揚棄、交叉、磨合中誕生的,是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傳統生產方式是以最終產品生產者在市場中垂直控制為主要特徵的。溫特製則與之截然相反。它的特徵是:圍繞著產品標準在全球有效配置資源,形成標準控制下的產品模組生產與組合,標準制定者在完成產品價值鏈的全過程中,在與模組生產者的分工中,最終完成以雙贏為基礎的控制。這一雙贏的控制在生產的總架構和全過程中,在產品的零部件模組生產及控制產品的“軟體”的制定過程中貫徹始終。因此,溫特製不僅僅是高新科技條件下的產物,它更是一種適應經濟全球化競爭的生產模式(方式),對21世紀初期的世界經濟有著深刻的影響。

溫特製企業以高新科技為基礎,利用自己掌握的強大信息網路,以產品標準和全新的商業遊戲規則為核心,控制、整合了全球的資源,使得產品在其最能被有效生產出來的地方,以模組方式進行組合,最終創造出1990年代美國經濟近130個月繁榮的奇蹟。這一生產架構中,標準和遊戲規則的制定掌握在極少數國家手中,而大多數生產者則以模組生產的形式,實現和落實著這些標準。在這個架構中,標準和遊戲規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夠確保制訂者的根本利益,但與此同時,標準的使用和落實者,也可以通過產品模組的生產與組合獲益,形成雙贏,這在過去是沒有的。在實踐中,溫特製的創始國利用自己的金融實力和物流能力,將標準使用者生產的模組式的產品在全球範圍內,以最短的時間實現,終結價值鏈,並從中獲利。

從理論上講,傳統的福特製以分工和效率為基礎,強調生產的內部化過程,形成了大而全、強而有力的單一生產體系。日本的豐田模式重視了生產的社會化,在社會中形成自己零部件生產體系,以高效廉價創建了豐田王國。與福特製內部化生產體系不同,豐田模式注重的是在社會化、產業化過程中獲取自己的最大利益。豐田公司與其合作者的關係是單贏式的垂直控制,溫特製強調以建立和發展產品的標準為主線,在經濟全球化中將產品分解為不同的模組,在資源能夠最佳組合的地方從事生產和組合,這一過程體現了標準和模組生產者之間的雙贏關係,同時也體現了標準對於模組生產者的全方位控制。從生產的角度講,福特製是自己開發形成產品的模組,豐田是使模組圍繞著產品誕生,而溫特製則是用標準控制模組的區位生產與組合。因此,可以說福特製是內部化的產物,豐田模式是產業化的產物,溫特製則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在經濟結構轉換的分析中,經濟結構的差異決定著不同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經濟中的位置,高一個層次的產業結構幾乎可以完全控制低一個層次的產業結構 —— 這就如同19世紀資本主義的大英帝國可以打敗封建主義的大清帝國,20世紀帝國主義的英國可以打敗民族主義的阿根廷(兩次都是為數有限遠征軍打敗坐守本土的國家)一樣。在現實的經濟運行中,低一個層次結構中的設備機械,在高一個層次的產業結構的眼中,大抵只能屬於廢鐵和原料。人們一直都在講,美國發明了半導體的生產,但卻在規模生產上敗給了日本人甚至韓國人,市場也讓給了日本人,或者韓國人,並認定這是美國在產業上的失敗與悲劇。但卻很少有人換一個逆向角度來分析:在高技術時代,在溫特製的模式中,半導體僅僅是一種原料和中間產品,完全受到高技術發展趨勢的左右,美國人有什麼理由不去讓日本人、韓國人生產這種投資大、產品率低的“原料”,而自己集中全力去發展IT產業,以向晶片中凝結智力產品為武器,同時可以居高臨下地控制後者的產成品在市場中的實現呢?

在溫特製時代,產品標準不斷提升和推陳出新,產品生命周期過程在加速,產品的無形損耗日益加大,加工出來的產品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已經成為過時的壓庫負擔了。計算機從386、486、586到奔3、奔4、迅馳的發展非常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進程,由模組生產者生產這些硬體產品,無形損耗由他們承擔,美國則脫身去做其他的更有“意義”的生產。人們知道,頭腦的思維遠快於生產過程的改進,模組生產者必然面臨承擔已有產品被迅速淘汰的風險(當中國取代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產品模組的主要生產中心時,上述風險便會實際地呈現在中國的面前),這樣的過程加大了後來者學習的成本。 溫特製的生產模式給了我們以很好地啟示,是否可以認為這種趨勢的存在:高技術的無形產業最終將控制有形的標準化的製造業產業,標準和遊戲規則的制定、貫徹將左右全世界產業的運行,在經濟全球化參與者的雙贏的過程中實現自己對於世界經濟的控制。

從另外的角度講,溫特製給了標準制定者以左右他國的力量。當新標準提升後,標準的制定者在選擇模組生產區位上具有絕對的主動權,他的喜好則會造成某些按照傳統標準建立的產業的衰退(如90年代的日本、今天的中國台灣),和另一些按照新標準建立的產業的興起,從而在全球範圍按照自己的利益形成新的國際生產格局,完成控制,而某些國家將成為這種控制的犧牲品。在溫特製時代和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世界中只有美國和中國大陸是最大的獲益者,因為前者具有制定標準和商業遊戲規則的力量,後者則具有生產、組合各類模組產品的比較優勢。

溫特製使得美國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導,它以高新技術創新為基礎,以控制世界資源(人才、資金、稀缺的自然資源)的流向和經濟產出(進口、出口)的流向為手段,以產品標準和商業遊戲規則的制定來保證自己在世界經濟中的根本利益,因而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得了最大的利益。在這個基礎上,全球的產業結構進行了重組,中國加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正好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當產品標準與商業遊戲規則得到確定後,規模與成本便成為重要的因素,這恰恰是中國在今天的重要的動態比較優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