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的心

溫暖的心

溫暖的心是指社會愛心工作者,他們與流浪者非親非故,卻親手為他們洗頭、洗臉、洗腳、餵飯,陪他們說話,給他們送東西,為流浪者帶來家一般的溫暖。日前,江西日報記者走近他們,從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中感受他們的溫柔情懷。讓389名流浪者踏上歸途。

基本信息

救助流浪者

溫暖的心溫暖的心
在江西九江市救助管理站,記者看到一本厚厚的記事本,裡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王俊英接觸的每個流浪人員的基本情況。58歲的王俊英是九江救助站會計,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紀,但她主動要求留在救助站里。“吃飯了吧?”“想不想回家啊,我送你回家好不好……”每天,王俊英穿梭在救助站的觀察室,耐心地與智障流浪人員交流,儘管回答她的大多數是迷茫的表情,但並沒有阻礙她下次再來看他們,“聊得多了,有時會獲得一些名字、地址之類的重要信息。”王俊英說。

無償獻關愛

眼前這位留著短髮、穿著樸素的婦女,10餘年來幫助389名流浪者找到了回家的路。“我總是想,將心比心,如果我家裡少了一個人,我會是什麼心情?所以,我把他們都當成自己的親人。”2010年,救助站里來了一名年輕的流浪者,“個很高,一句話不說,也不好接近。”王俊英回憶。為了打開小伙子的心扉,王俊英餵他吃飯,給他洗臉、理髮、洗腳。洗乾淨的是腳,溫暖的是心。小伙子終於開口說話了,根據小伙子陸陸續續說出的線索,王俊英終於聯繫上了小伙子的家人。當看見年邁的母親緊緊抱著走失多年的兒子號啕大哭時,王俊英欣慰地鬆了一口氣。

救助站流浪人員情況比較複雜,為他們找到家並非易事,王俊英笑說自己是保姆,更像是辦案的警察。她經常自掏腰包,買來水果、零食,哄那些智障的流浪者說話。通過耐心細緻的照料,從流浪者的話中記錄下每一個信息,按圖索驥,一個挨一個打電話,一個挨一個鄉村尋找。她說:“幸運的話,一個星期就能找到。不順的話,就需要半年或更長時間了。”走街串巷無償獻關愛。上饒市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愛心群體,他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專門幫助流浪在外的困難群體,給他們送去溫暖與關愛。

噓寒問暖

朱海慶是這個愛心群體的發起人之一。“3年前的一天,在白歐園看到一名女性流浪者,數九寒冬,衣不蔽體,讓人揪心。”打那以後,朱海慶和幾個有著同樣想法的人就自發走到了一起,常常關愛流浪者,每周都會上街頭去看望他們,給流浪者送去食品、衣服、被子、藥品等。“每一個流浪者的背後都有一個曲折的故事。”朱海慶說。有這么一個流浪者,廣豐人,原來是個很好的廚師,手藝好、收入高。幾年前突然中風,有一側的手腳不聽使喚,影響到了工作和生活,他是個自尊心非常強的人,不想因此連累家人,便離家在外流浪。朱海慶告訴記者, 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不管出於何種原因,既然選擇了流浪,那么就選擇了一種不同於常人的生活方式,而一旦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他們的“心”已經離家很遠了。

除了送衣送藥,噓寒問暖,送他們回家以外,這個愛心群體還為流浪者介紹工作。有個鉛山縣的流浪者,木匠出身,因為和家裡人鬧了矛盾,負氣出走,在上饒流浪了兩年。朱海慶他們堅持不懈地做了他兩年的思想工作,最後說通了他,並為他在一個工廠找了份工作。

奉獻愛心

余小娥是湖北省黃梅縣人,11年前,她和家人在上饒市開了一家包子鋪。3年前開始,朱海慶成了這裡的常客,且每次都買50個以上的包子,這讓余小娥十好奇。當她得知朱海慶買這些包子都是用來分發給流浪者時,她分文不收,也加入到這個愛心群體中。3年來,上饒市大部分流浪者都吃過余小娥做的包子。“我沒讀過什麼書,不懂什麼大道理,但牢牢地記著小時候父母常說的話做一個有愛心的好人。”余小娥淡淡地說。

小愛大愛

失去“小愛”建“大愛”

走進景德鎮救助管理站,大家談論最多的是他們的好站長郭江平。

景德鎮救助管理站原來設在火車站附近的一個破舊的四合院裡,設施老化,救助手段落後。為建設標準化、現代化的保護中心,郭江平四處奔走,多渠道籌資240餘萬元,建成了全省一流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在兩年的建設過程中,無論颳風下雨,他每天都巡查工地,督查施工中的每個環節。一個星期六的下午,當他放心不下工地上的事,再次來到工地上後,病重的愛人不幸離開人世。

“救助管理站是民生工程的視窗單位,我們要把每一個流浪人員當親人,用真愛溫暖失愛的人。”郭江平常常這么說。有一次,站里救助了一名不滿10歲的流浪兒童,當郭江平得知孩子因父母離異,跟年邁的爺爺一起生活,後來爺爺沒有了撫養能力,7歲時就開始了流浪後,他心裡十分難受。郭江平與孩子出生地浮梁縣莊灣鄉民政辦聯繫,將孩子安置在鄉敬老院生活,並聯繫到莊灣鄉學校讀書。在“郭爸爸”的關愛下,這個曾對生活充滿失落和恐懼的男孩,現在已讀初一了,還當上了班長,被評為“學雷鋒標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