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鎮總面積233.1平方公里,總戶數5442戶,總人口20155人。轄18個村委會:湯道河、灑金溝、胡杖子、金杖子、王杖子、季杖子、黃土坡、毛局子、偏崖子、亂泥溝、大梨樹、白廟子、西莊、北莊、向陽、冰溝、東湯道河、李家窩鋪。:”湯道河是寬城六大川谷之一,境內都陰河是青龍河最大支流。都陰河發源於大字溝小桲羅樹都山陰坡(故名),小彭河匯入後流入湯道河境內,在湯道河又分別有南來的冰溝河和北來的連陰棧河匯入,到達大石柱子境內後匯入青龍河。湯道河也是因為三面環水,一面臨山,出入皆須趟河諧音得名。
關內通向東北有三條古路,都經青龍河,其中兩條經湯道河。其一是:寬城安達石至凌源古道,自安達石始,經板城、葦子溝、湯道河至叨爾登達凌源及東北地區。秦漢時期為盧龍塞道的一部分,清代,民國時期也是一條通商道路。其二是自青龍縣長溝入境,經車道子、亮甲台、偏崖子、湯道河至叨爾登達凌源。或自青龍經張杖子、偏崖子、湯道河至叨爾登達凌源,均為古代道路,迨至中華民國期間,商旅仍然不斷。
古湯道河至凌源又有兩條古路,一條是湯道河、灑金溝、虎頭石、楊丈子至凌源;一條是湯道河、王丈子、胡丈子、毛家店至凌源。兩條大多都在遼寧省的魏丈子或三十家子合在一起,也就是今101國道相符通往遼東地區。
清康熙年間,湯道河始有人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山東、河北遭災,為解決這個地區人民生計,清政府制定了“借地養民”政策,關內漢人,大量北移,遷入熱河、東北一帶,湯道河人中也增加了許多。
乾隆四年(1793)湯道河立集,方圓四五十里都有來趕湯道河集,外來商販也不少。這是一個歷史悠久,一直繁榮的一個大集市。
發展史
1930年(民國19年)建都山設治局,下設6區:5區駐湯道河。1931年湯道河相繼辦初級國小校。
1933年(民國22年)廢都山設治局建立青龍縣,劃分9個區:5區駐湯道河。
1933年湯道河被日軍占領,成為滿洲國的一部分。一直到1936年按行政村設立學校,湯道河設高級國小。
1934年日偽在湯道河設立警察署。
1941年,湯道河村有農戶69,人口296,工商戶30個。
1942年,集家並村,湯道河鎮是據點、部落,村四面壘上大圍牆,留有東門、西門、南門,由本村人員組成“青年自衛團”站崗。
以下地方化為無人區:南梨園、大梨樹南溝、抄道溝、亂泥溝,東湯道河、柳條溝、灑金溝南莊、小連站、大小西莊、李家台子。這些地方房子全拆掉,如果自己不拆,由協和會的行動隊強行拆除或燒掉。這裡的住戶全集家到部落。在部落里,有的蓋小草房,有的蓋小棚子,有的在人家外屋伙房搭個小炕居住。人們的生活十分艱苦。
1943年,據點由偽滿洲國國兵駐防,兵營設在廣興局院(是做買賣的人家,現在的鎮政府院)。
1944年,據點由偽討伐隊駐防,兵營也設在廣興局院。
1945年,農村設初小。
1945年8月13日承德開始大雨(有記載),湯道河一帶大雨下了48天,把日本撤退時埋好的準備徹底消滅中國的炸藥澆壞。日本最後的陰謀破滅。當時據點仍由由偽討伐隊駐防,偽警察署設在糧食所院,村公所設在娘娘廟東廂房,興農合作社設在國稅所前院,協和會在醫藥批發站院。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地下党進入湯道河,接收警察署槍枝彈藥、糧庫,成立了區公所,擴軍成立了區小隊。湯道河解放後,劃歸平泉縣管轄,區長張子江,區委書記劉講文,財糧閆貴方(謝存)武裝於友,農會主任劉青,工會高印珍,農會委員張祝和區委組織委員姓杜,區小隊長張興國。區公所設在醫藥批發站院。部分集家遷回本庄。
1946年2月26日(正月25)平泉桲欏樹戰役打響,湯道河是後防,區乾、村乾、民眾都支援部隊,我軍打了勝仗。
1946年6月湯道河劃歸青西縣。7月14日成立村政府,8月18日(農曆7月22日,為方便全部採用公曆)國民黨軍襲擊。區幹部許忠、田愷等脫險。8月31日中央軍53軍路過湯道河,給李德明家抄了,其餘八路軍家屬未動。
1948年湯道河設立中心校。
1950年,原屬平泉桲羅樹的葦子溝、北葦子溝、楊家溝、朝陽山、蔡家溝、西燒鍋6個村並歸青龍縣湯道河區。
1953年,湯道河設總校,管理農村國小。
1956年,建立湯道河鄉政府。
1958年改為飛躍公社。1958年湯道河國小附設4個國中班。
1963年1月1日設立寬城縣,湯道河由青龍縣分出,併入新設立的寬城縣。湯道河公社成了寬城的21個公社之一,並在湯道河設區,成為寬城四大區之一,管轄湯道河、李家窩鋪、白廟子(後改名為偏崖子)、大字溝、葦子溝、雙松汀(後改名為大石柱子)五個公社。
1963年,湯道河國中是全縣保留三所國中之一。1965年改叫農中;1968年叫社辦國中;1977年辦高中;1978年改為暑假升級、升學;1979年為聯辦國中。
1984年再改為湯道河鄉,1984年9月改鄉為鎮。國中也分別叫鄉中、鎮中。
2000年,寬城滿族自治縣合鄉並鎮,將李家窩鋪鄉和偏崖子鄉併入湯道河鎮。
歷史沿革:
關內通向東北有三條古路,都經青龍河,其中兩條經湯道河。其一是:寬城安達石至凌源古道,自安達石始,經板城、葦子溝、湯道河至叨爾登達凌源及東北地區。秦漢時期為盧龍塞道的一部分,清代,民國時期也是一條通商道路。其二是自青龍縣長溝入境,經車道子、亮甲台、偏崖子、湯道河至叨爾登達凌源。或自青龍經張杖子、偏崖子、湯道河至叨爾登達凌源,均為古代道路,迨至中華民國期間,商旅仍然不斷。古湯道河至凌源又有兩條古路,一條是湯道河、灑金溝、虎頭石、楊丈子至凌源;一條是湯道河、王丈子、胡丈子、毛家店至凌源。兩條大多都在遼寧省的魏丈子或三十家子合在一起,也就是今101國道相符通往遼東地區。
清康熙年間,湯道河始有人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山東、河北遭災,為解決這個地區人民生計,清政府制定了“借地養民”政策,關內漢人,大量北移,遷入熱河、東北一帶,湯道河人中也增加了許多。
乾隆四年(1793)湯道河立集,方圓四五十里都有來趕湯道河集,外來商販也不少。這是一個歷史悠久,一直繁榮的一個大集市。
1930年(民國19年)建都山設治局,下設6區:5區駐湯道河。 1933年(民國22年)廢都山設治局建立青龍縣,劃分9個區:5區駐湯道河。同年湯道河被日軍占領,成為滿洲國的一部分。1934年日偽在湯道河設立警察署。
1941年,湯道河村有農戶69,人口296,工商戶30個。
1942年,集家並村,湯道河鎮是據點、部落。1943年,據點由偽滿洲國國兵駐防,兵營設在廣興局院(是做買賣的人家,現在的鎮政府院)。次年,據點由偽討伐隊駐防,兵營也設在廣興局院。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地下党進入湯道河,接收警察署槍枝彈藥、糧庫,成立了區公所,擴軍成立了區小隊。
湯道河解放後,劃歸平泉縣管轄,區長張子江,區委書記劉講文,財糧閆貴方(謝存)武裝於友,農會主任劉青,工會高印珍,農會委員張祝和區委組織委員姓杜,區小隊長張興國。區公所設在醫藥批發站院。部分集家遷回本庄。
1946年2月26日(正月25)平泉桲欏樹戰役打響,湯道河是後防,區乾、村乾、民眾都支援部隊,我軍打了勝仗。
1946年6月湯道河劃歸青西縣。7月14日成立村政府,8月18日(農曆7月22日,為方便全部採用公曆)國民黨軍襲擊。區幹部許忠、田愷等脫險。8月31日中央軍53軍路過湯道河,給李德明家抄了,其餘八路軍家屬未動。
1950年,原屬平泉桲羅樹的葦子溝、北葦子溝、楊家溝、朝陽山、蔡家溝、西燒鍋6個村並歸青龍縣湯道河區。
1956年,建立湯道河鄉政府。1958年改為飛躍公社。1963年1月1日設立寬城縣,湯道河由青龍縣分出,併入新設立的寬城縣。湯道河公社成了寬城的21個公社之一,並在湯道河設區,成為寬城四大區之一,管轄湯道河、李家窩鋪、白廟子(後改名為偏崖子)、大字溝、葦子溝、雙松汀(後改名為大石柱子)五個公社。
1984年再改為湯道河鄉,1984年9月改鄉為鎮。1991年,寬城滿族自治縣合鄉並鎮,將李家窩鋪鄉和偏崖子鄉併入湯道河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