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浦茶棧

民國年間,湯浦鎮上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湯浦大地方,潮水汀(音)里江,山水通外江,三廟二祠堂,七爿茶棧一爿當,義豐油車不上莊(音)。”意思是湯浦是個大地方,海里的潮水可以漲到小舜江,山水直通曹娥江。

湯浦茶棧簡介

湯浦鎮位於上虞市西南邊緣,靠近會稽山區,距市19.3公里,面積62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約占總面積的60%,高在200至300米之間的丘陵集中在南、北、西三面,西部的龍頭崗海拔338.5米,是湯浦最高點,東面的山勢較底,海拔大都在200米以下。由於湯浦的耕地系小舜江的沖積平原,地勢底窪,多小型湖泊和沼澤地,因此古人稱此地為“湯浦”,“湯”,意為水;“浦”意為水濱的意思。民國廿一年分屬紹興湯浦鎮、舜源鄉、官塢鄉、勝江鄉,民國廿四年合併成湯浦鎮。1950年分置湯霞鄉、四村鄉、勝江鄉。1954年上述三鄉劃歸上虞管轄至今。俗語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湯浦人擁有眾多低緯度的丘陵地,自然物盡其用,在丘陵地種滿了茶樹,盛產茶葉,茶棧紛紛應運而生,除了順口溜中的七家,其實之前之後還有更多的茶棧在湯浦開張過。例如久大茶棧、元大仁茶棧、瑞昌茶棧、宋躍興茶棧等等,在湯浦也都是老幼皆知。

民國年間,湯浦鎮上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湯浦大地方,潮水汀(音)里江,山水通外江,三廟二祠堂,七爿茶棧一爿當,義豐油車不上莊(音)。”意思是湯浦是個大地方,海里的潮水可以漲到小舜江,山水直通曹娥江。鎮上有關帝廟、東嶽廟、大廟,還有吳家的大祠堂和小祠堂。鎮上還有七爿茶棧,分別是泰興、瑞興、元吉、華昌、大同、元龍、吉昌。一爿當店是漁家渡久大所開。區區一家義豐油車店跟茶棧比起來,排也排不上了!從順口溜中可以聽出,當年眾多的茶棧是湯浦最大的特色了。

湯浦茶棧歷史

湯浦茶棧中最負盛名的是久大茶棧。同治元年(1862),漁家渡的董慶章與上海吳南皋,由英商怡和洋行出資8000兩銀子,在漁家渡村,合辦“久大茶棧”,收購上等圓毛茶,精製後的成品珠茶,專供怡和洋行外銷。董慶章也叫董小八,村人尊稱他“小八太公”,村里現在還傳說著“小八太公”開茶棧發跡的故事。當時走出紹興城門,家產要算董小八最大了!九十多年前,村人曾在久大老屋後門臨河埠頭,看到過“怡和絲茶棧”匾一塊。現在老久大和新久大的所有房子都無跡可尋,或者夷為平地,或者樓屋新建了! 泰興茶棧,在湯浦中街,是吳中耀所開;瑞興茶行,在湯浦桑園路,是紹興王化的阿坤店王所開;元吉茶棧,在湯浦關帝廟邊,何人所開不詳;華昌茶棧,在收購商店邊,何人所開不詳;元龍茶棧,在湯浦上街鹽店弄,是上街吳六十所開;吉昌茶棧,在湯浦上街,是陶家所開。後來轉給漁家渡下丁岸村的范家,改名為三陽茶棧;大同茶棧,在上街蔡家大同埠頭,是嵊縣崇仁人金祿甫所開。金祿甫一開始來的時候,湯浦人都不曉得他的名字,只曉得是嵊縣崇仁人,就喊他“崇仁店王”。他來時一般都乘橋,前後三頂,旁邊跟著十來個隨從。宋躍興茶棧,在湯浦上街,是宋躍興所開。瑞昌茶棧,在湯浦塔山下,是紹興王化的宋孟鑫所開;義大茶棧,在達郭村,是達郭人毛茂生所開;現在如果去湯浦尋找茶棧的遺蹟,只有泰興茶棧還有幾幢房子在,其它都是杳無痕跡了。泰興茶棧在湯浦的中街,鼎盛時,還在湯浦桑園路買下萬昌茶棧開分棧,是湯浦規模最大的一個茶棧。泰興茶棧是吳中耀創辦,他死了以後,由他的兒子吳東升、吳大師、吳小師繼承父業。老大吳東升負責茶棧的收購、製作,老三吳大師和老四吳小師長期住在廣東,負責茶葉的銷路。

湯浦茶棧文化

湯浦眾多茶棧內部,都有一套組織和管理制度。就泰興茶棧而言,每年春節過後,就要著手制茶的準備工作。先是了解行情,確定全年的購銷數量及其分檔品位。然後籌集資金,落實“評樣阿大”、“賬房先生”及“頭腦”等三名主要骨幹。再請泥工修理屋宇、茶灶,木工修理茶箱、風車,竹工修理篩、籩。還要請少量人工購柴劈柴。春季開摘時,“阿大”根據老闆安排的品位、數量要求,派出水客先生去湯浦鄰近村及章家埠、嵊縣一帶茶區駐點,向茶農收購開春嫩葉毛茶。收購茶葉採用現款交易,也有提前付定金。購得的茶葉,雇挑夫挑到泰興茶棧。茶棧主要委託阿大、賬房和頭腦三位骨幹。頭腦有人事安排、調動權。頭腦下設“副手”,具體安排生產。另設“看火頭腦”,負責茶灶房煨茶。制茶旺季時,每個茶棧僱工少則百餘人,多則幾百人,男女老少都有。男勞力以篩、扇為主,稱里場師傅;劈柴、搬運、送貨等力氣,也由男丁完成,稱武場師傅。老少婦女,主要是揀茶、煨茶。茶棧根據加工數量,把工鈿交給頭腦,由頭腦支配。里場、武場師傅用年薪制,煨茶工定生產定額計酬,揀茶工按揀出茶頭多少每天過秤計酬,報酬當天結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