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泉村[河南省洛陽市山化鄉下轄村]

湯泉村位於山化鄉最西部,轄小北窯自然村,共11個村民組,2333口人,耕地1880畝。文化古蹟很多。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湯泉村位於山化鄉最西部,西與城關鎮的北窯相接,南為老城北關,北與關窯村接壤。湯泉村最早叫“杏花溝”,後來叫湯王廟溝。轄小北窯自然村,共11個村民組,2333口人,耕地1880畝。

村名由來

相傳,夏代黃河下游的商族,因畜牧業發達,到了湯做首領時,已經很強大了。當時,夏朝末代帝王桀是個暴君,商湯重用伊尹討伐夏桀,得到各方面的擁護,終於把夏王朝推翻,在夏都西亳地方(今偃師)建立了商王朝。商湯愛惜民力,輕徭薄賦,被人民稱為一代明君。商湯歿後,就葬在今山化鄉藺窯村北,其地古冢巍然,祠廟恢弘。湯王廟西有溝,稱“湯王廟溝”。溝內亦建有湯王廟,方便四鄉百姓就近祭祀。後來,山洪暴發,湯王廟被洪水沖毀,廟宇上的檁條、椽子順坡而下,其中一根檁條被衝到今湯泉村後溝處,在湍流中盤旋不去。見此狀,里人俯伏在地,認為“湯王顯靈,選中此地,大水退後,便在這裡重新建起了湯王廟。工峻,廟側有清泉流出。據傳,每遇天旱,企盼甘霖,便到湯王廟祈雨,每祈必應,澤及四方百姓。日子長了,湯王廟便被“湯泉”所代替。村名遂以“湯泉”稱。

建築遺址

唐顏真卿墓——唐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李希烈叛亂,顏真卿奉旨曉諭,於八月三日為李縊殺,葬於湯泉村南。其墓位於邙山南麓、湯泉學校西側,座北向南,占地6600平方米。墓長、寬約16米,墓前有明、清兩代石碑各一通,高1.75米,寬0.6米,厚0.15米,正面書:“唐太師顏魯公真卿墓碑記”,下款“呂純如撰文並立石,碑陰系墓碑記。另一通高1.45米,寬0.6米,厚0.17米,正面正中刻“福唐贈司徒諡文忠顏魯公之墓”,端題:“乾隆五十五年三月太守張松孫書”,下款:“邑令湯毓倬立石”。
重修顏真卿陵園——1993年5月,山化鄉政府和湯泉村委會投資重修顏真卿陵園。陵園位於湯泉學校西側,坐北向南,占地6600平方米。顏公堆形墓前新樹“唐魯郡開國公顏真卿墓”碑一通。碑通高8米,寬2.5米,厚1.06米。碑身採用磚砌體大理石鑲面結構,碑樓採用琉璃瓦覆頂,高聳挺拔,金碧輝煌。陵園蒼松翠柏,古樸典雅。園內珍藏有顏公多種書法作品。
明景仲光幕——據明弘治《偃師縣誌》載:山東按察司僉臣“景仲光墓,在治東三里。”
明景端墓——據明弘治《偃師縣誌》載:敕封監察御史“景端墓,在治東三里北邙山麓。”
王繼世墓——據清乾隆《偃師縣誌》載:官山東安東衛守備,贈武德將軍“王繼世墓,在治東四里。”

史跡事件

湯泉《邙山小報》,曾被稱為“大躍進”年代的“詩傳單”。它產生於1958年,當時政府號召大興水利,湯泉黨支部為了鼓動民眾,讓武丙辰寫了一篇《水利大軍的公開信》,因信尾有空白,便用幾句順口溜補白,文曰“囤子口,圓又圓,打著囤子心喜歡。要讓洪水聽指揮,要叫清水灌邙山”幾句,說明打囤子的意義。之後,又寫了頌揚打囤子夜戰情景、表揚好的典型,後來,便將這種形式命名為《邙山小報》。小報無定期出版,詩有長短,篇有大小,短則四行,長則七八十行,不講修辭,不加推敲,只要順口就行。該小報在1958到1959年的一年多時間內,連續出了二百多期。一次,十多個社員從溝下往坡上送糞,人稱“土秀才”的王成緒稍加思索,就編成了快板:“送糞準備種大秋,三連社員有勁頭。小老虎李五是基幹,桂午和他來帶頭。不怕坡陡路難走,愛抬大筐雙籮頭。炎峰、武保眼冒火,脫掉衣服賽孫猴。張平、改雲女民兵,要和李五爭魁首。矮個雪花最活躍,趙玉鳳不肯落後頭。培英要當穆桂英,老黃忠東海白了頭。六十四歲張四老太婆,佘太君見她也害羞。你爭我搶比英雄,糞肥直往坡上流。個個汗濕衣服透,為的今年大豐收。群英春耕關前大搏鬥,落得美名萬古留”。後來,公社肯定了這一形式,並加以推廣,各村出現了“賽詩台”、“詩廊”、“詩歌一條街”等。河南省《文化報》總編到湯泉調查,寫了一篇題為《一面鮮明的旗幟》的報導,介紹《邙山小報》,並稱王成緒為農民詩人。

名人善舉

喻新安,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王超海,新疆波爾塔軍分區政委。張潤芳,女,三門峽市水利樞紐管理局高級工程師。喻清錄,偃師市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古都學會會長。出版有《喻清錄選集》。韓文新,偃師文化館館長,黨支部書記,副研究館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