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永華[廣東書法家]

湯永華[廣東書法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研究金文書法藝術三十餘年,網際網路的書法天地中獨樹一幟,為中國書法藝術走向世界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基本信息

簡介

其幼時受訓“永字八法”,稍長臨摹歐、顏、柳部分楷書帖。六十年代後期大批摹寫毛澤東手跡,始接觸行草書。七十年代起臨寫部分殷商銘文。早期參加過書法培訓班。先後研習過張芝、皇象、二王、智永、過庭、張旭、懷素、山谷、米芾、以及其昌、枝山、王鐸等人的部分碑貼總計百餘種,通讀過《歷代書法論文選》及其續篇、《中國書法史》及其圖錄等書法史論著作。長期從事社科性質的工作,具有較為堅實的文史哲基礎。

研究金文書法藝術三十餘年,七十年代初其親眼目睹中山大學著名古文字學家、《金文編》主編容庚先生揮毫前後半年之久,耳聞目染,頗悟金文之用筆、結體和章法等要領;還與其學生、助手、《金文編》1985年版的最後修訂者、博士生導師張振林教授多年之交,深得有關知識的薰陶與教誨;長期叩問著名書法家廖蘊玉先生,則受到用筆法的教育和影響。曾按容庚先生提示研習過《說文解字》,照《金文編》、《金文大字典》以及毛公鼎、散氏盤、盂鼎、秦公敦、丕期敦、王孫鍾、齊子仲姜鎛、頌鼎、克鼎、歸夅敦、虢季子白盤、曶鼎、牆盤等主要銘文拓片進行過大量的金文書寫訓練。對金文書法的發展簡史、書體特徵、藝術風格和創作技法有較深的研究。

其研習書法,注意博覽與取捨結合、書理與技法貫通、入帖與出帖兼顧、字內與字外共修,縱向追根索源,橫向觀流賞派。尤為注重對書法藝術的哲學思考,在書論和碑帖研讀中體會其奧秘,在提按和四方運動的對立統一中摸索其規律,在點畫線條的流動中領悟其神韻,在書法史轉折特徵中探求新的邏輯起點。逐步形成了自己“書中有法,法無定法,無法亦法”的理念,數十年不懈地從書法藝術的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

其書法創作,重視內容的選擇和書體的運用,把握書法要素的質的規定性,追求大氣而力避粗俗,追求奇險而力避失衡,追求灑脫而力避怪異,追求個性而力避離譜。篆、隸、楷、行、草各體均有涉獵,尤以金文與草書見長。其金文主要取法容庚而出自我面目,個性特徵鮮明,注重“澆鑄風格”與“墨跡表現”互為滲透、“毛公氣度”與“散氏動感”互為貫通,追求古樸剛健的筆法、四正嚴謹的結體和蒼藹蘊籍之風。其草書則以二王為主,兼容諸家,寄託個性,結體雄厚謹嚴,筆調勁挺起伏,用墨漲收相濟,布陣張弛有度,節奏變幻靈動。近二十年間有幾百件作品被黨、政、軍、院校、企業等各界人士和海外十幾個國家(地區)的華人華僑及國際友人收藏。曾多次參加全國、省、市書畫大賽或展覽,並有一批作品獲金獎等獎項,有些被入編優秀作品集。

直面計算機網路時代的書法“危機”,勇立書藝潮頭唱大風,最早將電腦網路和平面設計有關元素引進書法創作過程,集傳統書法與美工、攝影、繪畫、動畫於一體,創立了一種適應網際網路展示和傳播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書法新樣式——“網路書法”,通過各種網路載體快速敏捷地向全球網路大眾傳播,令人耳目一新,在海外多家網站開闢中國書法專欄,得到國內外一大批網路和書法愛好者的高度讚賞。他不僅創作了大量的網路書法作品,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網路書法理論框架,在網際網路的書法天地中獨樹一幟,為中國書法藝術走向世界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中國書畫家協會廣東省會員名單

中國書畫家協會草創於1965年,成立於1990年初,總部設在北京,主要辦事機構設在廣州。協會設有常務委員會、顧問委員會、理事會、評審委員會、事業拓展部、培訓中心和《書畫家報》、《書畫家》雜誌、中國書畫藝術大學(籌)、金才文化藝術中心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