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武館百年歷史
前言:一個世紀以來,湛江武術界人才濟濟,武林精英不斷湧現。眾武館演繹粵西武術文化的精華,致力打造享譽南粵的武功品牌。
一。鎮武堂威名遠播
【1996年梁志坤率隊參加1996年全國民間散手比賽,榮獲團體第五名。】(如圖1)
抗日戰爭時期,鎮武堂參加 廣州灣商會抗日救亡運動,募捐款項支援抗日賑災。1947年由梁郁初、梁德伍、林發、筒家福、陳華興等人在赤坎竹欄街(隸屬鎮武堂)組建成華武館,館址設在竹欄街。後來他們又發展創建了國技館、鎮武堂、群英社、忠義堂、華武館、海萍村武會等城鄉武術館,遍及赤坎、霞山、遂溪等地。促進各地民眾練武健身及中華武功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1957年,梁郁初、李宙雲、洪日升參加廣東省武術觀摩大會,梁郁初兼任裁判,三人獲得獎章十多枚。1958年,李宙雲參加全國武術比賽,榮獲梅花棍一等獎。1960年他又參加全國武術比武,榮獲南拳冠軍,此外他還獲得過廣東省武術比賽第二名;龐康娣1980年參加山西太原全國武術比武榮獲虎形拳優秀獎,雙頭棍優勝獎。1986年,參加浙江紹興馬坎武術比賽榮獲三金一銅獎。1989年參加在本市體育中心的武術比賽榮獲三枚金牌,1994年第四次參加廣東省武術賽,雙頭槍,雙刀、洪拳均獲獎;梁清培養其女兒梁燕紅(女)參加世界武術賽,一舉摘取世界南拳冠軍。
二。慶武堂百年滄桑
慶武堂創建於清朝,創始人王金龍(出生晚清)籍貫化州縣龍潭村,是首任武館館長,最早武館館址在赤坎潮州街附近。早期有肖六、麥敬標、洪波、燒豬雄、趙安、孟爹(王金龍師兄)。抗日戰爭時期,慶武堂的馮祿參加黃埔軍校十九期,並隨抗日部隊開赴湘桂戰場,擔任部隊參謀,深入日寇前沿陣地偵察情報,對抗戰作出積極貢獻。1948年,赤坎發生大水災,慶武堂出船隻及派人奔赴災區救災,贏得了市民的盛讚。
解放後武館解散,直至1980年重建,時為赤坎武術團,現在武術精英遍布各地及海外。80年代葉青參加在湛江舉辦的廣東省運動會獲武術一等獎;朱土唐獲湛江市運動會一等獎;1982年梁志坤年獲廣東省第六屆省運會成年組第五名。1996年他率湛江民間武術館校組成的代表隊參加1996年全國民間散手比賽,榮獲團體第五名。1996年他代表廣東省武術館,在河南鄭州參加全國演武大會獲拳械第二名。2003年梁志坤率培才俱樂部武術隊參加香港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榮獲4金、2銀、3銅,個人榮獲一金一銀;2006年赤坎武術團參加全省武術錦標賽等獲4金3銀2銅,4個隊員獲二級運動員稱號。
三。群英社南路武魂
群英社,創館人李俠雄,民間尊稱“哥大”,吳川縣長岐下倉村人,早年在吳川獅子會學武。1938年李俠雄加入中國共產黨。吳川獅子會孫均泰受中央南路地下黨委派到赤坎做通訊員,設立國術館作為聯絡站。隨後受中央南路特派員溫焯華、陳信材委派,李俠雄到赤坎支援孫均泰加入國術館;抗戰至湛江解放前夕,黃明德、王國強、周明、黎江、戴洪、溫焯華、陳信才等南路地下黨負責同志,都經常在國術館活動。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後,南路特委把赤坎交通員葉卓鋒安置在館內,以經營小買賣掩護身份進行革命工作。1945年11月,根據葉卓鋒的提議,成立“群英武術社”,赤坎四位商家出資給李俠雄購地成立群英社。隨後國術館解散,群英社便成為中共南路特委的重要交通聯絡站。並在遂溪、吳川、湛江郊區等地設有分館。1947年7月,廖鐸在北海被捕,中共南路黨領導人吳有恆指示,“群英社”暫停交通人員的來往。幾年之後再恢復活動,“群英社”一直戰鬥在敵人的心臟直至解放。
湛江解放後,群英社交通聯絡站結束其革命使命。孫均泰、李俠雄師兄弟二人被抽調到刑偵隊專查黑槍黑煙(鴉片)並屢屢獲功。文化大革命期間二人一同慘遭監禁。1984年群英社恢復,直到2000年“哥大”病故。2004年,原群英社委員張志偉出資請教練培養武術學員,恢復群英社武術活動。2005年4月9日-10日在西安舉行的2005中國長安全國武術邀請賽上,該社武術隊勇摘傳統南拳、長短器械、對打等項目共19枚金牌,並獲團體第二名。近年,在我市打造“文化大市”、“體育強市”的熱潮中,群英社的民眾習武健身活動得到發揚光大。該社原武術教練、60歲的吳亞生向筆者介紹:“群英社現在擁有60多名學員,年紀最大的是80多歲的老游擊戰士;年紀最小的是10歲的小學生,已入社學武6年。”2005年8月份群英社代表我市赴廣州參加廣東省第一屆全民健身運動會中的傳統武術賽,獲得32枚金牌。2007年群英社赴茂名參加廣東省傳統武術賽(茂名賽區)獲金牌12枚。楊宇航獨攬3枚金牌(拳棍刀)全能。
湛江武館歷代習武人員,傳承傳統武術,將之發揚光大。湛江武林星光熠熠,走向世界為國爭光,為湛江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