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有江必行船,有船,就有碼頭 。
湘江一路流下,拉來許多有名有姓的城、鎮、村、埠。湘水行船歷史,上溯黃帝,縲祖南巡,湘君舜帝遊歷衡永,以及大禹治水,自秦修靈渠開始,隨著湘江流域得到大規模開發,湘江已成為重要的水上通道。上游山區盛產的木材、草蓆及各種藥材,中游衡陽的酃酒,名茶,瓷器,銅鐵等,長沙的大米,岳陽的漁業強烈地吸引著
外地商賈雲集,設立商號,互易有無。每年有大量的山貨順江泛舟北去,再由長江貿於外埠。行駛在湘水上來往的商船,聚散著各處的繁華與喧鬧。油亮的青石塊,依偎著堤岸一路攀升。碼頭上,停泊著一艘艘大小木船;江面上,常年白帆如雲,水鳥繞桅。
永州,祁陽,歸陽,松柏,東陽渡,衡陽,石灣,淥口,湘潭,長沙,岳陽這些湘江上的古鎮名城碼頭,石橋,江神廟,形成湘水城鎮獨特的文化特徵,從而影響整個城鎮的文化氣質。
湘江兩岸的發展,起初主要依靠湘江的水運,所以產生了許多水碼頭。歸陽為湘江上游最大的水碼頭,也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碼頭有十餘家小店鋪而得名,保存有狀元橋,古碼頭,過去有金歸陽銀歸陽之稱。衡陽有太子碼頭....
湘江沿岸的碼頭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地域性和專業性等方面。來自各地的客商,為抵禦外人欺負,抱成一團,形成了各種幫派。一些碼頭及附近街市為地域性的商幫控制,甚至以他們的祖居地命名,如寶慶碼頭及江西籍建的萬壽宮等。
古鎮最繁忙的是水旱碼頭。腳夫的號子聲,賣藝人的吼叫,上下的人流、物流,渲染著碼頭的繁榮。碼頭上最累的是腳夫,其服飾很有韻味,一條褲子,一個汗禢兒。汗禢兒是沿岸碼頭一種男人很流行的服裝。由三塊白布拼湊起來,後背一塊,前胸兩小塊。大塊和小塊之間用襻子連線著,胸前的紐扣則是一排算盤疙瘩。這種衣服一是省布,二是涼快,三是脫穿方便,很適合乾體力活的人穿。腳夫的扁擔要比普通的扁擔長得多,厚實得多,一律為桑木。它長約二丈,中間寬厚,兩端薄尖,正反兩面如鯉魚形,中間略凸,兩邊稍薄。扁擔又叫“三釘槓”,即槓子正中釘有三顆鐵制圓頭蓋釘。三顆是一顆居正中,中釘前後相距寸許處再各釘一釘。抬貨時兩根兜繩分系在中釘前後,以便兩人負重相等,亦可防止上下碼頭時繫繩滑動,避免造成事故。
石條築壘的碼頭無疑是一種歷史遺存,碼頭的變遷自然是一種歷史的見證,這些遺存和見證構築了可貴的碼頭文化。筆者以為,碼頭文化的流動性,賦予湖湘人更多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碼頭文化的競爭性,賦予湘人更多的危機意識和較強的求生意志;碼頭文化的多元特徵,則賦予湘人更多的自由精神和適應能力。
舊社會的漢碼頭,也是一幫“惡霸”、“混混兒”特殊群體的溫床。這幫人,既是有組織的地痞流氓,也是本地盤內公共利益的保護者。他們為爭地盤的群毆械鬥,駭人聽聞;但見到地面上鬼秤騙人和偷盜行為,則勇於出頭揭露或奮勇追捕;每遇火災,也會奮不顧身地前往撲救;在為地方公益出錢出力時,毫不含糊;在國難當頭的關鍵時刻,還能為國家豁出性命。從某意義上講,這種遊俠文化,乃碼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