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山寺廟會

湘山寺廟會

湘山寺廟會是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盛會。一年一度的大型湘山廟會,是寺院開放的日期,商販和民間藝人們在寺廟附近設攤圈地,售貨及表演雜藝。各種特色小吃,各樣香紙供品、農具、日常用品等,在廟會的日子裡都可隨心所欲買到。

廟會簡介

湘山寺位於廣西桂林市全州縣城內西隅湘山之麓(城西一公里的湘山腳下),是全州縣內最早最大的佛寺,始建於唐至德元年(756年),初名“淨土院”,歷經了唐代唐肅宗、代宗、德宗等十代皇帝,佛教傳播聲名遠揚。宋朝時,宋徽宗、高宗、寧宗、理宗四位皇帝先後五次加封淨士院;宋真宗(趙恆)在景德年間將淨士院改為“景德寺”;公元1101年,宋徽宗南巡,親臨湘山禮塔,把景德寺改為湘山名剎,湘山寺由此名聲大振,進入鼎盛時期,。據《全州縣誌》載:“唐至德元年(756年),釋全真來游湘源(今全州縣),在湘山開演大乘,信佛者日眾,縣人創淨土院迎居全真,為湘山建寺之始,全真圓寂後,僧眾建塔藏其骸骨,佛聲四播。據清張淡煙重修《湘山志》記載,宋徽宗趙佶敕賜寺名為景德寺,塔名為妙明,於是寺名大噪,故有‘興唐顯宋’和‘楚南第一禪林’的美譽。”

湘山寺原寺占地約18000平方米,有玄武樓、大雄寶殿、布經樓、天台院等建築群,雄偉壯觀,在杭州徑山得道高僧全真和尚為該寺開山祖師,宋天子御封全真和尚為“慈佑寂照妙應普惠大師”(全真大師是一位湖南土生土長的唐代高僧——釋宗慧,名全真,現世壽160餘歲,有異行,屢現阿彌陀佛,圓寂後藏骸於妙明塔下)。據了解,湘山寺除了宋時有4位皇帝先後5次加封,宋徽宗親臨膜拜名聲大震外,無量壽佛全真對當地宗教、民俗、文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湖南郴州、衡陽、永州、邵陽,乃至廣西、廣東、福建、四川等省的佛教界及民間,都認為他是無量壽佛應化,供奉崇拜其無量壽佛,信眾頂禮膜拜,也是湘山寺煙火空前旺盛的原因之一,相傳農曆二月初八是全真法師的聖誕,為了表達自己對壽佛爺的敬仰誠摯之心,每年的二月初八這一天,全州本地、桂林、柳州、湖南、廣東等地的香客,便雲集湘山寺,形成盛大的廟會。但隨著湘山寺名聲遠播,香客越來越多,數萬信男信女圍在殿外無法進入,廟會時間便持續不歇,直至二月十九日方結束。自此,每年廟會改為二月初八至十九日。

廟會盛況

各路民間藝人則把廟會當作大顯身手的平台,剪紙的、雕刻的心靈手巧;評書的口若懸河;搭台唱戲的南腔北調;舞獅舞龍及上刀山下火海的各樣雜耍令人觸目驚心……許願的、還願的、掙錢的、馴鳥的、觀景的、品湘山古文化的各樣心態的人應有盡有,最多者香客可達五六萬人,據說廟會到明清之際漸衰,至清康熙皇帝親筆御書“壽世慈陰”靳刻於寺後石壁後,湘山香火再度盛旺,明萬曆年間清湘縣改為全州,取全真和尚之“全”冠以州名之首,給予壽佛爺極高的榮譽。此期間,曾一再出現湘山寺香火興旺,廟會也在此時恢復,但場面遠沒宋時盛大。後湘山寺屢遭兵燹戰禍,廟會終止(因無文字可考,具體年代不詳)。湘山寺僧只於夏曆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會,為天旱祈雨,祛除災害設立道場。因沒有固定的廟會時間,人們便選在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3天定時到湘山寺朝佛敬香,傳說這三天是觀音老母生日、出家和座蓮台的日子,寺內主持順其自然地把這三天定為“大佛事活動日”,人們把這種宗教活動稱之為湘山寺大佛事,也是現代的湘山寺廟會。

歷史磨難

1944年日寇鐵蹄入桂,全州淪陷,1945年日寇無條件投降,離去前對湘山寺進行滅絕性大破壞,僅存依石雕成的鳥獸蟲魚等藝術品以及高達七層、銅葫蘆頂的“妙明塔”等古建築和飛來石、洗缽岩、轉身岩等勝跡的湘山寺,廟會再度中斷。後又經文革浩劫,湘山寺一些古建築殘屋蕩然無存。

修繕重生

改革開放以後宗教政策逐步落實,1986年—1988年由政府組織、懷善法師設計施工,重建了無量壽佛殿、放生池、圓通殿和三棟寮房,新雕無量壽佛像一尊,觀音像三尊,圓通菩薩25尊,文殊,普賢菩薩像各一尊,歷唐、宋、明、清、民國至今已有1250多年歷史的湘山寺至此煥然一新,並成為廣西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法燈也在湘山寺重新修繕後得以續燃,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大廟會再度興起。廟會期間,湖南、廣西各地的信男信女絡繹不絕到此梵香化紙,求神拜佛,在寺外和附近設攤圈地售農具和日常用品的商販及表演雜藝的民間藝人雖然沒有了,但各種民間小吃,各樣香紙供品等,在廟會上還熱熱鬧鬧地出現,特別是湖南郴州、永州、衡陽一帶的香客,常常是整車整車地前來膜拜,這些香客通常著一樣的黑色服裝,衣前有紅色圍兜(或袋子),內裝香紙,在湘山寺前門下車後,整齊地排隊入寺,一步一拜地前行至無量壽佛殿,再至觀音殿,膜拜時雙目微閉,一臉虔誠,許願的許願,還願的還願,投入甚者淚流滿面,十分感人。膜拜完畢,方可隨意參加廟會其他活動。據統計,近十年的湘山廟會,年入寺趕廟會的香客達13餘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