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村[山東煙臺市海陽發城鎮下轄村]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胡、王、曲、蓋等姓遷此建村居住。因當時此處有一荷花灣,人稱“蓮湖”,本村位於湖的西端,故命村名湖西。據傳說,湖西還曾用過“戶世”、“胡西”、“滬西”等村名。後于姓等相繼遷入,胡、蓋二姓斷傳。 湖西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發城鎮東部。地處東經121°04′,北緯36°59′。東與宅家夼村毗鄰,西與北姜格莊、倪格莊隔昌水河相望,北依馬山,西南與周家溝村相望。隸屬發城鎮。距鎮政府駐地10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約140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等。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花生、蘋果、蔬菜、養殖及小手工業和個體商業等。 2002年,全村380戶,1047人。有王、曲、於等3姓,于姓人口較多。

大事記

1931年部分村民參加“紅槍會”農民起義,後被官府鎮壓。

1938-1949年在抗日和解放戰爭期間,本村參軍40餘人,犧牲9人,參加子弟兵團者50餘人,參戰民工人數眾多。 1941年本村解放。

1941-1946年膠東行政公署先後多次進駐湖西。

1946年,海濱醫院也隨行政公署遷至本村。

1942年中共湖西村黨支部成立,於全京任黨支部書記。

1946-1947年進行土地改革和土改複查,實現了耕者有其田。

1949年於全壽、於寬、於沂等三人被華東支前司令部記一等功。

1954年成立三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合併為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命名聯誼社。

1956年修建馬山溝水庫。 1969年黃泥台子溝水庫修成。

1970年大隊出資3.5萬餘元,建聯辦中學。

1970-1976年人工造田7公頃,修河壩700餘米。

1977年建三級揚水站1座,修渠道1萬餘米。

1980年整大寨田17公頃,糧食畝產增到350公斤。其時,各種農用機械發展到378千瓦,居全公社之首。

1982年修攔河壩4處。

1983年成立草制藝品廠,當年收入10餘萬元。 同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9年安裝自來水。

1990年投資7.3萬元,在西河建橋1座。

1995年投資近20萬元,改南河河道。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百餘斤,總產15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增到300公斤,總產60餘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畝產達到42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611公斤,總產達到31.54萬公斤。 1958年以來,黨支部發動民眾栽植果樹,到2000年,主要品種有紅富士、喬納金等,果園面積達52公頃,產量81.3萬公斤,收入130多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679萬元,其中農業339萬元,畜牧養殖業340萬元。

第二產業建國前,全村有2座粉坊,2座油坊,從業人員10餘人,收入微薄。1964年,村集體建麵粉廠、木匠鋪,此後又成立了草制藝品廠、毛毯廠等。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13人,收入509萬元,其中工業126萬元,建築業383萬元。

第三產業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先後發展起機械維修、運輸業和個體商店等。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人,收入47萬元,其中運輸業44萬元,商飲業3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880年,本村秀才於會春辦起了私塾。1896年,於升江為首集資建起了曲、王、於三姓家廟,後改為學堂。1935年,全村籌資建正規校舍11間。1940年,建立湖西國小。1970年,國小與聯中合併,大隊出資6萬餘元,建校舍27間;後又出資3萬元,單獨為國小建校舍15間。聯中和國小教職工20餘人,學生350多名。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和設施的配套,教育質量逐年提高。1996年,湖西國小被海陽市教育局評為“花園式學校”;1999年,又被煙臺市教育局評為“規範化學校”。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61人。 1948-1973年,湖西村的民間秧歌、戲劇等,曾獲政府高度評價。後逐漸衰落。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50餘公斤。建國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達到20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增加到250公斤,全村收入121萬元。2002年,人均存款餘額2300元,有各種農用車輛160餘輛、機車58輛、洗衣機2台、電冰櫃28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街道不整、房屋破舊。1965年後的7年間,溝南建新房55棟。20世紀70年代,村西南又建新房80餘棟。80年代,村東南建新房120餘棟。不到30年的時間,建起了錯落有致、井然有序的三個新房區。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9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1年,大隊合作醫療站成立,社員藥費報銷50%。1978年,大隊投資4萬元,自行發電照明。1984年,投資4200元,買電影放映機1台。1989年,村投資7萬餘元,安裝自來水;同年,開始對老幹部、老黨員、五保戶、傷殘軍人、烈屬、復員軍人、現役軍人、獨生子女等實行定額補貼,先後補貼2萬餘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於全京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成立黨支部,於全京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奸、反特、反惡霸的鬥爭,組織了大參軍和支前運動。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38名。2002年,有黨小組6個,黨員44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於全京、於學桂、於全河、於君、於順河、於忠龍、於順波、於忠財、於恆鵬。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全緒、於全河、於永海、於全良、王培河、於全告、王華起、于振壽、於順河、於全星、於忠龍、於水清、於立君、於恆濤。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