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由沉積模擬實驗、碎屑岩儲層沉積體系和陸相盆地地震相分析三部分內容組成。首先從沉積模擬實驗人手,再現碎屑岩砂體的沉積過程,然後詳細介紹碎屑岩儲層沉積體系。並通過大量的油田實際資料,闡述各類碎屑岩相的識別標誌,特別是砂體微相的岩性、電性以及地震相特徵。
本書可供油田現場地質工作人員、科研人員以及油氣勘探、開發專業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賴志雲,漢族,1930年11月出生,廣東興寧人,中國共產黨員。1953年7月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地質系。1953—1978年先後任北京、大慶、江漢石油地質學校教員。1978—1995年任江漢石油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碩士生導師。1993—1995年任北京大學博士生副導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餘年,培養學生3000餘人,被評為建功立業優秀教育工作者。長期從事礦物、岩石、沉積學及基礎理論的教學和研究,與大慶、遼河、大港、華北、江蘇五個油田合作開展沉積相、儲層、油藏描述以及剩餘油分布研究,成果獲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多次獲湖北省及江漢石油學院科技成果二、三等獎。
目錄
第一章 舌狀三角洲和鳥足狀三角洲形成及演變的沉積模擬實驗
第一節 實驗設計
第二節 實驗過程
第三節 實驗結果
第四節 結論
第二章 大慶油田曲流河三角洲沉積模擬實驗
第一節 形成大慶喇薩杏三角洲的基本條件
第二節 實驗設計
第三節 實驗過程
第四節 實驗結果
第三章 大慶喇嘛甸油田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積模擬實驗
第一節 實驗設計
第二節 實驗過程
第三節 實驗結果
第四節 結論
第四章 大港油田重力流舌狀砂體沉積模擬實驗
第一節 歧北凹陷重力流舌狀砂體的基本地質特徵
第二節 實驗設計
第三節 實驗過程
第四節 實驗結果
第五節 結果分析
第六節 結論
第五章 大港油田水下扇及灘壩沉積模擬實驗
第一節 區域地質概況
第二節 實驗設計
第三節 實驗過程
第四節 實驗結果
第五節 綜合分析
第六節 結論
第六章 碎屑岩儲層沉積體系
第一節 長河流三角洲沉積體系
第二節 短河流扇三角洲沉積體系
第三節 灘壩沉積體系
第四節 濁流沉積
第五節 風暴流沉積
第七章 湖泊(陸相)沉積盆地地震相模式分析
第一節 地震相概念
第二節 典型沉積相的地震相模式特徵
參考文獻
附屬檔案:實驗照片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舌狀三角洲和鳥足狀三角洲形成及演變的沉積模擬實驗
(實驗一)
本實驗是在美國落磯山脈山坡上的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地球資源系的一個長6m、寬4.5m、高0.8m的水槽內進行的(照片1-1)。
本章著重提出人湖斜坡區的坡度控制著舌狀三角洲和鳥足狀三角洲的形成、演變,對舌狀三角洲的成因提出新的觀點;三角洲砂體的寬厚比作為識別舌狀三角洲和鳥足狀三角洲的另一個重要標誌,這對於從事石油、天然氣勘探是很有意義的。
劉寶珺院士認為:“通過本次實驗,作者獲得十分有價值的資料,改變了舌狀三角洲必須是在有波浪作用下才能形成的傳統看法;作者根據實驗結果強調了人湖斜坡區的坡度控制了兩種三角洲的形成、演變是對三角洲成因解釋的一個新觀點,在理論上和實際上都有重要意義”。
第一節 實驗設計
一、實驗裝置
水槽有效長6m,寬4.5m,高0.8m(圖1—1)。
清水由進水管流入穩水池,經三角口流入河道,水槽內的水經出水管流出,出水管可改變角度以控制槽內水位的高度。水槽上活動測橋(照片1-2)用於檢測水槽內沉積體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