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古至今,湖湘陶瓷在中國的陶瓷史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湖湘陶瓷對中國乃至世界陶瓷事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編纂出版作為湖南重點圖書出版工程“湖湘文庫”之一的《湖湘陶瓷》一書,就很有必要了。本書作者從事考古工作已有50多年,負責和參與發掘、調查及考察湖南省的占代遺址、窯址數以百計,足跡遍及三湘四水,並多次主持省級和國家重點課題的研究工作。作者從湖南省的1000餘個遺址和400餘個古瓷窯址中選取部分具有湖湘陶瓷特點和代表性的遺址與窯口,按其生產工藝的傳承、流變來厘分窯系。雖然有的窯口所生產的產品中具備所屬窯系特點的產品不占多數,例如湘鄉石龍窯,該窯口生產的產品很大部分屬於黑釉、醬釉,但其中有一部分是類似衡山窯粉地釉彩的產品,而粉地釉彩是宋元時期湖南的陶瓷特有工藝,所以從突出湖湘特點、體現湖湘文化的內涵角度出發,依然將其歸屬到粉地彩釉繪花瓷窯系。
書中還提供了由400多件陶瓷實物組成的300多幅彩色圖片,目的是儘可能真實地反映古陶瓷的原始面貌,用實物來證明湖湘陶瓷對中國陶瓷乃至吐界陶瓷所做的貢獻。
目錄
第一章概論
一、湖湘陶瓷源流
二、湖湘陶瓷的獨特工藝和貢獻
第二章原始軟陶陶窯(新石器時代)
一、大溪文化陶窯
二、屈家嶺文化陶窯
第三章原始硬陶和原始青瓷陶窯(商、周-漢)
一、費家河陶窯
二、商沙脊陶窯
第四章青瓷——以岳州窯為代表(漢-宋)
一、岳州窯
二、衡州窯
三、潭州窯(唐)
第五章釉下多彩瓷——以長沙窯為代表(唐-五代)長沙窯
第六章粉地彩釉繪花瓷——以衡山窯為代表(宋元)一、衡山窯
二、百梅窯
三、石龍窯
四、千家峒窯
第七章青白瓷——以羊舞嶺窯(早期)為代表(宋-元)一、磨形窯
二、羊舞嶺窯(早期)
第八章青花瓷——以羊舞嶺窯(晚期)為代表(明-清)一、羊舞嶺窯(晚期)
二、龍井窯
三、同發窯
四、虎形山窯
第九章釉下五彩瓷——以醴陵窯為代表(清-民國)一、概況
二、粗瓷
三、細瓷
四、小結
部分章節
第一章 概論
湖南是陶瓷的故鄉。它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原始陶器、原始白瓷和高溫銅紅釉彩瓷的發源地。
舊說“陶器出現只不過八九千年歷史”。今湖南道縣玉蟾岩洞穴遺址出土的陶器,距今已達14800(±200)年,從而把世界上原始制陶的歷史提早了數千年。
湖南早在東漢時期就已生產原始白瓷和原始青白瓷,所謂“南青北白”之說,僅僅是後來流變的歷史現象。
高溫釉下彩工藝最早出現在東漢湘陰青竹寺窯。南京三國青瓷釉下“彩畫”製品,很可能來源於湘陰青竹寺窯。至唐代,長沙窯又更進一步,創造了高溫銅紅釉和釉下多彩瓷製品,以及史無前例的“詩、書、畫”裝飾等陶瓷工藝。它打破了我國長期以來所謂“南青北白”一統天下的局面,出現了“青、白、彩”三分天下的格局。(圖1)從此,單一的青、白瓷天地,逐漸變成了色彩繽紛的陶瓷王國。湖南位於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南,故稱湖南。湖南河流密布,幾乎全部是洞庭湖水系,其中以湘、資、沅、澧四條河最大,而以湘江為首,因而湖南簡稱湘。湖南省、東、南、西三面環山,中部、北部地勢低平,呈“U”字形的丘陵盆地。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省年平均氣溫l6℃~18.5℃。從—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開始,湖南地區就已出現稻作農業,形成了定居聚落,掌握了制陶技術。
陶器的出現是人類將黏土改變成質堅的另一種物質(即陶器)的重要發明。它標誌著人類的經濟生活從採集、漁獵逐步過渡到農業文明的定居生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