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寧縣

新寧縣地處東經110°18′~110°28′,北緯26°15′~26°55′。位於湖南的西南邊陲。東連東安,南接廣西全州、資源,西靠城步,北抵武岡市、邵陽縣。

基本概況

新寧縣地處東經110°18′~110°28′,北緯26°15′~26°55′。位於湖南的西南邊陲。東連東安,南接廣西全州、資源,西靠城步,北抵武岡市、邵陽縣。
新寧縣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氣候宜人,風景秀麗,素有“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新寧”之譽。現在,縣內工業門類齊全,農業全面發展,崀山被闢為國家級旅遊風景區。
全縣總人口58.02萬人,其中漢族占97.35%。現轄18個鄉鎮,聚居著漢、瑤、苗、壯、侗、回等14個民族。
縣境東西直線距離84.3公里,南北直線距離73.8公里。總面積28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9.41萬畝,林地182.36萬畝,草地 37.67萬畝。耕地中,水田 34.68萬畝,旱土4.73萬畝。人均耕地0.91畝,人口密度210人/平方公里。
縣境秦屬長沙郡,自西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夫夷侯國始有建置。東漢建武二十九年(53年),改夫夷侯國為夫夷縣,是為建縣之始。東晉元興元年(402年),改夫夷為扶縣。梁改扶縣為扶陽縣,陳改扶陽為扶夷。隋時併入邵陽縣。唐時縣境屬武岡。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置新寧縣。1949年10月10日新寧和平解放,屬邵陽專署;1986年屬邵陽市至今。
新寧縣屬五嶺山區,地貌類型多樣。山地272.22萬畝,占總面積的65.86%;丘陵82.59萬畝,占19.98%;崗地21.34萬畝,占5.16%;平原21.26萬畝,占5.14%;水域13.06萬畝,占3.16%。縣境東南以越城嶺山脈為屏障,西南以雪峰山余脈為依託,東北與衡邵盆地接壤,形成東南高、西北低的傾斜地勢。海拔最高點是麻林鄉黃沙里內,危崖突、,峽谷幽深、樹木蒼翠、夷江如練。有“將軍貫月”“天橋橫空”、“仙椒鑽地”、“石象吞天”、“群鯨鬧海”五大絕世奇觀。當代詩人艾青曾讚嘆:“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賽桂林”。

歷史沿革

新寧縣自西漢建立夫彝侯國起,四易縣名:夫彝漢夫彝侯國、夫彝縣名。為何稱夫彝:《新寧縣鄉土志》云:境內金城山上脈有芙蓉嶺,因“芙蓉”與“夫彝”古時音近,水以山名,故有夫彝水,國以水名,故有夫彝候國之稱。
扶縣東晉時縣名。安帝元興元年(402),桓溫號,為避其父桓彝夫諱,去彝,夫無實義,不可單獨為縣名,故改稱扶縣。
扶陽南北朝梁代縣名。清康熙《新寧縣誌》云:“邑東金城山其峰似手狀,如手之扶陽,曰扶陽也。”又清光緒《新寧縣誌》云:“因地今其下十餘里有扶陽山,又東城外號扶陽鄉,皆梁城之佐證。”由此可見,扶陽縣是因山而名。
新寧宋紹興年間沿用至今。因紹興初,楊再興起事,社會動盪。南宋立新寧縣,意即起事平定之後,不可不有新的“安寧”。
新石器時代,境內已有人類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縣境屬楚黔巫中地。
秦統一中國後,縣地屬長沙郡。
西漢置昭陵縣,地屬昭陵管轄,隸長沙國。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三月析昭陵縣置
夫彝(亦作夫夷)侯國,縣境為夫彝侯國地,隸屬零陵郡。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夫彝侯國除。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立夫彝縣,隸屬零陵郡。
三國昊後主寶鼎元年(226)冬,縣屬昭陵郡。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改昭陵為邵陵,縣屬邵陵郡。
東晉安帝元興元年(402),夫彝縣改稱扶縣,屬邵陵郡。
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改扶縣為扶陽縣,隸屬邵陵郡。
南朝陳文帝天嘉年間(560^-565)改扶陽為扶彝(亦作扶夷),隸屬邵陵郡。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廢邵陵郡為邵陽縣,扶彝縣併入邵陽縣,隸屬長沙郡。
隋煬帝義寧元年(617)建武攸縣(治今城步儒林鎮),縣地屬武攸管轄。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武攸為武岡,歷梁、唐、晉、漢、周五代至宋初,縣地均為武岡地,隸邵州。
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置蒔竹縣(後改綏寧縣,治今綏寧縣寨市),縣地屬之。徽宗崇寧五年(1106),綏寧縣地分置臨岡縣(治今通道臨口),縣地屬臨岡,隸邵州,次年改隸武岡軍。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1155),在扶夷舊地建新寧縣,屬武岡軍。“新寧縣”縣名始於此。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武岡軍為武岡路,新寧縣屬武岡路。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三月,改武岡路為武岡府,新寧縣屬武岡府。洪武九年(1376),改武岡府為武岡州,轄新寧縣。新寧縣隨州屬寶慶府。
清初因明之舊。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縣直屬寶慶府。
中華民國初廢寶慶府縣直屬湘江道。民國11年(1922)撤銷道制,縣直隸湖南省。民國26年,縣屬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月10日新寧縣和平解放,屬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1955年4月更名湖南省邵陽專員公署)管轄。
1986年撤銷邵陽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新寧縣改屬邵陽市。

風土人情

相傳八峒瑤山的會仙橋頭,很久以前長了一棵會唱歌的榕樹,日夜唱著優美動聽的瑤歌。時間久了,會仙洞裡的薩香老祖嫌它聒噪,一斧頭將榕樹砍倒,扔進河裡。從此魚兒吃了榕樹葉了,學會了唱歌;鳥兒啄食了飄在水上的榕籽兒,也學會了唱歌,一個叫細崖的打魚人發現了魚肚子裡有歌,就把歌裝到籮筐里,挑向七寶龍圖,九百貫峒去。不料挑到蘭峒橋上扁擔斷了,滿鑼的歌撒到橋面和河裡。有的被鳥銜飛,有的被風吹散,有的被水推走。抓到一把歌的人,就成了著名的歌手。吹散的歌被瑤民們吸到了肚裡,所以瑤族自古以來歌多,人人會唱。
凡是從寨子來的男女青年,要村寨的見面就和他對歌。姑娘來,小伙子就上前對歌。小伙子來,姑娘就上前對歌。接待客人也是這樣,客人進門先唱“讚歌”,稱讚這個家庭的興旺發達,稱讚主婦的賢惠能幹。主人就致“謝歌”,表示謙虛。對過歌子後,就熱情地請客人喝茶抽菸。吃飯時拿出桐禾糯米酒,讓客人吃得酒醉飯飽。晚上又請他參加寨子裡的歌堂。好歌手,無論走到哪個寨子去都會受到最豐盛的招待。成年男子要是不會唱歌,那就很難找到愛人。生理上有缺陷的青年只要有滿肚子的歌,姑娘們也會跟他相愛。
峒歌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的分“隨口答”、“爛口諷”、“祝禱詞”三種。勞動和迎賓客時,隨編隨唱,有感而發,因此稱“隨口答”,字數不等。
嫁娶
傳統婚俗,禮儀繁瑣,有提親、訂婚、報期、迎親等程式。男女擇定對象後,請媒人去女方提親,叫說媒。女方父母同意,就開具生庚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時),由媒人轉交男方,給算命先生推算,雙方八字相合,就算有緣,於是備衣料、酒肉等禮物,連同庚書擇吉日送往女方。庚書一式兩份,各執一份,作為定婚憑證,叫換庚。待到結婚年齡,由男方擇定婚期,備衣料、酒肉(數量依家境而定),向女方報期,叫送日子。女方同意後,即準備嫁妝,等待迎親。迎親禮儀隆重,新娘坐4人抬的花轎,若干親人送親,由兩個兒童提燈籠火把前導,後面跟著抬嫁妝、花轎和送親的隊伍,一路鞭炮不斷,鼓樂齊鳴。新娘身著大紅新衣,頭頂紅巾,到男家下轎時,由兩個接親婦女攙扶,過堂屋門坎時,必須踏爛預先放好的一片瓦。接著,新郎新娘同拜天地、拜父母、拜媒人和親友,然後送入洞房。受拜者饋贈禮錢。隨即開席,宴請親友。晚上鬧洞房,喝抬茶。第二天(也有在當天的),女方小舅子接新婚夫婦去女方探親,拜見岳父母,當天返回,叫回門。
新中國建立後,迎娶禮儀逐漸從簡,坐轎改為步行、乘車。有的舉行集體婚禮,有的旅遊結婚。80年代以來,社會上出現攀比之風,大操大辦時有所見;而有些地方則成立紅白喜事理事峨娜助從簡辦理婚喪事宜。
生育壽誕
生育孕婦分娩,要向娘家報喜:生男,送雄雞一隻,書一本;生女,送母雞、剪刀和尺子各一。娘家用胡椒、紅糖、雞等回禮。嬰兒出生三日,辦“三朝酒”,娘家送小孩衣、褲、帽等物;親友送布料祝賀,叫“打三朝”。嬰兒滿月,剃除胎髮,去外婆家住3-5天,叫“移窩”。
70年代以來,由於推行計畫生育,對產婦“坐月”尤為重視,不滿月不出大門,以避風寒。多吃雞、肉、蛋等營養品。但受傳宗接代,特別是受人多勢大的思想影響,不少人仍有重男輕女思想,因想生男孩而造成多胎生育。
壽誕尊長生日,謂之壽誕。晚輩慶賀長輩生日,叫祝壽。男女分別進、滿五十、六十、七十歲……尤為隆重。子女獻鞋帽、衣料、酒肉。族人和主要親友送壽匾、壽聯、壽帳、壽酒、壽麵。誕日,壽匾、壽帳懸掛中堂,壽誕者坐堂上,子女及至親晚輩下拜,名曰“拜壽”,主家做賡側友。新中國建立後,祝壽風氣尚存,禮儀從簡,一般是子女和主要親友前往祝賀,辦十、二桌酒席即可。8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逢壽誕多有操辦之風,有的二十歲、三十歲也大擺筵席,少則幾桌,多則十幾桌。
建房開業
修屋上樑清至民國時期,房屋多為木質結構,正屋中堂兩個正柱上的梁木叫正梁,擇吉日安放,叫上樑。上樑時敬神,兩個木工師傅坐梁木兩端,用吉利話語“斷(during)梁”,達興旺。一邊斷梁,一邊向下面圍觀民眾丟糍粑或糖果,然後宴請親友,叫請上樑酒。80年代以來,城鎮建鋼筋水泥結構的樓房,不用梁木,不行此俗。
新屋落成進居,叫“進伙”,擇吉日凌晨,攜柴薪、油鹽、點燃火把,放著鞭炮進屋入居。親友送大米、魚、肉、雞蛋和鏡屏等禮物,鳴鞭炮前往祝賀,屋主設宴,叫請“進伙酒”。
新店開業要舉行開業典禮。當日,新店張燈結彩,布置一新,親友鳴放鞭炮,贈送鏡屏、字、畫,前往祝賀。店主以煙、糖、水果招待,有的設宴款待。
喪葬
民國以前,民間十分重視喪葬禮儀,凡中等人家,都力求辦得熱鬧,其主要程式有:一是化落氣紙。死者落氣,放鞭炮,化紙錢,兒孫跪床前,表示送老人上路,打發盤纏,曰“送終”。二是裝殮。死者斷氣後,沐浴更衣,按神位座向,男左女右,移屍堂前,曰小殮。死者身著壽衣,里外三新,鞋帽齊全,口中含金,頭蓋紙錢,身蓋被單,腳下點菜(茶)油燈,供親友拜奠。三是報喪,小鹼完畢,向親友報喪,孝子下跪,名下禮,親友前往弔唁。四是人棺,主要親友到齊,即剎俗稱大殮,棺木稱老材、壽材或千年屋等,多為生前所備。入棺時,如兒女未到,只入棺,不封口,以候觀瞻遺容。五是開弔,入棺後,棺材仍置堂前,一般停3-5日,晚上請村里喪歌手唱“孝歌”,並請僧道開靈、救苦,禮賓主持家祭,孝子披一麻戴孝,守於靈旁有弔唁者孝子回拜。出葬前晚擇吉時封棺。六是出殯,移棺於屋外,停柩村口。七是安葬,俗稱“出門”。親友多來送葬。奠儀是祭帳、錢包香紙,孝子設席招待,俗稱打喪堂”。棺材蓋棺罩,農村多蓋被單。8人抬棺,花圈、祭帳前導,孝眷緊挨靈柩,長子捧靈牌或遺像,孝眷執引路幡、哭喪棒,在棺前跪跪拜拜,退著慢行。後面是其他送葬人員及鼓樂隊,一路鞭炮不斷,鼓樂齊鳴,隊伍慢慢移動,俗稱“游棺”,一直送到墓地,叫“登山”。接著,將棺材放人墓穴,叫“落坑”。由“地仙”用羅盤定好棺位,呼龍化契,向穴里撒點硃砂,孝子每人用衣襟兜一撮上放入墓穴,再掩土壘墳。返回時,送葬者摘枝青葉插在頭上,意謂“四季清泰”。八是應七。老人死後第七天,孝眷請僧道念經,俗稱“應七”,分“二七”、“三七”……直至“圓七”(“七七”或“十七”)。富裕人家還做道場,化紙屋。圓七前,孝子居喪,俗稱“守孝”。
清代,一服孝子須守孝三年。三年內,院內不貼紅對聯,孝子不應考,不任官,不婚娶,有些怕誤婚期,趕在孝堂結婚。民國時期,這種舊習逐步消失。
50年代起政府倡導移風易俗、殯葬改革,喪事從簡,公職人員去世,子女親屬袖戴黑紗,死者單位及身前好友、孝眷親朋送祭賬、花圈,開追悼會,向遺體告別,即行安葬。
80年代起,葬禮大操大辦者,不乏其人。瑤族葬禮,原有兩點特別習俗:一是唱葬歌,孝眷請來歌師,先請神,然後唱歌,歌調悽惋、低沉大意是:人生自古有生有死,修行得道者,超脫凡塵,升人天堂;惡人則被打人地獄……二是蓋棺,如喪父、由伯、叔站在棺前,給跪在下面的孝眷餵酒食,並對孝眷說些“方代榮昌”、“子孫發達”、“蘭桂騰芳”之類的吉利話,然後蓋棺。如喪母,這種儀式則由舅父主持。50年代後此俗已廢。
交往
日常禮節縣人敬老愛幼,尊敬師長,注重日常禮節。早晨相見,互道“你早”;飯後相見,互問“呷了飯么”;路途相遇,民國前,流行作揖,今代以握手間好,行人問路,或指點方向,或親送一程;同路行走,讓長者走前;無論熟人、生客到家,都熱情接待、讓坐、敬煙、倒茶,或留餐宿;用餐時由長輩作陪等。
親友往來主要親朋戚友之間,逢年節、壽誕、喜慶,互相探望、慶賀。正月初二日,女兒女婿、外甥給岳家、舅家拜年;正月初八,接女兒、姑母回家小住;正月初十左右,岳父、舅父去女甥、外甥家看望;五、六月間,岳母看望女兒、女婿,叫“望夏”;親友每遇婚喪大事,自動幫忙;平日往來,視家境而異,並無定規。
鄰里關係縣人信奉“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注重鄰里和睦相處。傳統習慣是“互敬互助,互諒互讓,常來常往,有事相幫,婚喪病災,行禮探望”。彼此之間,通常按輩份長幼稱呼。一般在正月中上旬相互請吃新年飯,平時互相幫助,排憂解難。

經濟概況

綜 合
2004年全縣實現GDP為201832萬元,比上年增長10.8%,為近5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4266萬元,增幅為6.3%;第二產業增加值為40851萬元,增幅為15.3%;第三產業增加值86715萬元,增幅為12.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為3917元,比上年增加669元。全縣三次產業結構為 36.7﹕20.2﹕42.9。
農業經濟
2004年全縣實現農林漁牧業總產值114823萬元,按可比價增長6.1%,其中:農業增長10.1%;林業下降9.9%;牧業增長2.1%;漁業增長7.2%。
主要農產品產量:糧食總產量達到325997噸,增產15.1%;臍橙總產量27349噸,增產6.5%;肉類總產量29252噸,增產9.7%;水產品產量4365噸,增產6.5%。
工業和建築業
2004年新寧縣工業企業改制與生產同步推進,實現工業總產值68675萬元,增長36.7%。實現工業增加值27830萬元,增長14.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3310萬元,增長24.1%,非規模工業14520萬元,增長5.3%。
2004年完成工業產值37638萬元,增長26.33%,產銷率為98.6%,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91%,比上年提高26.7個百分點,利潤總額為虧12.6萬元,虧損面45.8%。主要工業產品中:發電設備103507千瓦,增長27.4%;水泥11.05萬噸,增長12.9%;原煤46984噸,減少19.1%;發電量6926萬千瓦時,減少13.8%;機製紙5624噸,增長13.6%;罐頭4633噸,增長1.3倍;氮肥4116噸,減少44%。
建築業保持較快發展。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3021萬元,同比增長17.56%。
固定資產投資
2004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8942萬元,同比增長68.1%。其中城鎮投資64296萬元,增長98.5%,農村投資24646萬元,增長20%。在全社會投資中:國有投資32732萬元,增長35.9%;集體投資31533萬元,增長199.9%;個體投資24677萬元,增長34.6%/。在基本建設投資的124個項目中,新開工103個,占83%,形成了國有、集體、個體一齊上格局。
初步核算,2008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330797萬元,同比增長1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6997萬元,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88756萬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值135044萬元,增長11.6%。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6286元,比上年增加868元,三次產業結構為32.3:26.8:40.9。
貿 易
2004年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768萬元,增長15.5%,其中縣26258萬元,增長28.9%,主要是超市經濟(如百貨超市、藥品超市、服裝超市)起主導作用。縣以下實現16507萬元,減少0.88%。從行業看,批零貿易業零售額35845萬元,增長10.6%;餐飲業6511萬元,增長52.5%;其他行業409萬元,增長18.2%。
財 政
2004年實現地方財政總收入10539萬元,剔除農業稅、特產稅等政策性減收因素,增長21.8%;地方一般預算收入8197萬元,同口徑比較增長19.6%。地方財政支出27648萬元,同比增長19.5%,支大於收17109萬元。
金 融
2004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76852萬元,比年初增長20.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46948萬元,比年初增長16.55%。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71269萬元,比年初增長9.4%。存貸比為40.2%。
保 險
2004年保費收入2674萬元,增長11.5%,其中壽險保費收入2173萬元,增長8.7%;財險保費收入501萬元,增長25.2%。全年賠付346萬元,減少35.4%。
人民生活
年末全縣從業人員19653人,從業人員勞動報酬19513萬元,比上年增長26.6%,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9771元,比上年增加1407元。農民收入呈兩位數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1337元,比上年增收177元,增幅15.3%;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9.9元,比上年增收162.9元,增幅11.9%。
社會保障
2004年末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人數21623人,新增1286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人數為20035人,新增2026人;城鎮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為1305人;民政部門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人數為5402人;農村定期救濟人數4526人。

行政區劃

Xinning Xian
430528
422700
縣人民政府駐金石鎮解放街115號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新寧縣轄8個鎮、8個鄉、2個民族鄉:金石鎮、一渡水鎮、水廟鎮、白沙鎮、回龍鎮、崀山鎮、高橋鎮、黃龍鎮、萬塘鄉、飛仙橋鄉、馬頭橋鎮、豐田鄉、安山鄉、巡田鄉、 麻林瑤族鄉、 黃金瑤族鄉、 清江橋鄉、靖位鄉。
金石鎮
轄:錦秀、劉家井、白公渡、凝秀、春風、觀瀑橋6個社區居委會;大河沖、蓮村、松風亭、古田、李家塘、田中、金石、梽木山、觀瀑、中長、金雲、田富、祥元、焦家壠、培子園、江口橋、飛虎、藕塘、石安、柳山、下馬石、曾家橋、金子嶺、扶夷、渡潭、水頭、永濟、大興、雙源、楊柳田、水槽源、坪頭山、獨石、大雲、永安、宏華山36個村
水廟鎮
轄:水廟居委會;雙陽、關田、新橋、新中、水廟、灣子頭、梘桿山、蔣木、石螺、石門、火星、石雲、雙橋、大坪、牡羊、高坪、傘家沖、江坪、上興、中山塘、下山塘21個村委會。
崀山鎮
轄:窯市居委會;窯市、茶亭、水溪、盆溪、田心、六坪、黃背、里溪、肖市、船形、七星橋、東嶺、分水、九龍、水源、金坪、崀笏、崀山、聯合、石田、大紅、雙江、坪地、連山、茶山、深沖、高田27個村委會。
白沙鎮
轄:白沙居委會;楓木、雲里、羅乾、石灣、鄧銀、石鵝、禾葉、白沙、黃家塘、永興、馬江、雲頭嶺、西沖、三渡、山石、新渡、月漢、溫頭、排門、新田、全田、蘆沖、楊溪、新民24個村委會。
黃龍鎮
轄:黃龍居委會;黃龍、尹家、龍羊坪、朱園沖、石泥、沉水、滿竹、羊坪、三星、官塘、合勝、新開田、橫鋪、四川合、栗山、塘邊、劉家灣、茶亭、半邊山、天台、白茅江、芭蕉坪、跳石、粗石、肖家嶺、井水龍26個村委會。
高橋鎮
轄:雙橋居委會;高橋、月塘、大富、大竹、井屏、塗江、三井、橫板、金蠶、栗葉、東灣、千秋、雙江、水托、龜坪、長坪、長黃、莊姜、煙村、柏葉、清水、司機、岩底、石腳、官塘、中房、老渡、小富、甘家29個村委會。
回龍鎮
轄:回龍第一、第二、第三3個居委會;新塘、俄口、雙獅、橫板橋、石角塘、寶塔、回龍、高梘、莊上、洪橋、興隆、雙淮、河邊、大埠、大沖、鹽田、河西、連山、篤慶、陽家、白石、黃鮎、低坪、青山、桃李、高陽、巒山、花亭、尤溪、長沖、岔江、金龍、板橋、昂家、軍田、茅坪、筒篙、周家嶺、南廟、楊橋、龍口、塘尾頭、石泥、岩塘、小水、楊田、天寧、增福、井山、黃家、井木、村田、增橋、小棚、官橋55個村委會。
一渡水鎮
轄:翠峰居委會;一渡水、金塘、楊栗、回水灣、光安、大興、長庭、大坪、舒家、安陽、連花、雙塘、拱橋、范家、三渡水、農溪、西村坊、大陽、向陽、石樓、桂香、五星、公安、對江、赤竹、古羊、嚴塘、黃山、潘家、楊龍、白竹、石橋、板石、光榮、高橋35個村委會。
黃金瑤族鄉
轄:黃金、百寶、金沙、農科、黃茶、大龍、栗田、岩山、菜沙、三合、杉坪、細橋、二聯、圳水、九龍15個村委會。
麻林瑤族鄉
轄:麻林、水尾、上林、沉利、界富、五盤、山水、大圳、大壩、高竹、黃沙、金橋、上陽、八角、竹里15個村委會。
飛仙橋鄉
轄:飛仙橋、隘頭、楊柳、夏家、黃河、梅塘、龍潭、金木、金童、匡家橋、長勝、五福廟、白倉頭、雙羅、大飄、東門頭、羅源、戴家、岩口19個村委會。
萬塘鄉
轄:萬塘、雙石、楊南、朱家坪、雙龍、赤竹、三關、高峰、白蓮江、大灣、方竹、白馬田、赤塔、茶田、蔣家鋪、花園、義興橋、杉樹坪、雙亭、羅洪、桐木沖、金西、襲甲沖、高坪鋪、蝦塘、橫橋26個村委會。
清江橋鄉 轄:清江居委會;清江、堡口、新石、玉石、楠木、落岔、塘背、黃園、木橋、水口、茶山、桂石、桃花、凍江、田家、五里、范家、清泉、紅星、新皂、赤木、湘塘、代田、連河、天京25個村委會。
安山鄉
轄:安山、新鋪、石橋、金洞、岩鋪、花橋、車頭、合興、灘底、檀木、礦頭、赤泥、露石、都勻、溫塘、柘木、鸕鶿、岩口、大橋、赤壁、兩合、正田、洪合、大塘、新安25個村委會。
豐田鄉
轄:豐田、龍華、上豐、白蓮、相山、麻田、馬椅、長沖塘、當家、長院、坪豐、堆子田、莊豐、麒麟、大屋、新江、長鳳、茶坪、馬塘、旺坪、吉山、永福、龜山23個村委會。
馬頭橋鎮

轄:馬頭橋、雙江、荷葉、柏木、爐山、雙橋、坪山、紅旗、石洞、石洋、金盆、槐花、茅坪、金禾、金星、金鳴、金塘、架沖、躍進、光塘、塔光、連花、樓台、新塘、戴家、紹洲、禾田、紅星、游馬、界址、八仙、大井、鐵爐、東塘、塘灣、梽木、燎原、洞頭、新隆、獅子、九龍、田心、六合、金鳳、土橋、光煌、沙田、光美、光彩、石門、星火、黃泥52個村委會。
巡田鄉
轄:巡江、茶元、臘元、桐古、柘田、中星、柳山、龍宮、老屋、石井、石山、西蔣、花田、甘井、長鋪、桂山、大和17個村委會。
靖位鄉
轄:源水、笑岩、石塘、靖位、煙山、潮水、永興7個村委會。

歷代名人湘軍宿將
兩廣總督劉坤一
安徽巡撫江忠源 閩廣總督劉長佑 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 江勤政 國家高教部副部長 劉子載 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徐君虎 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敦楨 武漢大學代校長 劉永濟 水生生物學家 楊品紅 植物學與細胞生物學專家 劉選明 中國建築史學奠基者之一 敦 楨 工農紅軍第二縱司令員、烈士 宛旦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