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

地理環境
湔底鎮屬於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區,常年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溫度15℃,最低溫度1℃,全年無霜期247天,年降雨量980MM。2001年開始退耕還林,到2004年共還耕5549畝,森林覆蓋率達39.3%。湔底鎮的河流以斑鳩河、大寨河、紅岩渠等為主。斑鳩河、紅岩渠成“十”字形貫穿全鎮,另有占地約80畝的白虎頭水庫。鎮域內水分發達,地下水儲量豐富,屬都江堰灌區。湔底古鎮原為青石街面,木壁木樓,因此溪河,更有吊腳木樓,雕樑畫棟,有禹王宮(祀大禹、李冰),文昌宮,火神廟、石像佛等神廟。在街靠流量較大古官渠河道,放筏漂木十分繁榮,時入山赴龍居寺的正途,都沿場北靠山溪的石橋(慶魚橋)來往。這座石橋,現存四孔,龍頭龍尾,雕琢古樸,神態生動。溪流清絕,兩岸喬木山花掩映,背襯青山,古場風景絕美。山道逶迤,入寶蓮山谷,即見山形正峰宛若寶蓋,傍崗開如蓮瓣,扶搖望之,令人爽心豁目。古鎮現有半截古樓,在鋼筋水泥建築的中間,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古樓是木樓,上下兩層,樓下是一溜門面,油鹽醬醋茶日雜用品分門別類地擺過去。樓上先是一圍拉通了的陽台,當地叫曬樓,晾曬穀物這類用的,其關這曬樓也曬不了多少太陽,屋頂不高,屋檐卻長長地伸出,突出檐口垂下的幾根半截圓柱,都雕了花紋,底部刻成八瓣,中間一顆圓圓的木紐,象倒蓋在圓柱上的瓜皮帽。陽台欄乾是上下兩條圓木頭框成的阿拉數字1和拼音字母X,簡潔得風也可以親近,雨也可以親近。透過陽台可以看見裡面的極壁屋門,靠木格方窗外依稀見得兩顆懸著的燈泡,沒亮。再深處就只見靠邊壁的一鏇一鏇的鐵鍋、木桶、缸缸罐罐,一類一推。左邊靠陽台放了一溜樣品,一張退色的橙黃色紙及上寫著“桓秦雜貨鋪”,靠陽台斜斜地伸出半個頭。房頂的瓦,黑灰色,缺角的都已圓了,一溝一溝的下來,有些輕微的亮色。整個木婁順街隨彎就彎,又因凸出的陽台和檐口,樓的下層顯得更低了矮了象一個矮人兒戴了一頂厚重的圓頂寬沿帽。樓下,熙熙攘攘攢動看的那些背簍、籮筐在一道道木門裡進出,只見吆喝聲卻不見面目。
建築風格
對面的樓房是另一種風格,樓還是木樓,只是樓上的板壁是拇指大的水竹,齊上齊下地排著,被樓下面飯館裡的油煙燻成臘黃,而檐口垂下的,還是兩根雕花圓柱。?古鎮多茶房酒肆,茶是紅白茶,也有綠茶、花茶;酒是梅子酒,自己釀造,也有五糧液、劍南春。多無店名,只一個蘭底白字的幌子:酒或茶。先是茶館九個,多靠河邊右街,皆滿座,茶客老者居多,再是本地閒人,年輕的多是外來客商;茶具是景德鎮清一色的蓋碗茶具;茶店店主卻多半老徐娘。你要是能在古街茶房找到三個座位是再好不過的了。你剛落座,只消一聲:茶。便啪嚓兩所,一船一碗,三套茶具飛過來,穩穩落在條桌上,不偏不斜正好在你三人面前,未及醒悟,咕嚕嚕,三股水流熱騰騰注入碗內,水剛七成,又唰唰三響,碗蓋落在茶碗上,天衣無縫;抬頭看時,一個風搖柳,長嘴水壺早圍堂注滿一回,是一個圓臉婦從,未施粉,卻面似桃花,未掃眉,卻眉如新柳,青絲高束,含半眼秋水。?品完茶,再到隔壁酒肆點半斤肝腰活炒、三兩山臘肉、梅子酒二兩。你飄飄然出門,上龍居山,品清風明月,累了,可龍居寺歇,那可曾是蜀王消夏行宮,花蕊夫人住的地方。古鎮尚有建於玩大定(1362年間)陳友諒稱帝時的三泉寺,其地有上泉、中泉、下泉,泉水清冽。曾有寺僧名哲枕的,能文工詩,佛學修養大的,在明嘉清十四年(1535年)時,得到明世宗朱厚火〓的賞識,敕額“三泉禪院”,這一古寺名聲顯揚遐邇。?再向湔底山區西南有小山光芒,古名湧泉山處,據《重修什邡縣誌》(民國十八年版)記:“康熙初,邑民劉宗朝由楚入川,發明製紙之法,“全溝之民,無不以製紙為主”。這被稱為劉家溝的地方,從清代以來,因造紙著名,並逐步成為手工造“大白紙”和蔡紙的一個基地。到四十年代,造紙達鼎盛時期,約五、六千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