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靈岩記[姚鼐創作的散文]

游靈岩記[姚鼐創作的散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游靈岩記》是清代文學家姚鼐創作的一篇散文。全篇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寫靈岩及靈岩寺的幽絕。文章第二部分一落筆,先交代朱子潁因公事纏身而未能同游,然後敘述自己在聶劍光的指引下涉水越嶺,遊歷與靈岩相望的琨瑞谷的情景。這篇散文長短錯落,起伏抑揚,布局精巧,耐人尋味。

作品原文

游靈岩記

泰山北多巨岩,而靈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來觀之。其狀如壘石為城墉,高千餘雉,周若環而缺其南面。南則重嶂蔽之,重溪絡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種柏,翳高塞深。靈岩寺在柏中,積雪林下,初日澄徹,寒光動寺壁。寺後鑿岩為龕,以居佛像,度其高,當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橫出斜援乃登。登則周望萬山,殊騖而詭趣,帷張而軍行。岩尻有泉,皇帝來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飲余。回視寺左右立石,多宋以來人刻字,有墁入壁內者,又有取石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雲。

余初與朱子潁約來靈岩,值子潁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聶劍光偕余。聶君指岩之北谷,溯以東,越一嶺,則入於琨瑞之山。蓋靈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濟;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濟,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圖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於琨瑞山,而時為人說其法於靈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靈岩有朗公石焉。當苻堅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樓閣甚壯,其後頹廢至盡;而靈岩自宋以來,觀宇益興。

靈岩在長清縣東七十里,西近大路,來游者日眾。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書以告子潁:子潁他日之來也,循泰山西麓,觀乎靈岩,北至歷城。復溯朗公谷東南,以抵東長城嶺下,緣泰山東簏,以反乎泰安,則山之四面盡矣。張峽夜宿,姚鼐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乾隆四十年:即公元1775年。

2.城墉(yōng):城牆。

3.雉(zhì):古代計算城牆面積的單位,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

4.重嶂:重疊如屏障的山峰。

5.翳(yì)高塞深:遮掩高處,填塞深處。

6.靈岩寺:法空禪師於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年)始建於靈岩山下。寺中的四十羅漢像為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所塑。皆屬著名古蹟。

7.龕(kān):供佛像的石室。

8.度:估計。

9.十九:十分之九。

10.斜援:斜出可供攀援之石。援,牽引,攀附,援助。

11.殊騖(wù)而詭趣:山勢如萬馬賓士般奇形怪狀。詭,怪異。趣通趨,急速地賓士。

12.帷張而車行:山勢如帷幕張開,軍隊前進。

13.岩尻(kāo):山岩的末端。尻,脊骨末端。

14.皇帝:指當時的乾隆皇帝。

15.甘露:甜美的露水。

16.酌以飲余:斟給我喝。酌,本指斟酒,此作動詞用。

17.墁(màn):鑲嵌。

18.政和:北宋徽宗年號。

19.朱子潁(yǐng):時任泰安知府,為姚鼐摯友。

20.聶劍光:字劍光,泰安人。對泰山周的山川位置、地理形勢頗有研究,著有《泰山道里記》,姚鼐曾為之作序。

21.溯(sù):逆流而上

22.佛圖澄:西晉末後趙高僧。西域人,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東來洛陽。

23.朗公谷:舊名琨瑞溪,因竺僧朗居此,故名。

24.苻(pú)堅:十六國時期前秦皇帝

25.觀:道教的廟宇。

26.歷城:縣名。今屬山東省濟南市,清為濟南府治。

27.張峽:村鎮名,在長清縣境。

白話譯文

泰山以北大山很多,而靈岩最有名,我於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從泰安來靈岩遊覽。靈岩的形狀象石砌的城牆,高千餘文,周圍環抱著的群山象個玉環;南面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嶺遮蔽著,條條的溪流環繞著。從山岩到溪流,幾有一點平地都種植著柏樹,柏樹覆蓋著高高的山嶺,塞滿了深深的崖谷,而靈岩寺就在這蔭翳蔽空的柏林中。當時大地布滿了積雪,初升的太陽,卑顯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陽光照在寺院的牆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動。寺後的山崖上,有供佛用的石龕,酌量它的高度,大約在接近崖頂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時橫行,有時側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靈岩山山頂眺望,只見四周的群山競相賓士,姿態非常奇異,又象軍隊移動,搭起了行軍的帳篷。山崖腳下有泉,乾隆皇帝來巡遊時,命名為“甘露泉”。寺的和尚拿出碗勺,讓我們嘗嘗甘露泉的水。扭頭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後建立的,有的鑲在牆上,有的用石塊砌成,上面有字,刻著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號。

原來我打算與泰安知府朱子潁一塊來游,恰好子潁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聶劍光陪我。聶劍光指著靈岩山的北谷說:迎著山谷流水東行,越過一道山嶺,可達琨瑞山。靈岩諸山的溪水西流,匯集中川,流入濟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濟水,都屬泰山北谷的溪流。據傳說晉代名僧佛圖澄的徒弟竺僧朝,曾住在琨瑞山,有時到靈岩寺講說佛經,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靈岩則有一塊大石叫朗公石。當前秦苻堅時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閣樓房,十分壯麗,後來逐漸倒塌廢棄。而靈岩寺自宋代以來,廟宇修建更加興盛。

靈岩在長清縣東七十里,西靠大路,來遊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於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麗。我來不及去。寫信告訴朱子潁。子潁以後來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觀賞靈岩,北至歷城,然後沿朗公爺東南行,到達長城嶺下,由泰山的東坡返回泰安,這樣山的四面都可游賞了。夜晚住在長清縣的張峽。姚鼐記。

創作背景

作者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春節前二日遊覽泰山,接著在春節後的正月初四又遊歷了靈岩。這篇散文為《登泰山記》的姐妹篇。是作者為記錄靈岩之行而創作的遊記散文。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篇文章的構思跳躍性較大,先寫靈岩寺的座落方位及寺院附近的景抵接著插入一段聶劍光導遊的情況,然後又介紹寺院的修建及與朗公谷的關係,最後又談到給朱子潁寫信。這種寫法,接近於游山的散記,但敘寫的中心還是圍繞靈岩,因此散而不亂。構思的跳躍,反而使文章顯得活潑,作者便於多方面地對靈岩進行描寫和介紹,使文章內容比較充實。

此文在描寫方法上,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作者善於以精練的語言描寫事物的狀態。如“翳高塞深,靈岩寺在柏中”,“積雪林下,初日澄徹,寒光動寺壁”等。前者狀物逼真形象,寥寥數筆便把遍山柏樹;靈岩寺隱在柏林中的情況表現出來了。後者寫“積雪”、“初日”,“寒光”,又細緻入微地寫出了季節特點和遊人的特殊感受,可謂傳神之筆。“桐城派”作家寫文章,要求言辭“雅潔”。“雅”是文雅;“潔”是精煉。因此用少的語言恰當地表現出所描寫事物的特點,是“桐城派”作家的共同要求,而此文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第二、姚鼐是喜歡考據的,就是寫遊記,也主張“以考證助文之境”,因此他的遊記中,經常出現對名勝古蹟進行考證的文字。這篇散文對朗公谷、朗公石的介紹,對廟宇興廢情況的介紹,都屬這類情況。遊記文學增加考證的內容,容易使文意游離,文氣不調諧,而姚鼐行文之妙,在於他善於把考證性出文字與全文結成一體,不僅不是文章的贅疣,反而增加了文章的深度。這也是姚鼐遊記文學的一個特點。

名家點評

蘇州大學終身教授錢仲聯《姚鼐文選》:“此文既嚴格地寫實,又富於想像,巧妙地插入動態的形象描繪。”

江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琦珍《翰墨天下雄》:“本篇是《登泰山記》的姐妹篇。前文寫泰山,著力突出其景色的壯麗;此文寫靈岩,則側重渲染其境界的幽清。兩者互為比照。相映成趣。”

作者簡介

姚鼐(1731~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詩人,桐城人。人稱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進士,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並曾參與編修《四庫全書》。伯父姚范授以經文,又從劉大櫆學習古文,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並以陽剛、陰柔區別文章的風格。又發展劉大櫆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為依歸。他的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所著有《惜抱軒全集》,並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