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萬柳堂記

游萬柳堂記

《游萬柳堂記》 是清代文學大家劉大櫆創作的一篇遊記散文。這篇散文第一段是敘述部分的前導,說明富貴人家修建林園別墅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中間兩段是記敘,以精練的筆觸敘寫了三次遊覽萬柳堂的情況。最後一段寫萬柳堂的變化,進一步引起作者的議論。這篇文章採用了夾敘夾議的寫法,層次清楚,主題思想明確。

作品原文

游萬柳堂記

昔之人貴極富溢 ,則往往為別館以自娛 ,窮極土木之工,而無所愛惜。既成,則不得久居其中,偶一至焉而已,有終身不得至者焉。而人之得久居其中者,力又不足以為之。夫賢公卿勤勞王事 ,固將不暇於此;而卑庸者類欲以此震耀其鄉里之愚 。

臨朐相國馮公 ,其在廷時無可訾 ,亦無可稱。而有園在都城之東南隅。其廣三十畝,無雜樹,隨地勢之高下,盡植以柳,而榜其堂曰“萬柳之堂” 。短牆之外 ,騎行者可望而見其中。徑曲而深,因其窪以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 ;池旁皆兼葭,雲水蕭疏可愛。

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師,則好游者鹹為予言此地之勝。一至,猶稍有亭榭。再至,則向之飛梁架於水上者,今欹臥於水中矣 。三至,則凡其所植柳,斬焉無一株之存。

人世富貴之光榮,其與時升降,蓋略與此園等。然則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貴。彼身在富貴之中者,方殷憂之不暇 ,又何必朘民之膏以為苑囿也哉 !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萬柳堂:康熙年間(1662~1722年)刑部尚書馮溥的園林別墅。元朝宰相廉希憲曾在京西豐臺(一說在釣魚台)侈建別墅“萬柳堂”,馮溥借其名為自己別墅之名。

2.富溢:極富。

3.別館:即別墅,指住宅以外另建的園林館舍。

4.勤勞王事:為朝廷辛勞效力。

5.“而卑庸”句:意為卑陋庸俗之輩想以此向家鄉的愚民百姓炫耀。

6.馮公:即馮溥,山東臨朐人,順治年間(1644~1661年)進士,曾任吏部侍郞,康熙年間(1662~1722年)擢為刑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頗得康熙皇帝信任,曾廣為清廷網羅人才。《清史稿》有傳。

7.訾:(zǐ)毀謗、非議。

8.榜:題名。

9.短牆:矮牆。

10.累:堆積。

11.飛梁:懸空修建的橋樑。欹臥:傾倒。欹(qí)傾斜。

12.殷憂:深憂。

13.朘(juān):剝削。苑囿(yòu):園林。

作品譯文

過去的人,富貴到了極點,就往往要建造別墅來供自己享樂,竭盡建築藝術的精巧,而不惜一切代價。等到建成,卻不能常常住在別墅中,只是偶然去一次而已,甚至有的終身都沒有去過。而能夠常住在裡面的人,卻又無力去建造別墅。其實,賢能的公卿大夫忙於國家的事務,根本沒有時間顧及這種事,只有庸俗貪卑的人,大都想用建造豪華別墅向家鄉那些無知的人誇耀,使他們感到震驚。

康熙朝的宰相、臨朐人馮溥,當他在朝任職時,所做過的事既沒有可以指責的,也沒有什麼可以稱讚的,只是他有座別墅園林在城的東南角。園的周圍有三十畝,園中沒有一棵雜樹,隨著地勢的高低,全部種的是柳樹,因而題寫園中的堂名為“萬柳之堂”。在矮牆的外面,騎馬經過的人可以望見。園中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深處,利用園中低洼的沼地,建成了池塘,又堆積泥土,造出了假山;池塘邊都長滿了蘆荻,雲彩和池水疏落映襯,可愛極了。

雍正初年,我剛到北京,喜歡遊玩的朋友都對我介紹萬柳堂的勝景。我第一次到萬柳堂,還多少有些亭台水閣;第二次到那裡,以前凌空架在水上的高橋,已斜臥在水中了;第三次去,則凡是園中所種的柳樹,都象斬過一樣,沒有一棵留存了。

人世間富貴的榮耀,它總是隨著時間有升有降,大概也和這個萬柳堂園一樣。那么士大夫如果能夠自己有所領悟的話,就應該不再羨慕富貴這樣的身外之物。那些已經置身在富貴之中的人,正應當深憂也來不及,又怎么能搜刮百姓的脂膏來建造園林呢?

創作背景

萬柳堂是康熙朝大官僚馮溥耗費巨資在北京東南方修建的一所園林別墅。馮溥在政績上並無多少建樹,是位很平庸的官吏,但由於熱心為新王朝網羅人材,因而很得康熙的寵愛,賞賜有加。其所建這所園林規制恢弘,美觀超凡,並仿效元代宰相廉希憲在京南所建園林別墅的題名,也將自己這所園林題名為“萬柳堂”。後來馮溥勢衰,萬柳堂易主,到雍正年間便日漸廢敗。劉大櫆於雍正年間旅居京師時,曾三往萬柳堂遊覽,面對一片破敗景象,遙想當年的恢弘氣度及其主人的顯赫地位,不由感慨萬千,作了這篇遊記散文。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按一般人的寫法,既是三游,自當按時間先後依次敘述。但本篇卻一變其俗套,將三次遊歷所見集中於一段並置之於最後。

開篇則劈曲而立,引出一節滿含憤敵的議論,指出自古以來,官僚們“貴極富溢,則往往為別館以自娛,窮極上木之工,而無所愛惜”。但真正建成之後,也只是偶然去一次兩次,而“不得久居其中”。有的甚至終身沒機會去。他們耗費巨資搜刮人民。建築這些園林別墅,實際上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顯示自己的富貴和顯赫,“欲以真此震耀鄉里之愚”。馮溥之修萬柳堂無疑正屬此類。文章轉入第二部分則敘馮溥其人與其園,在政績上,他是位很平庸而義顯赫的官吏,“在廷時,無可訾,亦無可稱”。但他耗費巨資修築的萬柳堂卻是氣度恢弘,景致超群,“其廣三十畝,無雜樹,隨地勢之高下,盡植以柳,而榜其堂曰‘萬樹之堂’。短牆之外,騎行者可望而見其中,徑曲而深,因其窪以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蒹葭,雲水蕭疏可愛。”劉大櫆去遊歷時,萬柳堂已是面目全非了,這一節所寫的景物特徵及園林布局。只能是藉助前人如毛奇齡、朱彝尊等詠頌萬柳堂的詩賦,並依據自己對衰敗園林觀察中的想像來記敘,景物著墨不多,但淡筆工墨,將其恢弘的氣度與幽雅的景致寫得非常得體。然而曾幾何時,這京都名苑便隨著主人的失勢而迅速敗落了,文章第三節便集中筆墨,以簡潔而陡峭的筆勢直寫其破敗:“一至猶稍有亭榭。再至,則向之飛梁架於水上者,今欹臥乾水中矣。三至,則凡其所植柳,斬焉無一株之存。”這節文字。氣隨聲轉,峻潔峭拔,給入一種江河日下,一落千丈之感,和上文所作渲染鋪陳形成鮮明對照,給人以歷史桑滄的震動和感喟。文章也順勢而下,引出自己的議論:“人世富貴之光榮.其與時升降,蓋略與此園等。”他因而認為,學有所成之後左做官的讀書入不應去迫某富貴;而身聘高位者,則應傾全力以勤勞國事,不要“胺民之膏”去建設自己的安樂窩。寫萬柳堂的美景是為了反襯今日的衰敗,而萬柳堂的衰敗又警怵人們明白富貴不可久恃的道理,歸結到勸告求仕者和為官者應將精力放到國計民生上,不去做那種搜刮民脂民膏以供自己無度揮霍的蠢事。

這篇文章回應開頭,全篇首尾貫一,渾成一體。既含蘊深刻,而筆力又峻潔矯勁。

名家點評

遼寧省作協主席王充閭《古文今賞》:“這是一篇諷世警人之作,文短意長,寄懷深遠。”

作者簡介

劉大櫆(1698~1780年),清安徽桐城(今樅陽)人,桐城文派領軍人物。早年抱明經致用之志,但屢試不中,遂“退而強學棲遲山隴間”。劉大櫆好工文辭,以才氣著稱。他的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他的文章既少歌功頌德、妝點“盛世”,也不多指斥時政、揭露現實黑暗,代表著下層正統知識分子的一般思想狀況。他論文強調“義事、書卷、經濟”,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是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中堅人物。著作有《歷朝詩約選》93卷、《論文偶記》1卷,纂修《歙縣誌》20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