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技術的演變
現代出發技術是經過不斷的改進和發展演變而成的。最初,運動員比賽只是從出邊出發,以後才採用出發台出發。早期的出發台出發預備姿勢是採用“擺臂式”,20世紀60年代末出現“抓台式”。入水姿勢,從“平勢”到70年代中後期出現“洞式入水”的出發技術。80年代中期又出現了“蹲踞式”的出發技術。目前最常見的出發技術是“抓台式”出發,採用“蹲踞式”出發的運動員又增多趨勢。
出發台出發技術
抓台式出發
抓台式出發技術分為:預備姿勢、拉台、蹬離出發台、騰空、入水、滑行和劃臂出水七個部分。
(1) 預備姿勢
裁判發出長哨聲後,運動員應立即上出發台。發令員發出“各就位”的口令後,運動員應做好出發的預備姿勢。此時兩腳腳趾應鉤住出發台的前緣。兩腳間距大致與肩同寬。兩手手指第一、第二關節拉住出發台的前緣。大致屈膝30-40°之間,肘部微屈、低頭、目視出發台下的水面。臀部中心抬高,身體中心靠前,藉助雙臂力量使身體爆出平穩。
(2) 拉台
出發信號後,運動員應立即上拉出發台。拉台動作使臀部和身體重心越過出發台前緣,並向前下移,開始入水動作。同時屈膝、屈髖。
(3) 蹬離出發台
身體前移的同時應立即蹬台。蹬台時先快伸髖、伸膝,然後快速伸踝。兩手一離出發台,應按照弧形路線前伸。雙手指向預計的入水點。起跳角度大約在30-40°之間。
(4) 騰空
離台後,身體伸展,兩腳併攏,兩臂前擺至前下方制動。隨後頭稍低,夾於兩臂之間,身體保持一定的緊張度,以流線型的姿勢入水。
(5) 入水
整個身體應儘量在手入水處入水。入水時,身體應保持流線型姿勢,兩臂併攏並應充分伸直,頭部夾在兩臂間。兩腿併攏、伸直,腳背緊繃,不應屈髖。
(6) 滑行
入水後,身體應儘量以流線型姿勢做短暫滑行。滑行時目視下方,頭在兩臂間。兩臂併攏,在頭上儘量伸 直。兩腿併攏、伸直,腳背繃直。身體不得有屈體動作。
(7) 劃臂出水
身體接近水面時,開始第一次劃臂。這次動作結束時,頭部應出水面。
蹲踞式出發
蹲踞式出發是抓台式出發的技術變種。蹲踞式出發的特點是:
(1) 一腳在出發台前緣,一腳在後部
(2) 入水速度較抓台式快
(3) 兩腿分別發力
仰泳出發技術
(1)預備姿勢
運動員應面對池壁,兩腳蹬在池壁上。雙手握握手器,前腳掌蹬壁,腳趾不能出水面。此時屈膝,臀部在水中。
(2)蹬壁
聽到出發信號後,頭部快速向上,向後擺。目視對側池壁。同時雙手向前下壓握手器,協助身體向後上方蹬出。
3 騰空
騰空時,身體保持反弓形,按弧形路線前進。此時兩臂牽伸,頭部後仰,兩腿併攏伸直,並伸踝。
(4) 入水
入水時,兩手併攏儘量牽伸,身體保持流線型姿勢。
(5) 滑行和海豚泳打腿 入水後,應迅速屈膝,做幾次快速海豚泳打腿動作,有助於改變身體前進方向。
(6) 出水幾次海豚腿結束後,應立即開始上下打水並在水下開始劃臂動作,以使身體游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