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
劉鴻
劉鴻(?-147年),漢章帝的曾孫,千乘王劉伉的孫子,樂安王劉寵的兒子,嗣封樂安王。
劉鴻的兒子劉纘,在漢沖帝死後繼位,就是漢質帝。梁太后下詔,以樂安的地理條件差,改封劉鴻為勃海王。不久,漢質帝被梁冀所殺,劉鴻也沒什麼反應。
劉鴻在位二十六年,建和元年(147年)七月,劉鴻薨逝,諡號為孝。
劉悝
劉悝(?-172年),東漢宗室。漢章帝劉炟曾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漢桓帝劉志之弟,封為勃海王。漢靈帝劉宏登基後,劉悝與中常侍王甫結怨,熹平元年(172年)七月,王甫指示他人誣陷劉悝謀反,劉悝入獄自殺。
劉協
漢獻帝劉協(公元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漢靈帝劉宏次子,漢少帝劉辯異母弟,母靈懷皇后王榮,東漢最後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
劉協初封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公元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誅殺後,董卓部將李傕等攻入長安,再次挾持了他,後來逃出長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禪讓於曹丕。公元234年,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葬於禪陵,諡號孝獻皇帝。
晉朝
司馬輔
司馬輔,西晉宗室,安平獻王司馬孚第三子,三國時為曹魏野王太守。晉武帝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封渤海王,食邑五千三百七十九戶。後任衛尉、東中郎將、南中郎將等官職。鹹寧三年(277年),徙為太原王,監并州諸軍事。太康五年(284年)去世,諡號成王,追贈鎮北將軍。
北朝
苻懿
苻懿(?-388年),前秦哀平皇帝苻丕之子。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年),苻丕即位為皇帝,封苻懿為勃海王。
太安二年(386年),苻丕被西燕皇帝慕容永打敗後,遂被東晉揚威將軍馮該斬殺。大臣護送苻懿及弟弟濟北王苻昶到遠房堂兄南安王苻登所控制地區。苻登起初提議擁護苻懿繼位,但苻登被大部分部下擁立為皇帝。
太初二年(387年),苻登封苻懿為皇太弟,太初三年(388年),苻懿去世,諡號為獻哀皇太弟。
劉敷
劉敷(?-316年),中國五胡十六國漢國皇族。匈奴族人。劉聰子。
312年,封渤海王,拜大將軍。316年,被靳準誣陷和皇太弟劉乂謀反作亂,和河間王劉易上表彈劾常侍王沈矯詔誣陷忠臣,結黨擅權,請罷官治罪,相國劉粲護衛王沈。因為劉聰朝政混亂,勸諫不成,均為獲準,憂憤而亡。
慕容朗
慕容朗(?~~398),後燕開國皇帝慕容垂之子,母親段元妃。393年,封渤海王。
398年二月,段速骨叛亂,逼慕容隆長子高陽王慕容崇為主,殺死樂浪威王慕容宙、中牟熙公段誼和宗室諸王。一般認為,慕容朗死於此次叛亂,被段速骨所殺。
高歡
北齊高祖高歡(496年—547年),字賀六渾。東魏權臣,北齊王朝奠基人,史稱齊神武帝。因祖父高謐犯法,移居懷朔鎮,成為鮮卑化漢人。
高歡早年參加杜洛周起義軍,歸順葛榮,成為親信都督。後叛降爾朱榮,並收編六鎮餘部,鎮壓青州流民起義,任第三鎮酋長、晉州刺史。普泰二年(532年),起兵消滅爾朱氏殘餘勢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歡逼走孝武帝元修,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鄴城,史稱東魏。高歡自居晉陽,遙控朝政,專擅東魏朝政16年,封渤海王。
東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高歡病逝於晉陽家中。東魏武定八年(550年)正月,其次子高洋建立北齊,追尊高歡為太祖獻武帝,後被改尊為高祖神武帝。
高洋
高洋(526年-559年),字子進,北齊開國皇帝。他是東魏權臣、北齊神武皇帝高歡次子,母親為婁昭君。高歡死後,他繼承高歡的官職,封渤海王,後來進封齊王。
公元550年,高洋迫東魏孝靜帝禪位,遂登基稱帝,國號齊。在位初期,高洋勵精圖治,厲行改革,勸農興學,編制齊律,又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負甲而北胡驚慌,懷有聖主氣范,號曰:英雄天子。然而執政後期卻變得暴虐無度,最終飲酒過度而暴斃,年僅三十四歲,廟號顯祖,諡號文宣皇帝。
唐朝
李奉慈
李奉慈,唐世祖李昞孫,蜀王李湛次子,隴西恭王李博義弟。武德初,封渤海王。顯慶時,為原州都督。薨,謚:敬。
高崇文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字崇文,幽州人,唐代名將。
貞元五年(789年)夏,吐蕃軍三萬人犯寧州,高崇文奉命率甲士三千前往解救,激戰於佛堂原,大破之,遷長武城都知兵馬使,封渤海郡王。
元和三年(808年)冬,高崇文被加封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邠寧慶節度使,南平郡王。
高駢
高駢(821-887),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孫。唐昭宗時,歷淮南節度副大使,封渤海郡王。光啟中為畢師鐸所殺。
高固
高固,唐朝將領,名將渾瑊的不見,因功封渤海郡王。
五代
高萬興
高萬興,後梁將領。唐末,隸於李茂貞部,為胡敬璋騎將。朱溫殺害昭宗,隨李茂貞領兵東征西攻,久戰無功。胡敬璋卒後,降於朱溫,被授鄜延招撫使。與劉知俊合兵攻鄜、坊、丹、延等州。曾任太師、中書令,封渤海郡王、延安王、北平王,兼彰武、保大兩鎮節度使。後唐時入朝,仍授舊職。同光三年(925年)卒於任。
高季興
高季興(858年-929年),原名高季昌,字貽孫,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又稱荊南)開國君主。
高季興早年曾為朱溫義子朱友讓的家奴,後被朱友讓收為義子,成為朱溫的親隨牙將。後因破鳳翔救唐昭宗有功,被授予“迎鑾毅勇功臣”稱號,遷宋州刺史。隨朱溫掃蕩青州,累功升至潁州防禦使。
907年,朱溫稱帝,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914年,被封為渤海王。後唐滅後梁後,高季興向後唐稱臣,並親自入朝覲見。924年,後唐莊宗封其為南平王。
高季興在荊南,經常截留各國貢品,又為獲取賞賜而向諸國稱臣,反覆無常,被諸國稱為“高賴子”。
926年,高季興截獲蜀地入朝貢物,又向後唐索地,妄圖擴大地盤。後唐明宗罷黜高季興官爵,發兵征討。高季興不敵,轄地日蹙,遂向南吳稱臣,被封為秦王。
929年,高季興病死,其子高從誨繼位,重新向後唐稱臣,因此後唐追封高季興為楚王,諡號武信。
高從誨
高從誨(891年—948年),字遵聖,南平武信王高季興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國第二任君主。高從誨初仕後梁。高季興建立南平國後,任命其為馬步軍都指揮使、行軍司馬等。
天成三年(929年),高季興去世,高從誨繼位。長興三年,封從誨渤海王。應順元年,封南平王。
乾祐元年(948年),高從誨去世,時年五十八歲,諡號文獻王。
高保融
高保融(920年―960年),字德長,南平文獻王高從誨第三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國第三任君主,948年―960年在位。
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後周加任高保融兼任中書令,封渤海郡王。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後周進封高保融為南平王。
宋朝
高懷德
高懷德(926年—982年),字藏用,常山真定人,後周天平節度、齊王高行周之子,宋太祖趙匡胤的妹夫,北宋開國功臣。以擁戴有功,宋初為殿前副都點檢,曾參與平定李筠、李重進之亂。後與石守信等秉宋太祖意圖自請解除兵權。宋太宗時官武勝軍節度使兼侍中。死後追封渤海郡王。
渤海國王
渤海國(公元698年~926年),是我國唐朝時期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建立,統治東北地區的地方民族政權。698年,粟末首領大祚榮建立靺鞨國,自號震國王。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統轄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從此粟末靺鞨(Mòhé)政權以渤海為號,成為唐朝版圖內的一個享有自治權的羈縻(Jīmí)州。762年,唐廷詔令渤海為國。首都初駐舊國(今吉林敦化),742年遷至中京顯德府(今吉林和龍),755年遷至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785年再遷東京龍原府(今吉林琿春),794年復遷上京龍泉府。926年為遼國所滅,傳國十五世,歷時229年。
乞乞仲象
乞乞仲象,又稱:大仲象、太仲象。唐代東北少數民族粟末靺鞨首領。靺鞨是滿族先祖,而粟末靺鞨只是靺鞨中的一部。
世居粟末水(今松花江流域)。隋代末附於高句麗,唐滅高句麗後南遷至營州(今遼寧朝陽)一帶,既受唐朝節制,又歸地方統領。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契丹無上可汗李盡忠與孫萬榮率眾反唐攻破營州,乞乞仲象率部眾參戰,被授大舍利銜。武則天為平息營州之亂,採取懷柔政策,封乞乞仲象為震國公。
其子大祚榮追尊其為:渤海烈王。
大祚榮
大祚榮(?―719年),本名祚榮,無姓,後因其尊稱而取姓為大氏。粟末靺鞨族人,粟末靺鞨首領乞乞仲象之子,渤海國建立者,698年—719年在位。
聖曆元年(698年),正式建國,自號震國王,史稱“舊國”。
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派鴻臚卿崔忻前往震國,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不稱震國,專稱渤海。
開元七年(719年),大祚榮去世,諡號大聖明武高大王。他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軍事家、政治家,史稱創造渤海的海東盛王。
大武藝
大武藝(?―737年),姓大氏,名武藝,靺鞨族粟末部人,渤海高王大祚榮嫡長子,渤海國第二任君主,718年―737年在位。
719年受唐冊封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
大欽茂
大欽茂,大武藝之子。渤海國第三代君主,諡號文王,在位期間737年至793年,年號為大興。
737年受唐冊封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天寶中,累加特進、太子詹事、賓客。762年晉封渤海國王、檢校太尉。大曆中,累加拜司空、太尉。
大元義
大元義,渤海國第四位君主,大欽茂的族弟。在位期間793年至794年,大欽茂世子大宏臨早亡,大欽茂死後大元義即位。大元義殘暴好殺,794年,大欽茂的孫子大華璵與國人殺害了大元義。
大華璵
大華璵,大欽茂的孫子,渤海國第五代君主,諡號成王,在位期間793年至794年,年號為中興。他是大欽茂的嫡孫,與國人殺害了殘暴的篡奪者大元義而即位。
大嵩璘
大嵩璘,渤海國第六代君主,大欽茂的幼子。
795年受唐冊封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798年加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晉封渤海國王。805年加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806年加檢校太尉。
大言義
大言義,渤海國第八代君主,在位期間812年至817年,大元瑜的弟弟,改元為朱雀。唐朝遣使李重旻冊封大言義為渤海國王。大言義進一步加強了與唐朝的關係,817年去世,諡號僖王。
大明忠
大明忠,是渤海國第九代君主,在位期間817年至818年,大言義的弟弟,改元為太始。818年大明忠去世,諡號簡王。大祚榮王統從此斷絕。
大仁秀
大仁秀,渤海國第十代君主,大明忠之從父,大祚榮之弟大野勃的曾孫。818年至830年在位,年號建興。
818年受唐冊封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
大彝震
大彝震,是渤海國第十一代君主,在位期間830年至857年,大仁秀的孫子。其父世子大新德早亡,大彝震以王孫嗣位,改元為鹹和。831年,唐文宗遣使冊封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
大虔晃
大虔晃,渤海國第十二代君主,在位期間857年至871年,大仁秀之孫,大新德之子,大彝震的弟弟。857年,大彝震死,大虔晃嗣位。858年受唐冊封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秘書監、忽汗州都督、渤海國王。
大玄錫
大玄錫,是渤海國第十三代君主,在位期間871年至893年,大虔晃的孫子。871年大虔晃去世,大玄錫即位。
大瑋瑎
大瑋瑎,渤海國第十四代君主,在位期間893年至906年。
大諲撰
大諲撰,渤海國第十五代君主,在位期間906年至926年,曾遣使向後梁朝貢。契丹國興起後,屢屢侵犯渤海國,926年,上京龍泉府被契丹國攻陷,大諲撰投降,渤海國滅亡。
大光顯
大光顯,渤海王大諲撰的世子。926年,契丹國滅渤海國,渤海王大諲撰被俘虜。契丹在渤海領地設定東丹國,皇長子耶律倍被任命為國王。
同時渤海人的反抗運動開始興盛,在王弟大某(渤海王大諲撰之弟、名不詳)的領導下,以上京龍泉府北方作為根據地。大光顯在原渤海國西南部潛伏。
930年,東丹王耶律倍在爭奪契丹國帝位的政治鬥爭中失敗,耶律倍因受皇帝耶律德光猜忌,逃奔後唐,東丹國名存實亡。王弟大某乘機占領忽汗城(龍泉府),大光顯也在西京鴨綠府即位,後渤海建立。又收復了南京南海府(今朝鮮鹹鏡道)。
934年,後渤海內訌,王弟大某聯合南海府烈氏追擊大光顯。大光顯率部民數萬越過了鴨綠江,逃亡高麗。
大光顯被高麗太祖王建賜名王継,居白州(今黃海南道白川郡)。大光顯一族中保持大姓者,在13世紀改為太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