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甸倉

除了鋼材,渣甸倉的磚塊和批盪,是國產的,那些紅磚,都是本地燒制的。 陸主任介紹,在地表溫度高達45攝氏度的情況下,倉庫內也只有35、36攝氏度,在自然的狀態下,渣甸倉就是能保持冬暖夏不熱的特點。 此外,渣甸倉的經歷,也為文物保護提供了有益的借鑑,就是在使用中保護,這也是近年來,文物保護的一種新思路。

渣甸倉又稱“內五”、“港五碼頭”,是清末到民國時期,英國怡和洋行(又稱為渣甸洋行)在廣州開辦的港口碼頭和倉庫,原占地13.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是當時廣州地區規模最大的物資倉儲庫區,現存有六座倉房和一座臨江碼頭。其中現編號為122、123兩座倉房位於庫區內的最北端,始建於1913年,其餘大致建於20世紀30年代,是典型的巴洛克風格的紅磚牆黑瓦面的建築。昔日的渣甸倉歷經滄桑,現在早已成為國家儲備糧庫的一部分。

設計工藝

質量卓絕

上世紀90年代收到英商跟蹤函件
倉庫的負責人陸祖安主任說,倉庫所用的鋼材,是當年從英國進口的精鋼,因為當時中國還沒有能力生產這樣高純度的鋼材,由於雜質很少不易氧化,所以經久耐用。說到這裡,還有個小插曲:上世紀90年代,公司還收到上述鋼材的英國製造商發來的函件,對鋼材使用情況進行質量跟蹤。
除了鋼材,渣甸倉的磚塊和批盪,是國產的,那些紅磚,都是本地燒制的。記者留意到122倉庫外牆底座部分,有一米多高的批盪,可能因年代久遠而色澤暗淡、發黃。陸主任介紹,這些批盪是用白灰、桐油和糯米粉三種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不但堅固防水,還防蟲,比現在的批盪質量還高。

設計巧妙

節能環保設計有借鑑意義
走進倉庫內,發現空間很大:長54米,寬24米,高11.5米,牆體厚度有45厘米,而偌大個空間,沒有一根柱子,有利於物資的搬運。倉外頂部安裝有一長排的排氣籠(類似百葉窗),長40米,高1.5米,倉內頂部為鋼架結構,並鑲有3厘米厚的馬糞紙作隔熱、防塵用。整個倉房的設計,不僅外觀精緻大方(歐洲巴洛克風格),而且相當實用,特別是排風口設計得很巧妙,排風口主要用來排氣,陽光不會直射進來,雨水也打不進;倉內的門為東西向對開,倉內基本上不受陽光照曬,且又有一定採光能力。
記者採訪的時候,在室外感到熱氣蒸騰,但一走進倉庫就明顯感到溫度低很多。陸主任介紹,在地表溫度高達45攝氏度的情況下,倉庫內也只有35、36攝氏度,在自然的狀態下,渣甸倉就是能保持冬暖夏不熱的特點。
據專家評價,該倉庫精緻的外觀設計,特別是其節能環保的設計理念和巧妙構思,對現代的建築設計仍然很有借鑑意義。

規劃超前

遭遇洪水但未被淹過
渣甸倉讓人稱讚的還有一條,在珠江邊矗立了近百年,遭遇洪水無數,但它從未被淹過。
陸主任告訴記者,公司在倉庫外牆上畫有水位警戒線,這是記錄曾經大水浸入路面的最高水位情況。記者現場查看時,發現兩個特別之處:一是,最高水位其實也就高出地面10多厘米,證明這裡的地勢相對較高,在珠江邊上,能找到既靠近江邊而地勢相對又較高的地方來建倉,實在是深謀遠慮;更遠慮的是,倉庫的地坪,比上述警戒線還要高出七八十厘米。
此外,渣甸倉的經歷,也為文物保護提供了有益的借鑑,就是在使用中保護,這也是近年來,文物保護的一種新思路。

期望成廣州近代物流業興衰活見證

據陸主任介紹,渣甸倉建成後,就一直作為物資倉庫在使用。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主要用於儲存大米。新中國成立後,作為華南地區的重要儲糧基地,渣甸倉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作為使用單位,省糧油儲運公司也對倉庫進行了多次修繕,據了解,有關部門正著手對包括渣甸倉在內的廣州五大百年老倉申報文物保護,期望它們成為廣州近代物流業興衰的活見證。

背景歷史

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廣州十三行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宏烈告訴記者,芳村大衝口地區歷史上曾是清末民初的商業繁華區。因與貿易重地十三行隔江相望,很多商行都在大衝口設定自己的碼頭和倉庫,將貨物運到香港和越南等地,是很有價值的文物,包括倉庫、廠房和油罐等都應該很好的保護起來。
據悉,在當時,大衝口最有名的是煤油生意,其中日本的日清倉庫、美國的美孚倉庫和英國的亞細亞花地倉、德士古油庫、渣甸倉都在這一帶,幾乎壟斷了當時整個華南地區的石油供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