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渡江大風
水怒如山立 ,孤篷我獨行 。
身疑龍背坐,帆與浪花平。
纜系地無所 ,鼉鳴窗有聲 。
金焦知客至 ,出郭相遠迎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江:指長江
水怒:指被大風激起的怒濤。如山立:像山峰一般湧起。
篷:船帆,此指船。
纜:拴船用的鐵索或粗繩。系:打結,拴扣。無所:即無處。
鼉(tuó):即揚子鱷,一名鼉龍,又名豬婆龍,體長六尺至丈余,四足,其皮堅牢,可作鼓面,稱鼉鼓。又鼉能鳴,聲如鼓。此處形容風濤相激之聲。
金:金山,在江蘇鎮江市西北,原在大江中,清末因江沙淤積,遂與南岸相連。焦:焦山,在鎮江東北江心。金焦兩山遙相對峙。
郭:城郭,外城牆。
1.江:指長江
2.水怒:指被大風激起的怒濤。如山立:像山峰一般湧起。
3.篷:船帆,此指船。
4.纜:拴船用的鐵索或粗繩。系:打結,拴扣。無所:即無處。
5.鼉(tuó):即揚子鱷,一名鼉龍,又名豬婆龍,體長六尺至丈余,四足,其皮堅牢,可作鼓面,稱鼉鼓。又鼉能鳴,聲如鼓。此處形容風濤相激之聲。
6.金:金山,在江蘇鎮江市西北,原在大江中,清末因江沙淤積,遂與南岸相連。焦:焦山,在鎮江東北江心。金焦兩山遙相對峙。
7.郭:城郭,外城牆。
白話譯文
大風激起的怒濤像山峰一般聳立,孤船橫渡大江僅我獨行。
身子好像坐在龍背上,浪花與船帆一樣平。
纜繩系地無處所,窗外的風浪聲有如鼉鳴。
鎮江的金山焦山知道有客人將到,走出城外遠遠地來相迎。
創作背景
此詩在《小倉山房詩集》中列在庚寅、辛卯之年,即乾隆三十五、六年(1770、1771年),袁枚五十五、六歲時。他告別仕途已二十多年,寓居隨園,過著優裕閒適的生活,經常出外旅遊,來往於蘇、杭、天台、雁盪等地,遍歷東南山水佳處。這首五律,是他過江至鎮江時所作,寫大風中孤舟渡江的情景和感受。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詩8句。
首聯,寫孤船渡江遇大風。“水怒”,是擬人寫法。“如山立”,是比喻和誇張,都是形容江風之大,江浪之大。下筆有聲、有氣、有勢、有神。渡江遇大風,風卷怒潮如山,迎頭而來,大有翻天覆地之勢,其險峻不亞於蘇軾的“驚濤拍岸”。在狂浪怒卷的江上,惟獨“我”坐在這隻船迎浪而過。筆鋒一轉,雖言險象環生,但作者那超脫的性情沉靜地表現出來,真是讓人嘆服。
頷聯,寫江中過渡和作者在險境中的感受。先用比喻,身子好像坐在龍背上;再用誇張,浪花與船帆一樣平。都是形容江中波浪之大,也烘託了江風之大。風大浪高,小船起伏,有被浪卷翻的危險,猶如騎著狂奔的蛟龍,充滿浪漫色彩的奇特的想像力。
頸聯,寫江中情景,先寫系地無所,說明只有前行。再用比喻,窗外風濤聲如鼉鳴,進步說明風浪滿江。此聯形容形勢險要,驚心動魄。
尾聯,寫船將靠岸,經過一翻與風浪的搏擊,終於看到金山和焦山,無不欣慰。可作者不直接寫自己欣喜若狂之心,而是用擬人的手法,寫金山和焦山知道客人到,出城相迎。作者以物人化,以靜動化,巧妙地賦靜物以性靈,反托人物的性情。表現了詩人即將靠岸的喜悅心情。
這首詩敘寫了詩人乘船渡江的情狀。全詩描寫了長江上的大風大浪。詩人運用擬人、比喻、誇張等手法,或正面描寫,或側面烘托,寫出了波濤怒如山,浪花與帆平,風浪如鼉鳴,既驚險又壯觀,形象生動,有色有聲。
名家點評
江蘇師範大學古典文學系教授尤振中:袁枚讚賞用“活法”寫詩的南宋詩人楊萬里《隨園詩話》卷八說:“余不喜黃山谷而喜楊誠齋。”他深愛楊萬里“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參看《隨園詩話》卷一)本詩靈巧風趣的詩句,體現了性靈派詩人的創作特色。(《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號箭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詩人,詩論家。乾隆間進士,曾任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縣令,後辭官,在江寧(今南京)小倉山購置花園,稱隨園,並在此生活了50多年。自稱“倉山居士”、“隨園老人”,與蔣士銓、趙翼並稱“江右三大家”。袁枚才子風流,63歲生子“阿遲”,晚年還納妾,“室藏美婦”。他論詩主張抒寫性靈,對儒家“詩教”表示不滿。繼明代公安、竟陵兩派之後,袁枚持“性靈說”,主張詩歌表現“性情”之真、“性靈”之美,著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等。毛澤東曾多次為《隨園詩話》作批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