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排

減排

減排,就是節約能耗降低廢氣排放。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必然要求。

概念來源

減排減排

2005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並體現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

2006年3月16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了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的節約能源約束性指標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的環境保護約束性指標。

2007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提出,""十一五"期間,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萬噸減少到2295萬噸,化學需氧量由1414萬噸減少到1273萬噸;全國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

上述"節能減排"概念的來源表明,"減排"指減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

減排形勢嚴峻

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

是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必然要求。

然而,當前我國實現這一目標所面臨的形勢還十分嚴峻。去年全國節能減

排年度目標就未能實現;而今年一季度,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出現加快增長、再度抬頭的趨勢。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占全國工業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70%的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業增長超過20%,同比加快6.6個百分點。發展改革委的專家估算,

這種狀況如不及時扭轉,不僅今年節能減排任務不能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的總體目標也將難以實現。

減排的意義

污染物減排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是改善環境質量、解決區域性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間通過實施減排措施?大幅度推進治污工程建設,全國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基本得到控制?環境惡化趨勢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但總體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以化學需氧量為代表的水體有機污染尚未解決?部分水域富營養化問題突出?酸雨污染未得到有效緩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轉化形成的細顆粒物污染加重?光化學煙霧頻繁發生?許多城市和區域呈現複合型大氣污染的嚴峻態勢。“十二五”期間我國仍然處於工業化中後期?工業化和城市化仍將處於加快發展階段?資源能源與環境矛盾將更加集中。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的戰略目標?應抓住“十二五”這一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和解決重大環境問題的戰略機遇期?繼續強化污染減排?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力度?促進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推動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目標及要求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明確了節能減排的主要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今後,國家將出台相關政策,九大措施重拳出擊,以解決目前在節能減排問題上遇到的認識不到位、責任不明確、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實、協調不得力等問題。

首先控制增量,調整和最佳化結構。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完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積極推進能源結構調整,促進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

減排減排

加大投入,全面實施重點工程。加快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水資源節約項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設。推動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籌措節能減排資金。

創新模式,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深化循環經濟試點,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推進垃圾資源化利用,全面推進清潔生產。

依靠科技,加快技術開發和推廣。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範和推廣,加快建立節能減排技術服務體系,推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夯實基礎,強化節能減排管理。建立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

健全法制,加大監督檢查執法力度。完善節能和環保標準,開展節能減排專項執法檢查。

完善政策,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積極穩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完善有利於節能減排的財政政策,實行有利於節能減排的稅收政策。

加強宣傳,提高全民節約意識。組織好每年一度的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及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水宣傳日活動。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理念滲透在各級各類的學校教育教學中,從小培養兒童的節約意識。

政府帶頭,發揮節能表率作用。在節能減排工作中,中央政府將率先垂範。今年全國要推廣高效節能產品5000萬支,中央國家機關將率先更換節能燈。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7日在全國節能減排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任務,關鍵在於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各地區、各部門、各企業一定要真正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關於節能減排的決策和部署上來。

家居注意

靠循環再利用的方法來減少材料循環使用,可以減少生產新原料的數量,從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例如,紙和卡紙板等有機材料的循環再利用,可以避免從垃圾填埋地釋放出來的沼氣(一種能引起溫室效應的氣體,大部分是甲烷)。據統計,回收一噸廢紙能生產800千克的再生紙,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約一半以上的造紙原料,減少水污染。因此,節約用紙就是保護森林、保護環境。

回收塑膠及金屬製品,一公斤鋁的重新利用可以避免十一公斤二氧化碳排放。

儘量少消耗鋁膜包裝的利樂磚包裝,以及其他一次性用品。

聯合國於2006年發表的報告指出,畜牧養殖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全球所有交通工具,包括飛機、火車、汽車、機車的總排放量還多。(糧農組織出版的報告《畜牧業的巨大陰影:環境問題與選擇》)

減排減排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主席暨2007年諾貝爾獎得主帕喬里博士在2008年1月的巴黎記者會上指出,他們去年公布的報告強調「改變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他說:「這是IPCC早先不敢表達,但是我們現在必須公諸於世的概念。」他呼籲全球民眾,"請少吃肉!肉食是排碳量極大的產品。"

"畜牧養殖業是造成現今嚴重環境問題的一大主因。"─- 聯合國糧農組織畜牧資訊和政策科科長亨寧.史坦菲(Dr. Henning Steinfeld)

高能效汽車每公里產生更少二氧化碳。一般說來,汽車重量越大越耗油,產生的二氧化碳越多。與經濟型的小汽缸車相比,大型SUV汽車和豪華汽車排放至少兩倍以上的二氧化碳。越野型汽車安全係數高,但比較耗油。自動檔汽車的動力傳遞通過液壓完成,在工作中會造成動力損失,尤其是在低速行駛或堵車中走走停停時,油耗更大。

行駛時注意油離配合,保持在經濟時速。試驗顯示,油門踩到底比中速行駛費油2-3倍,所以在行駛中猛剎車、猛起步都是大忌,儘量做到平穩起步。

在排隊、堵車或等人時,儘量避免發動機空轉。發動機空轉3分鐘的油耗可以讓汽車行駛1公里。因此,如果滯留時間超過1分鐘,就應該熄火。

企業減少排放的理由

改善能效

對許多公司而言,有效利用資源特別是能源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因為減少能源開支就是節約成本。不論採取低成本舉措,抑或投資於長遠解決方案,所節省下的成本都會直接轉化為利潤,變成公司的純利。

節約成本

公司設定溫室氣體減排和能源效率目標,削減能源成本,從而達到節約開支之效。據節碳基金對多家公司的統計,能源成本削減20%對利潤的提振作用,相當於銷售額增加5%。

競爭優勢

先人一步把握低碳商機,可讓企業獲得競爭優勢,反之則有落於人後的風險。進取的公司還可幫助影響和促進政策的制定,把未來的經營環境掌控在自己手中。

降低法規風險

關於能源效率,建設標準,廢物和排放廢氣的條例,將全球普及。立法管制碳排放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一些富有遠見的公司,均已著手在其開展業務的地區,對當地的監管趨勢和情景進行定期評估。一項排放策略能夠確保長期投資順應長遠的監管趨勢與目標。

避免自然災害風險和資產閒置的代價

企業需要考慮惡劣氣候給其資產造成的風險和損失,亦要對資產閒置的可能性有所準備,尤其是化石燃料發電廠及其它高排放工業基礎設施,因為國內和國際的排放上限將愈發嚴格,貸款成本亦會越來越高(原因是高排放資產的風險越來越大)。

必要性

減排減排

主流科學界一致對全球變暖是越來越清楚了,每天在改變我們的氣候都是真實的,氣候變暖也正在進行中。在20世紀末年初以來,地球的表面平均溫度增加了約1.1f (0.6攝氏度)。在過去的40年中,氣溫上升約0.5f (0.2-0.3攝氏度)。過去400-600年,全球變暖,而在20世紀更是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間,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由於其中一個最強勁的下午,1998是最熱的一年,由可靠的溫度測量得出的。

此外,變化,自然環境支持的事實,即地球正在變暖;山區giaciers也在逐漸消退;在過去四十年里,北極冰厚度已經下跌了大約40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約快三倍,超過了過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裡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植物和動物改變其範圍和行為回應氣候。

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套用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記錄高了攝氏百分之幾度。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

在人類近代歷史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儀器記錄,相信當年的記錄很少受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從最近的千禧年內的多方記錄所展示的長遠展望,在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討論及其中的差異。最近50年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全賴詳細的溫度記錄。到了1979年,人類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

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度,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五十三年來的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2006年8月16日,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度。台灣宜蘭在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度,破了1997年的記錄。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個十一月最熱的一日,最高氣溫高達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溫26.1度還要高。

2007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證實,積聚的溫室氣體正使「明確」的氣候系統不斷升溫,伴隨著如下觀察到的景象:土地及海洋溫度升高,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冰雪不斷消融。這些變化與燃燒礦物燃料、砍伐林木等製造溫室氣體的人類活動直接相關,已導致生態系統、供水、利用率及極端事件模式的失衡,並隨之(多數並非所有情況)導致人類健康、建築、民生及基建設施受到損害。

氣候變化是二十一世紀全人類共同面對的最嚴峻的國際問題之一。本輪全球經濟危機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了挑戰,但對於經濟復甦轉型,綠色戰略已成為最清晰的發展方向,這又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重大機遇。主流社會、企業界、金融界及大眾越來越關注環保問題。

最新政策

減排計畫

2015年6月23日,路透社報導,據中國負責氣候變化事務首席談判代表解振華透露,中國6月末將提交總耗資高達41萬億元人民幣(約合6.6萬億美元)的溫室氣體減排承諾,為實現該目標,中國會調整倚重煤炭的能源結構,開發新能源資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