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正文
個人風味。只有江梅些子似。每到開時。滿眼清愁只自知。
霞裾仙佩。姑射神人風露態。蜂蝶休忙。不與春風一點香。
作品賞析
“只有江梅些子似”,一句道明,此詩並不專事寫梅。借梅寫人,“個人風味”,才是真正的寫作目的。開頭讀來,似家常對話。而俗語俚言,一旦入詩,就攜來一股清新的氣息,作者淺近的風格也自見。
人如“梅”。作者並不寫人,而是不惜筆墨地寫梅。“每到開時,滿眼清愁只自知”,“清愁”二字寫出梅開情感,讓人想像。梅也被賦予了一種情思。“只自知”,讀來沉鬱。有詩人曾道“一朵忽先發,百花皆後香”、“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都未描繪梅的香、色與姿態,但都表達了自己對雪骨冷香的臘梅的喜愛。張耒為什麼偏偏用“清愁只自知”來表現梅呢?難道他在梅里感觸到的是“惜花兼怕催人老”?梅盡歲終,明年天涯知何處?張耒才高八斗,但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特定的命運軌道。北宋神宗與哲宗時期,新舊法的對抗,權力的爭鬥,他也無法超脫。一年又一年的貶黜,六七年間接連三次謫遷,可以說,十分落魄。而他不親權貴,不諛蔡京,最後老病孤寂而去,享年六十一歲。一個品著生活無端的苦杯的人,將梅入詩,應當是有很深寄寓情緒的。“只自知”,不道明,意味無窮,令人感喟。
“霞裾仙佩,姑射神人風露態。”作者不直接勾畫梅花。再清點一下古人詠梅作品,也極少如此作品。“更無花態度,全有雪精神”,辛棄疾道出了其中緣由。梅“驕”不在形與姿,而在於不屈風雪的“神”。“獨立江山暮,能開天地春。自然空色相,誰與斗精神。野客閒相對,如逢世外人”,清人的作品也印證了古人頌梅的普遍心理。張耒也沿襲了這種創作思路,以姑射神人的美贊駐梅之超凡超俗之美。“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莊子》)“風露態”“霞裾仙佩”,飄飄林間雪地,寫仙人服飾,實為表現梅花“世外人”之精神。
“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明代高啟的誦吟與張耒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以人喻梅,以梅寫人,產生一種幻境的美妙,悄然地將文章意旨升華。“蜂蝶休忙,不與春風一點香”,結句趣味橫生,勸告蜂蝶,不要急於來採花。其實,冬還駐足在雪裡,春天並沒有甦醒江水,也沒有暖起岸邊的蘆芽,作者偏偏請來“蜂蝶”,“嚶嚶嗡嗡”的,文章頓時變得活潑輕鬆。“不與春風一點香”,“不”是對春風的態度。不肯與桃李混芳塵,不正表現了梅的孤傲清高嗎?“休”是對蜂蝶們的拒絕,表現梅不求媚俗的高潔品質。
寫盡梅品,令我們猜想,“個人品味”如此之高雅不俗,該是一位怎樣的人呢?有很多喜愛考據的人,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考查出“個人”的原型,既然詩就是抒寫性靈的,它能被世人認同,並流傳下來,我以為並非因為某一個人的實際姓名。追求美好的品德,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不畏災難與坎坷,不求地位的富貴,只求擁有心靈的高貴,才能詩之“不朽”的理由。
“滿心而發,肆口而成,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作者不雕飾文字,自然渾成篇章,字淺而味終不薄。
詞牌格律
詞牌
減字木蘭花,《樂章集》註:仙呂調。《梅苑》李子正詞,名《減蘭》;徐介軒詞,名《木蘭香》;《高麗史·樂志》,名《天下樂令》。 《張子野詞》入“林鐘商”。四十四字,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
格律
個人風味。
仄平平 仄
只有江梅些子似。
仄仄平平中仄 仄
每到開時。
仄仄平 平
滿眼清愁只自知。
仄仄平平仄仄 平
霞裾仙佩。
平平平 仄
姑射神人風露態。
平仄平平平仄 仄
蜂蝶休忙。
平仄平 平
不與春風一點香。
中中平平仄仄 平
(註: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中,可平可仄;加粗體字為韻腳。)
作者簡介
張耒(1054-1114),北宋詩人。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縣)人,生長於楚州淮陰(今屬江蘇省清江)。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張耒自幼聰慧,13歲即能文,從學於蘇軾,頗受蘇軾的愛重。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中進士,歷任臨淮主簿、壽安尉、鹹平縣丞,著作郎、史館檢詩等職。哲宗·結聖初,以直龍閣知潤州。徽宗·元祐初占試館閣,授秘書省正字,官至起居舍人。紹聖中被指為元祐黨人,謫監黃州酒稅,徙復州,數遭貶謫。徽宗繼位,始立黃州通判,知兗州,召為太常少卿,不久出知潁、汝二州。在潁州得到蘇軾死訊,舉哀行服。自蘇軾、蘇轍、黃庭堅、晁補之相繼去世,張耒獨存,士人均向他問學。張耒文風,源於三蘇,主張文理並重,平易舒坦。對南宋詩人學習唐調,開了風氣。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風流子》等。《少年游》寫閨情離思,那嬌羞少女的情態躍然紙上,讓人羨煞愛煞,那份溫情美妙真是有點“濃得化不開”之酣意。其佳句“漱井消午醉,掃花坐晚涼”,“川塢半夜雨,臥冷五更秋”,“翠浪有聲黃帽動,春風無力彩旗垂”等,很受人們稱賞。創作以詩歌成就最高,集中有樂府詩、古律詩30餘卷,近1700首,除個人抒情遣懷之作外,多以田野風光、稼穡艱難和民生疾苦居多,頗有白居易、張籍、王建之風,不尚雕琢。如《田家》、《海州道中》等。他的寫景抒懷詩,真醇自然,清新圓潤,而人尋味。如詠鄉土風物和農夫憂樂,反映出賣苦力者艱辛的《勞歌》,描繪農人勞動“半歸倉廩半輸王”痛苦的《輸麥行》,寫迫於饑寒農民操戈為盜的《和晁應之憫農》等,在題材和思想的開拓上頗具新意。張耒詩風以平易、流麗、曉暢見長,很少硬語僻典,晁補之曾在《題文潛詩冊後》贊稱說:“君詩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風開百花。”。蘇軾則在《答張文潛書》中稱其文甚似蘇轍:“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不過,張耒寫詩,長於鍛造佳句,短於謀篇布局,有時琢煉不夠,部分作品不免流於草率粗疏。張耒寫詞甚少,《能改齋漫錄》卷十七錄其《少年游》、《秋蕊香》詞,謂:“元祐諸公皆有樂府,唯張僅見此二詞。”可知其詞當時卻不多見。今人輯得《柯山詞》僅6首,其中《秋蕊香》、《風流子》寫得深婉多情,風調略與秦觀祠相近。張耒有《柯山集》50卷,《拾遺》12卷,《續拾遺》1卷,存武英殿聚珍藏版福建本、廣雅書局本。《張右史文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印舊鈔本,《宛丘集》76卷,有《四庫全書》本。見於《宛丘集》而不見於《柯山集》的詩文,已輯入《拾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