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介紹
首山為千山第一山,是一座歷史名山,有唐王李世民駐蹕山的美譽。清風寺風景區地處省級公路遼鞍路旁,自古以來就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很多重要的戰事如司馬懿征公孫淵、唐王東征高句麗、日俄戰爭等多發生在這裡。南山坡上清風寺號稱山海關外第一剎,建於明代隆慶五年(1571年),其山門、正殿、後殿和東西配殿等現存殿房均為明清時建築,也是全省境內保存比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山門牆壁上嵌有清鹹豐七年(1857年)立的石碑,正殿仍保留明代歇山式作法,是省內現存明代殿宇建築的典型代表。正殿後有白皮松一株,為國內罕見。清內寺1988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東才子的王爾烈在寺中題寫了"曇花香遠"四字匾額,所教之子 炎曾在此跪拜,致使首山清風寺名震一時,僧人在清朝時多達幾十人,佛像近百尊,並有大量經書和器皿,進寺誦經焚香者絡繹不絕。
幽靜的清風寺,雨季溪水潺潺,夏季花木繁茂,蒼松翠柏綠四季,玉欄朱楣壁生輝。殿窗掩映,鐘磬悠揚,處處玲瓏剔透,畫棟雕梁。可稱窗開風輕樓群小,簾卷車緩煙霧茫,是一個紅塵不到的仙境。首山樵唱、清風古剎、文殊寺與觀音閣、首山墩台、勒石記功、首山斗、將軍立石、首山擎月等首山八景等天然美景更是今日遊人觀光的好地方。
名山經風雨,古剎也歷經滄桑。幾經劫難,幾經修繕,1993年在省市縣的積極努力下,投入100餘萬元,重修清風寺,雕石獅、修山門排樓、刻摩涯字、購石鐵香爐、鋪上山路、建停車場等,一個占地5000餘平方米的清風寺又以其古樸自然的風貌屹立在首山。近年隨著清風寺的修復,遊人、信徒來此遊玩者絡繹不絕。特殊的歷史人文積澱,使古剎清風寺在新世紀又展現出無限的發展空間。
歷經變化
歷史上幾次大的戰事、古戰遺址、遺物,為這裡建設古戰場展覽館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有便利的交通,有位於城市群之間的優越的地理位置。歷史名剎清風寺聲名遠播,首山有唐王駐蹕山的美譽,有豐富的歷史和傳說,有首山八景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都為建設一個遼陽地區範圍內唯一的戰事展覽旅遊項目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景。
遼陽縣誌記載,明朝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在千山之首首山南麓的唐代舊址上重建清風古剎。乾隆44年(公元1779年)、鹹豐7年(公元1857年)各重修了一次,寺廟共有37間建築,分前後兩院,左右各有配房,東西均有跨院,建築面積2638平方米,占地面積為3418平方米。
清風寺風景區位於縣城所在地首山鎮內, 山門兩側分別建有鍾、鼓樓各一間,尖頂卷檐,樓角高翹,型似鵬鳥展翅,美觀大方。正殿三間,單檐歇山式木架結構,門上匾額,"秦夢漢覺"、禪室門匾"曇花香遠"、對聯"登大路一遠瞻高山卓爾,叩禪關而徐步御風凌焉"系遼陽鄉賢太師太保王爾烈之墨寶(在光復時由於戰火混亂而使王爾烈的墨寶兩塊匾額和對聯被盜無蹤跡)。殿內有鼎足大香爐、供具、石刻、水刻、泥朔彩繪及銅製神佛。牆壁上是鯉魚臥蓮,牧笛橫吹等古畫,後殿三間,但檐硬山式木架結構,頂覆小瓦,滴水兒貓頭,籬吻跑獸脊,門窗皆朱紅色,每逢廟會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清風寺的布局結構疏密適度,斗拱疏朗巧妙精湛,朱欄畫棟古樸渾厚,風景優美別有天地,它為遼陽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古廟,清末改為學堂,1955年改鞍山市第四職工療養院,以後又做過農場、養雞場、學校、收容所等,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