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聲帶不振動的輔音叫做清輔音。與濁輔助音相對。在美國英語裡面,發清輔音的字母有:p、t、k、c、q、f、s(在詞首或詞中,前或後接清輔音),th(在實詞中)、sh、h、ch、tch、ts、tr、wh。在俄語里,發清輔音的字母有:с、х、ф、п、т、к、ш、ц。
發音區別

清輔音發音時聲帶張開。(發濁音時則聲帶閉合。)清音的送氣是由聲帶張開後於輔音除阻所造成。東部亞美尼亞語詞尾送氣對立:
bard͡z 枕頭
bart͡s⁼ 困難
bart͡sʰ 高
在英語中,清塞音如果位於詞首或重讀音節的開頭,通常是送氣音,例如在pen(筆), ten(十), Ken(人名肯)中,但是送氣與否沒有區別意義(不能別義),也就是說這些輔音在其他位置,比如音節末或以“s”開頭的輔音叢里(如 spun, stun, skim中的“p、t、k”),往往以不送氣的變體出現。在很多語言裡,如漢語、印地語、冰島語、朝鮮語、泰語、古典希臘語等,[p⁼ t⁼ k⁼] etc. 和 [pʰ tʰ kʰ] etc.是對立的音位。
在德語方言阿勒曼尼語中既有不送氣的[p⁼ t⁼ k⁼] 又有送氣的[pʰ tʰ kʰ],後者通常被看作輔音叢——即應將pʰ寫作ph,視為兩個音。在丹麥語和多數南部德語方言中雖然“弱”輔音出於歷史原因以<b d g>來記寫,但是它們與相對映的強音<p t k>,之間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不送氣與送氣上,清濁的差別是次要的。
冰島語的“前送氣”音[ʰp ʰt ʰk],亦有學者將其解釋成輔音叢。
送氣有強度的差別。亞美尼亞語和粵語的送氣音其持續時間與英語的送氣塞音相當,不送氣音則類似西班牙語。朝鮮語有一套強度介於亞美尼亞語和粵語的送氣與不送氣之間的弱送氣音,另有一套持續時間超過此二者的強送氣音。(詳VOT)舊式的IPA以[ ‘ ]作為弱送氣音的標記,現已廢棄。強送氣音沒有特定符號,但是可以用雙寫 [ʰ] 來表示,因此朝鮮語的強弱送氣可以用形如*[kʰʰ] vs. *[k‘ ]的對立來表記。不過,參照VOT的具體數值,新近已統一將朝鮮語的這組對立音改以[kʰ] vs.[k] 的形式表記。
送氣的強度也會因發音部位的不同而變化。比如,西班牙語的/p t k/,其VOT長度分別為5、10和30毫秒,英語的/p t k/則為60、70和80毫秒。朝鮮語的弱送氣音/p t k/VOT分別為20、25和50毫秒,強送氣的/pʰ tʰ kʰ/分別為90、95、125毫秒。
“送氣”一詞及其符號有時也可用於限定濁塞音的發音類型,如[dʰ]。然而“送氣濁音”通常也稱作呼吸音或咕噥音。因其發音的機理與送氣清音不同,為消除歧義,有些語言學家傾向於使用上標 [ʱ] 來表記呼吸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