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崇禎元年(1628)歲末,蒙古諸部落飢,告糴,不許。陝西饑民苦加三餉,流賊大起,分掠鄜州、延安。”以後的日子裡面,從王家胤、劉六到張獻忠、李自成,以及各處反叛的官員,一處處的戰火陸續在各省燃起,明思宗很大的一部分精力都用來如何剿滅蜂擁而起的饑民了。
自“崇禎二年(1629)冬十月,清軍入大安口。十一月朔,京師戒嚴”開始,清軍逐漸南侵,步步蠶食,慢慢攫取著明朝北方的土地。
崇禎十一月丁卯,援汴總兵官劉超據永城反。庚午,發帑振開封被難宗室兵民。壬申,大清兵分道入塞,京師戒嚴。
過程
第一次
1629年(崇禎二年)10月27日至次年5月1日,皇太極率領約十萬八旗兵入侵喜峰口,進犯遵化、良鄉、固安、香河、永平、順義、遷安、灤州等地。被稱為“己巳之變”。
第二次
1634年(崇禎七年)七月至閏八月,皇太極進犯宣府、大同的數個州縣,在河南包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曹文詔被調往大同抗金,以致被圍民軍趁機突圍。
第三次
1635年(崇禎八年),多爾袞、薩哈璘、豪格率軍進犯林丹汗的河套地區,在太原府所屬的忻州、定襄、五台等州大肆劫掠。
第四次
1636年(崇禎九年)五月,皇太極第二次攻入長城,突入長城獨石口,七月,在延慶大敗明軍,八月,清軍猛攻昌平,遍蹂京畿,歷時四個多月,明稱“ 丙子虜變”。
第五次
1638年(崇禎十一年),清軍以多爾袞、岳托為主將,繞道蒙古,從密雲東面的牆子嶺、喜峰口東面的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沿著運河往南直到濟南,俘獲了人畜46萬。明廷急調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盧象升拚死奮戰,彈盡糧絕,最後陣亡。史稱“ 戊寅虜變”。
清軍傷亡:攻牆子嶺騎都尉感濟泰、攻豐順護軍校扈護、巴雅拉,攻靈壽縣閒散噶普碩,攻南皮縣騎都尉阿延圖,攻深州閒散巴林,攻望都縣正黃旗佐領書寧阿、攻茌平縣護軍三晉、攻臨清佐領花應春、攻館陶佐領佟桂、攻濟寧佐領祖大春、攻鄒縣佐領尚安福、攻滕縣騎都尉傅察,都被殺。
清軍回師至永平時,參領扈敏、佐領巴海、烏納海被明軍伏擊殺死。
第六次
1642年(崇禎十五年)十月,清軍取得松錦之戰的勝利後以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從黃崖關出擊,進入薊州,總兵白廣恩領兵拒敵,陣斬清軍三等輕車都尉齋薩穆(從三品)、參領五達納(正三品)、佐領綽克托、額貝、護軍校渾達禪、騎都尉額爾濟赫,廣恩敗走。
殺魯王朱以派及樂陵、陽信、東原、安丘、滋陽諸郡王、官吏等數千人。攻克3府,(允州、順德、河間),30州,36縣,共66城,降3城。擊敗明軍27處,所獲黃金12250兩,白銀22051263兩,俘獲百姓360912名口,駝馬騾牛驢羊共32100有奇。兵鋒止步於南直隸海州一帶。
但是同樣清軍傷亡也不小,攻定州護軍圖爾噶圖、攻霸州護軍多羅岱、攻河間護軍薩爾納和鑲紅旗佐領加巴圖魯尊號的索爾和諾、攻臨清閒散瑚通格、攻泗水護軍校務珠克圖、攻新泰閒散特庫殷、攻冠縣閒散特穆慎,攻館陶閒散東阿,攻滕縣閒散赫圖、富義,攻郯縣閒散貴穆臣,攻費縣閒散索羅岱,攻兗州佟噶爾及驍騎尉屯岱,皆被殺。
朝鮮史料《沈館錄》記載,此次入關滿洲遠沒有《明史》里聲稱的那么風光。“大概今番之役不得其快,其所掠只有人口騾馬而金帛所之數,則比之濟南擄掠之時,大半不及雲,而參以道路所見亦如是”。“(瀋陽)城內外,哭聲連屋,以此推之,則(滿人)死亡甚多之說,似非虛語”。
評價
清兵入塞一直被視為明朝滅亡的主因,蓋因在己巳之變前,清朝的叛亂範圍一直控制在遼東地區,並沒有越過長城。清朝入塞使明國傷筋動骨,對華北地區造成空前浩劫,燒殺劫掠死者無數,更令被重重圍困的農民軍乘機逃脫明軍的清剿,例如清朝在1638年的入塞,便令被困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有喘息之機。
另一方面,清朝是在徹底擊敗漠南林丹汗,讓漠南蒙古成為清朝附庯之後,才對華北地區進行大規模擄掠的。己巳之變時,清朝尚未徹底降伏蒙古,因此皇太極繞道蒙古人地盤進攻明國京畿地區,亦被視為軍事冒險。因當時關寧軍仍控制山海關及遼西地區,蒙古人地區相當於清朝的後路。
藝術作品
1978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小人書-連環畫《清兵入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