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校歌

清華大學校歌

《清華大學校歌》由汪鸞翔先生作詞,張慧珍女士作曲,評審於1923年前後。 1923年前後,學校公開徵集校歌,汪鸞翔先生應徵的歌詞,經校內外名人評審入選。賀麟先生認為,這首校歌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可以表示中國文化之精神。而同時又能符合校訓,達出清華教育的宗旨。

基本信息

創作背景

清華建校之初,即制定了自己的校歌。第一首校歌詞譜皆由外籍女教師MissKathorineE.Seelye所作,詞為英文,題名“TsingHuaCollegeSong”但詞譜均不出色,茲舉其第一段的中文譯詞如下:

同學少年肝膽相親,薈萃一堂豪爽;

我歌於斯汝其和予,斯校一時無兩。

廣播令聞,艤立榮名,群雄莫與爭衡,

謂予不信,請君來臨,會當贊和同聲。

同聲,同聲,會當贊和同聲。

後來出現的“清華優勝歌”(CheerforoldTsingHua)則是很受師生歡迎的佳作,但不宜作為校歌。歌詞為:

CheerforoldTsingHua,TsingHuamustwin.

Fighttothefinish,nevergivein.

Youdoyourbest,boys,we'lldotherest,boys.

Fightforthevictory,Rha,Rha,Rha!

當時譯的中文是:

歡呼我清華,清華必勝。

再接再厲兮,無退有進。

君盡全力兮,予圖未竟功,

同心同力爭雄,攻,攻,攻!

在這以後,又曾出現過幾首歌唱學校的歌曲,如“清華愛國歌”、“清華進行曲”(MarchForwardTsingHua)等,但也均不適合於作校歌用。

中華民國十二年,學校公開徵求校歌,當時在清華教授國文與哲學課的汪鸞翔先生(字鞏安,汪健君先生的尊翁)以其佳作“西山蒼蒼”應徵,經校外名人審定膺選,又經該校英文文案處主任何林先生的夫人張麗真女士配曲,趙元任氏編合唱,於是成為雋永流傳,直深受歷代師生歡迎的佳作,歌詞共有三段,錄之如:

歌詞

(與流傳版本略有不同,詳情請見後注)

第一段: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第二段: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

新舊合冶,殊途同歸,餚核仁義,聞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

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第三段: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

水木清華眾秀鍾,水木清華眾秀鍾。

萬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無窮。

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註:在廣泛流傳的版本中,“巋然”一作“巍然”,“器識為先”一作“器識其先”,“孰紹介是”一作“孰介紹是”,“無窮”一作“無穹”。根據清華大學校史館資料,前者為原版老校歌歌詞。)

歌曲鑑賞

孫茂新

該校創建之初的英文歌詞的校歌,詞和曲都不令人滿意。賀麟先生1925年在《清華周刊》上撰文指出:“我根本認為清華的英文校歌不能代表清華的精神,更不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精神。我仔細一想,原來此歌是一位美國女士做的,才恍然覺悟此歌原來是代表很幼稚的美國化。……而此種美國化,又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1923年前後,汪鸞翔先生應徵的歌詞入選為校歌。汪先生當時是我校教授國文和哲學的教師,為使校歌詞旨雋永,他用文言文寫成。三段歌詞,氣勢宏偉,涵義深刻。

而以文言文作歌詞也有弊端。這就是其中的典故、涵義對許多人來講難以一看即知,如賀麟先生所言,當時有些同學“歌焉而不審其義,唱焉而不究其旨”。故此,汪鸞翔先生於1925年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將校歌逐段作了解剖。同年,賀麟先生(當時尚在學校作學生)亦在《清華周刊》發表了《清華中文校歌之真義書後》,除前所述內容外,專就“器識其先,文藝其從”的涵義作了論述。現依二位老前輩指明的途徑,從當前的視角,用今天的語言,試將老校歌歌詞中較為難懂的部分分段釋義如下:

第一段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

講我校地理位置。這裡的“西山”、“東海”都是就地理位置而言,即“西邊是山,東邊是海”。

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講我校的理想是使祖國達到大同社會。“大同”,語出《禮記·禮運》,是儒家學派提出的一種理想社會,與“小康”相對。後人們常用“天下大同”來表達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經濟、政治地位差別的理想社會。康有為先生曾著《大同書》,闡述了他基於資產階級人性論的空想社會主義觀點。“爰”、“躋”都是達到的意思,“躋”還有“飛越”之意。

春風化雨樂未央

春風化雨,良好的教育。此句講在良好的教育環境中其樂無窮。“未央”:沒有邊際。

行健不息須自強

源自《易傳·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君子應摹仿天道運行的必然性,努力奮鬥,永不停息。

第二段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

此句讚頌我校教學設施完備,尤指圖書館,為學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研究環境。“左圖右史”:人置身書齋,前後左右都是書。《新唐書·楊綰傳》“(楊綰)性沈靖(沉靜),獨處一室,左右圖史,凝塵滿席,澹如(恬淡)也”。“鄴架”:即鄴侯之架。唐朝李泌,家富藏書,曾封鄴州侯。後人用"鄴架"稱讚別人藏書多,校歌用此讚頌該校之豐富藏書。

致知窮理/學古探微

“致知”、“窮理”是我國古代認識論的術語,常與“格物”連用,都是探索事物內在本質的意思。此句講清華學子在學校中刻苦鑽研,學習前人遺產,探索未知世界。

新舊合冶/殊途同歸

與第一段的“東西文化/薈萃一堂”相對應,上段講“東西”,此段講“新舊”,即“今古”。“東西融會,古今貫通”是清華傳統的治學理念。汪鸞翔先生將此稱為校歌所含的“元素”。學習古代文化為今所用,所以說“殊途同歸”。而今清華學子仍須學習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繼承先人優良的民族傳統,以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餚核仁義/聞道日肥

餚核,美餐。“餚”指肉菜,“核”指水果。“聞道”,認識事物的真諦。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把探求真理看得比生命還寶貴。此句把學習中國古代優秀傳統看作美好的精神享受,使我們的思想一天天豐滿起來。

服膺守善心無違

服膺,銘記在心。《禮記·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海能卑下眾水歸

魏人曹植《當欲游南山行》曰“東海廣且深,由卑下百川”,是說深廣的東海之所以能容納百川之水,正是由於它地勢低下。我國古人常以此來讚揚謙卑的人品。《老子·六十六章》有:“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管子·形勢解》有:“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莊子·則陽》有:“江河合水而為大”;秦相李斯《諫逐客書》有:“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荀子·勸學》有:“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些都借磅礴江海與涓涓細流的關係,說明了大小、高下、深淺之間的辯證法。校歌以此句勉勵清華學子謙遜治學,有大海一樣的胸懷。這樣才能“學問篤實生光輝”。

第三段

器識其先/文藝其從

器識:器量與見識,指人的內在涵養、精神境界;文藝:寫作方面的學問,運用文字的技巧。《新唐書·裴行儉傳》中有“士之志遠,先器識,後文藝”,是講我國古時知識分子為學修身的步驟。古人首先看重做人的度量與見識,修成大智大勇,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樣的境界。至於“文藝”,則只是器識之末。古人這一見解有極大的現實意義。今天所謂“文藝”,已不似古人的寫作,應指局限於某一方面的聰明才藝。賀麟先生文中寫到:“現在的青年大都目光如豆,喜憑一才一藝天生的鬼聰明,來出小小的風頭,絕未作絲毫涵養器識的功夫。而我清華同學(我當然在內)也早就有narrow-minded的病根,至今猶未能除掉,……而校歌之'器識為先'四字,實對症的良藥,予吾人以極大之教訓,……”。我校長久以來堅持“將德育放在首位”,鼓勵學子投身社會實踐以“見世面,長才幹,做貢獻”,其中蘊含的民族優秀傳統此為其一。

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穆叔與宣子討論什麼是古人所說的“死而不朽”。穆叔認為,顯赫的家世不能稱為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校歌此句抒發該校學子要在各自學科中做出不朽建樹的豪情。這裡的“無問西東”當指立德立言要超出傳統的東西學之上,取得世界級的成果,即今天所講的“創世界一流”。

孰介紹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

此句講我校的學術民主。這裡的“介紹”是“引入”、“推出”的意思,“是”為代詞,即“此”。與上句相聯,是誰把古今中西的學問融會貫通並在此基礎上“立德立言”?是我校。而之所以能做出這樣的貢獻,在於我校有對各種學派、觀點一視同仁的“泱泱大風”,在今天叫做“寬鬆的學術環境”。

水木清華眾秀鍾

秀,美好事物;鍾,聚集。清華大學景色優美,各種美好事物在此聚集。

萬悃如一矢以忠

此句講清華學子及校友對母校的情感。悃,誠懇、誠實,亦指單純的心。矢以忠,不變的忠誠。《楚辭·卜居》中屈原向鄭詹尹發問:“吾寧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我是寧可保持誠懇、忠實的本色呢,還是在無窮的世態炎涼中疲於奔命呢?屈原的忠心是不變的,清華學子和校友對學校的忠心也是不變的。

赫赫吾校名無穹

穹,天蓋。我國古代有天圓地方的蓋天說,天的形狀像斗笠,就是穹。無穹與無窮通,但更有形象感。

二十年代清華大學老校歌誕生以後,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一批詠唱該校的歌曲。“文革”結束復校後,學校藝術教育部門還搞過新校歌的徵集活動。但至今尚無一首歌曲得到大家的認同,可作為清華大學的校歌。相比之下,清華大學的老校歌倒是歷經七十八個寒暑,仍然保持著攝人心魄的魅力。在我校即將迎來九十華誕的時候,將老校歌整理成簡譜再次發表,希望能在我校師生員工中傳唱,從中體味該校的歷史和傳統。此歌的曲調也極具特色,穩重堅定,神聖莊嚴,與該校的歷史及特色存在著內在的聯繫。作曲者張慧珍女士是當時我校英文文案處主任何林一先生的夫人。原歌譜作曲者欄目上注的是“何林一夫人”,這既不符合今天的語言習慣,又顯得過於陳腐,故改之。

希望老校歌能成為清華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進軍路上的號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