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黃連、茯苓、澤瀉各一錢,黃柏(鹽水炒)二錢,蒼朮、白朮各一錢半,甘草五分。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功用
化濕健脾,清熱除濕,利水消腫。
主治
濕熱證,面黃浮腫,肢節疼痛,痿困,煩渴,泄瀉,溺赤。
1.《赤水玄珠》:濕證。
2.《景岳全書》:濕熱浮腫,肢節疼痛,小水不利。
3.《張氏醫通》:夏月濕熱痿困,煩渴,泄瀉,溺赤。
4.《醫略六書》:濕熱傷脾,不能化氣,而口渴溺閉,面黃浮腫。
方義
方藥取蒼朮燥濕健脾;黃連、黃柏燥濕清熱,泄中下二焦濕熱;茯苓、澤瀉淡滲利濕,使濕邪自小便而解;白朮補脾燥濕;理脾要緩,故取甘草調和藥性,以緩之。全方選藥專功,燥濕以復脾之運化,利小便以開膀胱之氣化,太陽經氣行則表濕自去。
加減化裁
如單用滲濕,去連、柏,加陳皮、乾薑;老人虛人,加肉桂少許;氣虛喘乏,加人參;脈虛,合生脈散;內傷生冷,加炮姜。
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赤水玄珠》:“清熱滲濕湯:黃連、茯苓、澤瀉各一錢,黃柏(鹽水炒)二錢,蒼朮、白朮各一錢半,甘草五分。水煎服。如單用滲濕,去連柏,加陳皮乾薑。”
方論選錄
1.《醫略六書》:“方中黃連清心火,燥脾濕;黃柏清腎火,燥膀胱;蒼朮燥濕強脾;白朮健脾燥濕;甘草緩中和胃;茯苓滲濕和脾;澤瀉瀉三焦濕熱以通利膀胱也。使熱降濕消,則津液四布,而口渴自止,溺亦清長,何患黃腫之不退哉,此消熱滲濕之劑,為脾虧濕熱之專方。”
2.《張氏醫通》:“清熱滲濕湯治夏月濕熱痿困,煩渴泄瀉尿赤。黃柏(鹽酒炒黑)三錢,蒼朮(去皮,同芝麻炒)、白朮(生)、茯苓、澤瀉、黃連(酒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生,三分),竹葉十片。水煎熱服,水便利為效。老人虛人,加肉桂少許;氣虛喘乏,加人參;脈虛,合生脈散;內傷生冷,加炮姜。按:此本二妙合五苓之半,加黃連、甘草以燥夏令之濕熱,良可法也。”
各家論述
清·顧松園:此清熱祛濕,亦夏月之尤宜也。(《醫鏡》)
清·喻嘉言:昌閱此一方,甚合鄙意。以夏月所受之濕,為濕熱暑濕,而群方所主之藥,多在寒濕風濕,殊不慊耳。(《尚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