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寺[河北省行唐縣清涼寺]

清涼寺[河北省行唐縣清涼寺]

清涼寺周圍長滿了古木大樹。寺院掩映在清幽翠綠的環境之中,顯得寧靜典雅。在寺南約200米處建有兩座玲瓏的小石塔,與清涼寺對應相照,構成了佛教聖地的高雅格局。在寺院內的古松翠柏中,座北朝南建有三座大殿,分為前殿、中殿和後殿。前面左鐘樓、右鼓樓。殿內金碧輝煌,其文物細膩逼真,件件堪稱珍品。壁畫栩栩如生,優美動人,其三尊菩薩的主畫繪製在後殿的北牆上,兩邊畫滿了副畫。據說,裡面塑像的眼睛,是專門用一種和眼睛相似的珠子做成,還能轉動。塑像心窩處安放了一個銅鈴和一面大圓鏡,寓意“佛心聖明”。 清涼寺正殿大佛兩側布滿了祥雲,半空中各塑有一個手拿拂塵的童子,惟妙惟肖地懸浮於雲端。寺內“八翅”大鐘,是由8塊組合品鑄而成,僅鐘體就有一人多高,兩人合圍有餘。鐘上部鑄有篆文,中間鑄有漢字,其下端是逐漸翹起的八個大翅,每個大翅上鑄有形態各異的飛龍,各圖案間有美麗的花紋相隔。如果撞擊大鐘,能發出渾厚的響聲。倘若分別敲擊八個鍾翅,則能發出音律不同的八種聲音。據說,寺里的僧人還能敲出美妙的曲子。

建築特色

清涼河原來叫“清水河”,後因清涼寺改為現名。它發源於清涼寺西30里的龍門村一帶,彎彎曲曲,百折迂迴,流程達60餘里。清涼河沿清涼寺而過,往東注入郜河。《行唐縣地名志》載:“相傳,龍門溝原有一條天然石門,天塹橫跨東、西兩岸,有頭有尾,好似一條石龍伏臥,上面人能通行……”據說,這清涼河的水有上、中、下三個大石洞的泉水匯集而成,這石洞就叫“龍門”,因自然環境獨特,人們把這裡的村名改成了龍門村(也叫流門村)。上水洞叫上龍門、中水洞叫中龍門、下水洞叫下龍門,至今這些村名還一直這么稱呼著。

清涼河不大不小,河水清澈見底。距離清涼寺一里處,河面突然變得開闊起來,最寬處約有1000米,水勢平穩,水位反而加深,最深處約有五六米。但到出口處河面又開始變窄,形成一個葫蘆狀的湖泊河流,構成了一個風景如畫的自然美景。清涼寺周圍土地肥沃,滋潤養育著這裡人們世代生息,人們感謝這自然美景的恩賜,把原來村名“莊”改成了“滋溝”村名,後來演變成了“磁溝”,至今這裡的村名叫劉磁溝、陳磁溝、吳磁溝和董磁溝。

歷史

據清乾隆年間行唐縣誌記載,清涼寺是金大定,即1161—1190年間修建, 清涼寺占地13.7畝,周圍轄土地164畝,屬於劉磁溝村、吳磁溝村、陳磁溝村、和南王莊村的共同財產。每年的六月初六至七月初六的五台山大廟會時,南方的僧侶們到五台山進香,經過清涼寺,都要在此休息幾天,再向北進發,因此,該寺又稱為“歇腳寺”。

史料載,清涼寺住持是五台山派遣的高僧,直屬五台山管理,是五台山寺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作用和價值引起了歷代王朝的重視,每個朝代都曾修繕,甚至重建過,才使這座千年古剎得以繁榮昌盛,經久不衰。清涼寺內有石碑30餘塊,碑文記載了該寺歷次修建、重建及重修,其中一次重大重修是明永樂年間已亥季春。

清涼寺不但建築藝術高雅,其坐落環境也讓人留戀不捨,加之得天獨厚的交通條件,成了人們去五台山旅遊的第一站。寺中大殿的“三菩薩”壁畫更是名揚天下,歷史上的文人學者、諸家名流、達官顯貴、名道高僧,到五台山旅遊時都到此一游,專門來欣賞壁畫,領略風采。可惜的是1926年被英國人買走,至今藏於大英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