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寺[廣東省湛江市清涼寺]

清涼寺[廣東省湛江市清涼寺]

清涼寺,又名清涼禪院,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創建於一九二九年。清涼寺是湛江市能開壇傳戒發牒的寺院之一,到一九四九年止已先後七次開壇傳戒,受戒僧尼二眾遍及國內外。清涼寺又以名僧講經說法和培育僧才而聞名。

一、簡介

湛江清涼寺 湛江清涼寺

寺原面積約三千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大雄厚寶殿、天王殿、藏經樓、禪堂、客堂、齋堂、僧寮等。四周有果園、花園,樹木環繞;寺前有一棵百年菩提樹,點綴庭院落,環境幽雅。本以收藏名家收畫真跡而聞名,現有鐵禪法師(曾為廣州六榕寺住持)題書的「清涼禪院」,惠賢法師(俗名周烈亞,原北京大學文科學士)撰寫的碑文,前清遂溪縣拔貢戴慶元?題書的寺聯∶「清淨水無波,遙想匝地香花悉周法界;涼炎風不動,任他熏天氣焰不到空門」;天台山興慈法師撰書的木刻殿聯∶「寶殿永莊嚴,香花供養菩提道;翠微常掩映,眾善同歸般若門」等等,皆是藝術珍品。

二、發展歷程

清涼寺是湛江市能開壇傳戒發牒的寺院之一,到一九四九年止已先後七次開壇傳戒,受戒僧尼二眾遍及國內外。清涼寺又以名僧講經說法和培育僧才而聞名;抗戰期間,香港「楞嚴王」海仁法師駐錫清涼寺,曾在寺講授《金剛經》。一九八九年十月,湛江市佛教協會創辦佛學培訓班,現已舉辦兩期,培訓尼師六十多人。

清涼寺曾在一九六六年停止佛事活動,文物散失,寺院改作他用。一九八五年恢復佛事活動,一九九零年動工重建二進寺院,其中大雄寶殿於一九九二年竣工,建築面積五百一十平方米,殿內面積三百平方米;混合結構,具唐代宮殿式特點,重檐青色琉璃瓦,殿脊水泥鑄造雙龍吐珠,檐角八飛檐翹起,各拋出一點二米;檐角八個風鈴飾襯,精巧雅致;殿高十七點八米,杉木大梁,殿內六根大圓柱支承斗拱二檐和瓦面;四周走廊,十八根八米多高大圓柱鼎立,鋼筋水泥橫樑,建築巍峨雄偉。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四十八手觀世音菩薩和十八羅漢,全部金裝重彩。天王殿一九九三年竣工,紅牆綠瓦,磚木結構,建築面積一百三十平方米,高八點五米,中設韋陀閣,兩邊塑四大天王,庭院花草點綴,環境幽靜。

現任住持法壽法師,五十九歲,原籍廣東省雷州市,一九七四年出家,師從高明法師,兼任湛江市佛協會副秘書長;監院清持法師,四十二歲,原籍廣東省雷州市,一九八五年出家,師從法壽法師。已故住持清和法師,原籍廣東省茂名市,一九九三年出家,師從能真法師,曾任廣東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湛江市佛教協會會長。

赤坎區開埠之初,遷移到此聚籍而居的村民,供奉的多是某一傳統的神祠,各村習慣不一,如康王、白馬、水仙、媽祖等,與主流的佛教有著顯著的區別。到了民國初年,赤坎已成法國殖民租界,隨著港口商貿日漸繁榮,佛教也就日益興盛起來,大大小小的寺庵相繼興建。

湛江市原名廣州灣,法國殖民時期,西方文化融入湛江,使其成為中西文化合璧的城市,同時也是宗教文化積澱的地方。湛江市區現有的宗教寺庵較多,而且基本都集中在赤坎。赤坎的寺庵有一明顯的特點,就是較為密集。他處的佛寺一般選擇在較為僻靜的郊野,而赤坎的寺院在修建之初,都是圍繞在舊城區的邊緣,隨著城市的擴展,現在的寺院原址都變成了中心城區,這也是赤坎庵堂寺院的一大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