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縣武松與武大郎的傳說

清河縣武松與武大郎的傳說是中國河北 · 邢台 · 清河縣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於2006年申報。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 河北 · 邢台 · 清河縣
文化遺產名稱:清河縣武松與武大郎的傳說
遺產編號:Ⅰ-3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河北省清河縣
遺產級別: 省

傳說介紹

傳說類容

清河縣歷史悠久,禹貢之前,先民已在這裡繁衍生息。自秦始置縣,西漢至南北朝為郡國,唐宋則州治。清河人自古崇文尚武,仁人志士輩出。武松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清河縣是武松的故鄉,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說《金瓶梅》的背景故事原生地。古典小說《水滸傳》是在民間口頭文學歷代傳承和元雜劇折子戲不斷演出的基礎上,由文人匯集諸種資料而編撰的一部英雄傳奇小說。而清河縣由於是故事原生地,這裡世代流傳著諸多有關武松、武大郎、潘金蓮等人物的原生態故事,其故事與傳說遠遠超出了《水滸傳》、《金瓶梅》的描寫和講述,甚至有不少故事大異於以上兩部古典小說的版本。
武松的故事,除上述的以外,主要還有武松出山以前的故事:如“武松出世”、“武松井”、“武松大鬧東嶽廟”、“武松上太行山”等系列。武大郎、潘金蓮的傳說,則大異於上兩部小說版本:武大郎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文成武就,進士及第,曾任山東陽穀知縣;而其妻潘金蓮,則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理,是賢妻良母等等。這些故事在清河縣是世代相傳,婦孺皆知,流傳範圍很廣,不僅在清河縣、在冀東南流傳,而且在山東省的魯西北廣大地區都有流傳。
這些故事的傳播形式,首先是口頭傳說,即講故事。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清河縣農村多有粉坊、油坊、染坊、豆腐坊等,這些作坊白天是生產加工地,晚上則是聚集眾人、消遣時光之地。閒著沒事,多來此處聽故事。一代傳一代。第二種傳播形式,是說書藝人說唱。據老年人的記憶,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清河縣城和農村,每到廟會和集日,皆有說書藝人設立的說書場、說書攤。曲種形式有木板書、河南墜子、大鼓書等,說唱內容都是水滸人物故事,在清末和民國之交,開始出現說唱“武老二”的(那時還沒被命名為《山東快書》),專說武松段子,視觀眾不同有“葷口”、“素口”,頗受人們喜愛。以至今天的清河人大都會說兩句“閒言碎語不用講,表一表好漢武二郎。家住直隸廣府清河縣,城東八里孔宋莊……”。再一種傳播形式是舞台表演。過去,清河縣的地方劇種有清河亂彈、四根弦等,也多演出武松、武大郎的戲劇;來清河演出的外地演出團體,也多演出武松劇目,因為清河人對武松、武大郎的故事有特殊情感。從元初紅字李二作雜劇《折擔兒武松打虎》、《窄袖兒武松》開始,到後來的《武松打擂》、《挑擔武松》、《武松打虎》,一直到今天的《武大郎正傳》等,不一而足,都是清河人愛看的。

出處

武松、武大郎的故事從歷代流傳到今天,深深烙印於清河人的心中。武松“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畏強暴、迎難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給予清河人特有的文化滋養,激勵著一代一代清河人。相關部門對武松、武大郎的傳說分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末,進行過兩次大的蒐集整理,出版了《清河掌故》、《清河民間文學集成》、《武松武大郎潘金蓮的傳說》等,另有《武松的傳說》、《武大郎傳奇》專著,而且還新編、上演了古裝京劇《武大郎正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