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孟特穆

愛新覺羅·孟特穆

愛新覺羅·孟特穆(1370年-1433年),又名猛哥帖木兒,明朝建州女真人(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人),明代斡朵里部首領。宣德八年(1433年),楊木答兀勾引嫌真兀狄哈首領弗答哈殺死猛哥帖木兒和長子阿古等人。作為清王朝的開山肇祖,孟特穆被稱為清朝肇祖原皇帝加以尊奉。

人物生平

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於斡朵里部(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馬大村),其父揮厚母耶烏居。揮厚為元代“豆漫(僉事)。

洪武五年(1372年),宿敵兀狄哈達乙麻赤再次進襲,迫使猛哥帖木兒率部眾逃到圖們江南岸的阿木河地區。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與建州女真三部(胡里改部、托溫部、斡朵里部)取得聯繫,建立對付蒙古的同盟。建州女真三部從今黑龍江依蘭縣沿松花江和牡丹江遷居到圖們江流域。這地方元代屬奚關總管府奚關城。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接受朝鮮授予他的“上萬戶”。

永樂元年(1403年),以胡里改部屬地設定建州衛,位於今綏芬河流域,以胡里改部首領阿哈出(賜名李承善)為指揮使。其後又以斡朵里部建立建州左衛,以孟特穆為指揮使,賜姓童。

永樂四年(1406年),在阿哈出的推薦下,明朝政府授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都指揮使(被朝鮮稱建州衛斡朵里),因而引起朝鮮的不滿。

永樂九年(1411年),猛哥貼木兒嘗侵慶源,畏其見伐,徙於鳳州。

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朝政府正式設建州左衛於鳳州,委任猛哥帖木兒專管建州左衛事宜。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與建州衛遷往婆豬江的同時,猛哥貼木兒率部眾遷回朝鮮境內阿木河舊居地。

宣德八年(1433年),楊木答兀勾引嫌真兀狄哈首領弗答哈,葛多介前來襲擊城寨,殺死猛哥帖木兒和長子阿古等人。

正統五年(1440年),凡察和猛哥帖木兒的次子查山(清人謂之充善)‘畏兀狄哈擄掠,又乏資財,將至餓死’,只好率領餘部從朝鮮會寧西遷遼東。同行的300餘戶,另有百餘戶留居當地。途中克服種種困難,最後遷至渾河上游的蘇子河,與先期遷到當地的李滿住部重新會聚到一起。防禦外來侵擾的共同需要促使建州衛與建州左衛的凋散部落再度走向聯合,使親屑部落間的傳統關係又有了新發展。

成書於1447年(明正統十二年)李氏朝鮮的《龍飛御天歌》記載愛新覺羅家族直系祖先吾都里部酋長猛哥帖木兒南遷以前的情形。“東北一道,本鱉基之地也,畏威懷德久矣,野人酋長,遠至移闌豆漫,皆服事,常佩目劍,入衛潛即,呢傳左右,東征西伐,靡不從焉。”猛哥帖木兒,也就是清朝皇室尊為“始祖”的孟特穆。

《滿洲實錄》記載了猛哥帖木兒祖上凡察(樊察)幸免於難的傳說,與朝鮮史籍的有關記載大體吻合。但傳說中僥倖逃脫的樊察是幼兒,與猛哥帖木兒的異母弟(一說猛哥帖木兒叔叔包奇之子,又與猛哥帖木兒同母)同名。樊察(弟)在吾都里部內地位僅次於猛哥帖木兒的酋長,滿洲人的始祖從愛新覺羅布庫里雍順開始不斷的從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往南遷移。到了猛哥帖木兒和凡(樊察)(弟)的年代已經遷至當代烏蘇里江東南和朝鮮半島東北部的會寧一帶。明朝和朝鮮史書都多有涉及這一區域的女真人部落。

建州左衛

女真胡里改部屬地設定建州衛,位於今綏芬河流域,原先依附於胡里改部的斡朵里部建立建州左衛,孟特穆為第一任指揮使,初期屬地在烏蘇里江東寧古塔和朝鮮半島東北部圖們江兩岸(今會寧一帶)。會寧地方一直有傳說:青蛙與水獺娶土豪女生努爾哈赤或其祖先。

當時建州左衛的兵力分三,中軍由猛哥帖本兒自己統帥,左軍由其第凡察(一說猛哥帖木兒叔叔包奇之子,又與猛哥帖木兒同母)統帥,右軍則由長子阿古統帥。

大明宣德八年(1433年),明遼東都指揮裴俊前往斡木河,去接回被忽刺溫女真虜掠的人口,奉命配合這次行動的猛哥帖木兒和其長子阿古,在激戰中負傷陣亡。阿古的妻子和弟弟充善被楊木答兀掠去,後經毛憐衛指揮哈兒禿贖回。阿古之妻後生一遺腹子,改嫁建州衛的李滿住。

建州南遷

• 斡朵里

斡朵里(女真語“風口”之意)是依蘭縣馬大的古名字。依蘭縣自古以來,地處三江口,正處在“風口”上。於是在大東北史上,就有“風颳三姓”,“火燒船場”,“狗咬瀋陽”之說。三姓自古以來就是處於季風性氣候的地區,冬天時間較長,西北風持續長達五至六個月之久。每到冬季西北風便順著混同江(今松花江)與胡里改河交匯處,直撲三姓古城而來。江口便是風口,當地人們稱之為“斡朵憐”。斡朵里、鰲朵里、鄂多里、俄多里、斡朵憐都是此意。東北也有幾個地方由於地處風口取名斡朵憐等。

• 經過

愛新覺羅家族發祥的基本路徑和經過是:

1、金後遺族於元朝時期在斡朵里為官“ 萬戶 ”職

金朝亡後,其遺族散居在黑龍江流域及松花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女真分為三部分。建州部即是火爾哈部(胡里改)和斡朵里部。在斡朵里部的遺族之中,有愛新覺羅家族的先世。元朝統治的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為穩定松花江中下游地區女真部落的局勢,任命了女真各部的上層貴族為“豆漫”職務。斡朵里部的揮厚的父親就是世襲了豆漫一職。揮厚的家庭是斡朵里部的上層貴族。揮厚與貴族甫哥(時任僉伊,官名)的女兒也吾巨成婚。揮厚的父親出任斡朵里部的豆漫,與火爾哈部為鄰。後來,揮厚的父親去世,揮厚襲其父職,當上斡朵里部的大首領,襲任“豆漫”職務。

2、猛哥帖木兒出生在 依蘭 馬大屯

1370年(明洪武三年)猛哥帖木兒出生。

3、元末明初揮厚組織斡朵里部南遷

在元明交替時期,建州女真地區的矛盾激烈,各部女真紛爭不已,局勢動盪不安。明皇朱元璋派燕王朱棣視察胡里改地區,安撫阿哈出等。時阿哈出將女兒嫁與燕王朱棣,朱棣當上皇帝後,阿哈出女為三皇后。後來阿哈出部經常遭受“野人”女真的侵擾。於是阿哈出率胡里改部族向南遷徙。(見《明英宗實錄》)

與胡里改萬戶府阿哈出為鄰的斡朵憐萬戶揮厚也因不堪忍受“故元遺兵”納哈出和“野人”女真的掠奪,於1372年被迫摯家流移,離開故鄉,沿牡丹江溯江而上,遷至琿春河口奚關城(玄城)。

4、揮厚率族南遷斡木河定居

1372年(洪武五年),北方女真部落兀狄哈部經常向南襲擾,居住在奚關城的斡朵里部不斷遭到襲擊。琿春河口一帶的女真官民,飽受欺凌。為了求得安定的生存環境,揮厚不得不組織部族離開奚關城,向新的地方轉移。幾經周折,揮厚所部逃到朝鮮半島,於1374年(洪武七年)斡朵里部定居在阿木河(即斡木河,崐也稱吾音會。在朝鮮會寧鎮北)。

在斡木河定居期間,揮厚積極為斡朵里部的生活奔走,與朝鮮地方發展關係,改善部族的生存條件。使斡朵里部在朝鮮有了穩定的生活環境。

5、揮厚去世, 猛哥帖木兒 襲職斡朵里部酋長

自定居在斡木河後的十年里,揮厚負責斡朵里部的所有領導事務。猛哥帖木兒也漸漸成熟,懂得許多部族的事理。有時候替父親管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務。1384年(洪武十七年),揮厚病逝,猛哥帖木兒襲職豆漫(萬戶),當上了斡朵里部的大首領和酋長。這時的猛哥帖木兒剛剛15歲。但是,他在斡朵里部卻展現了勇猛、剛毅、果斷、聰明的領導才能。部族的所有事務都由他親自處理,而且井井有條。朝鮮李朝對猛哥帖木兒的組織和領導才能特別器重,於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猛哥帖木兒受招至朝鮮京都,朝鮮國王授其職為“上萬戶”(即“高麗豆漫”),委以重任。

洪武末年明朝經珞鐵嶺(今朝鮮境內)北部及圖們江設立三萬衛,招撫斡朵里部女真。猛哥帖木兒便與明朝建立了友好往來關係。同時,按照明朝的旨意,猛哥帖木兒率族遷移至建州(唐代渤海國率賓府所轄,即今俄羅斯雙城子對過的克拉斯基諾雅爾山城)。在1403年(永樂元年),阿哈出赴京朝拜明皇時,曾向皇帝奏明並推舉猛哥帖木兒,說明猛哥帖木兒特別聰明能幹,頗有遠見卓識。明皇甚是高興,遂於次年(永樂二年)遣使招諭猛哥帖木兒。此時,猛哥帖木兒所部與火爾哈部(即胡里改)的首領阿哈出關係十分密切,兩部族眾相互通婚。猛哥帖木兒把妹妹嫁給阿哈出的長子釋家奴為妻,阿哈出又的次子莽哥不花的女兒又許配給猛哥帖木兒的次子都赤為妻。兩部親上加親,關係甚密。時阿哈出是當朝皇帝的國丈,猛哥帖木兒也就與皇帝沾上親戚。明成祖朱棣說:猛哥帖木兒,皇后之親也。[16]此舉,大大提高了建州女真部的聲望與地位。

6、猛哥帖木兒入朝受封后,為 明朝 建州女真 貢獻餘生

1405年(永樂三年)正月,明朝派遣欽差高時羅前往招撫猛哥帖木兒,猛哥帖木兒受招親自赴南京入朝,明皇授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指揮使,賜印信、金銀飾物。此後,猛哥帖木兒成為明朝駐守邊關的官吏。

1410年(永樂八年),由於大多數女真歸附明朝,引起了朝鮮地方官吏的不滿。同年三月,朝鮮吉州道察理使趙涓率兵襲擊猛哥帖木兒部所轄的土門毛憐衛,形勢特別嚴峻。猛哥帖木兒迫於無奈只好率族於四月前往征討。經過數月的慘烈廝殺,雙方死傷慘重。朝鮮政府遣使見猛哥帖木兒“賜以宣醞”加以撫慰,並將趙涓撤職查辦。

1411年(永樂九年)正月,迫於朝鮮地方官吏的壓力,猛哥帖木兒不得不率族西遷,遷徙至開元路屬地鳳州(今吉林梅河口山城鎮北山城)餘下地方居住。1412年(永樂十年)明朝在鳳州增設建州左衛,任命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指揮。

此後猛哥帖木兒部在鳳州居住了大約十三年,使建州女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與中原文化接觸,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和薰陶。因此,建州女真部不斷引進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使生產力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經濟逐漸發展,女真社會逐步穩定下來,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1422年(永樂二十年)四月,為了反擊韃靼部阿魯台的擾掠,明皇朱棣第三次御駕親征漠北。猛哥帖木兒部也隨駕從征,給韃靼部以沉重打擊。九月,討伐勝利班師,猛哥帖木兒部重返餘下。此次討伐,使韃靼部對猛哥帖木兒部結下仇恨。次年,韃靼部再次南下擾掠,向明朝駐軍進犯,同時也對猛哥帖木兒部進行襲擊。為了躲避韃靼部的進攻,猛哥帖木兒不得不率族東撤,於同年六月遷回故地阿木河一帶居住。

同年,遼北女真部落首領忽拉溫與曾任明朝開原千戶的女真楊木答兀,勾結起來劫掠走了開陽(今開原)千餘名軍民進行叛亂,並向阿木河一帶逃竄。猛哥帖木兒得到訊息後立刻向朝鮮官府報告。朝鮮方面將該報告轉奏明庭,明皇派遣欽差王紀齎敕前往招諭。次年五月,明朝又派欽差金聲齎敕抵阿木河,令猛哥帖木兒與其弟凡察招諭楊木答兀。

1425年(洪熙元年)年初,猛哥帖木兒與明朝官吏一同招撫叛逃軍人數十人。十月,猛哥帖木兒與凡察把招撫的叛逃軍人楊滿皮送赴明朝京師。

1426年(宣德元年)正月,猛哥帖木兒因為招撫叛逃軍人有功晉升為都督僉事。

1430年(宣德五年)明皇詔令猛哥帖木兒“刷還楊木答兀所轄中國人物”。

1431年(宣德六年)七月,明皇遣欽差昌盛等來到圖們江令猛哥帖木兒遣返楊木答兀擄去的人口。猛哥帖木兒英勇效命,追回被擄人口近百人。

1432年(宣德七年),猛哥帖木兒與凡察又追回楊木答兀擄去人口130人。

1433年(宣德八年)正月,猛哥帖木兒隨欽差回京。朝庭於二月晉升猛哥帖木兒為右都督。同年八月,明遼東指揮裴俊奉詔率官軍160人抵達斡木河,敦促猛哥帖木兒繼續遣返被楊木答兀煽動叛逃的軍人及人口。猛哥帖木兒奉詔尋找楊木答兀,向他宣布了敕諭。楊木答兀表面應詔,並約定同年八月十五日在指定地點交還被擄掠的所有人口。裴俊率官軍並馱載按指定時間和地點到達時竟然遭到楊木答兀叛軍的包圍。楊木答兀勾結女真兀狄哈部300餘人,射殺明軍,搶走大批物資。裴俊率官軍英勇抵抗,並且誤認為猛哥帖木兒“首謀作賊”。正在危急關頭,猛哥帖木兒帶領500餘騎前來救援,殺死兀狄哈部頭目阿答兀,擊退兀狄哈部軍隊的圍攻,楊木答兀棄馬登山而逃。猛哥帖木兒救出裴俊人等,然而猛哥帖木兒的弟弟凡察,兒子阿谷等身負重傷。八月十九日,楊木答兀又勾結七姓野人女真800餘眾,突然包圍了猛哥帖木兒的駐地,猛哥帖木兒組織族眾官軍英勇抵抗,終因敵我懸殊,猛哥帖木兒犧牲,年僅64歲。他的長子阿谷也被殺害。

至此建州左衛受到了最為沉重的打擊,幾乎陷入覆滅的境地。

7、猛哥帖木兒的後代們發展壯大了 建州女真

1434年,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兒的異父同母的弟弟凡察為都督僉事,負責建州左衛事務。凡察,猛哥帖木兒的祖父范茶之次子包奇的兒子。猛哥帖木兒的父親死後,其母親也吾巨按照當地人“兄死妻嫂”的風俗,嫁與揮厚的弟弟包奇,生有凡察。

1437年(明正統二年),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兒的次子董山接任建州左衛指揮一職。董山為了防止受到其他部族的襲擊,明確向朝庭提出請求重返遼東定居。朝庭應允後,董山率領部眾於1439年春遷移至婆豬江(今吉林省海龍縣)。據《明英宗實錄》所載:董山率眾來到婆豬江後,明朝政府將其安插在三土河(今吉林海龍)及婆豬江迤西冬古河兩界之間,同李滿住處。[17]

孟特穆(猛哥帖木兒)塑像 孟特穆(猛哥帖木兒)塑像

後來,凡察與董山叔侄之間經常發生爭奪權位的鬥爭,史稱“衛印之爭”。朝庭為了達到削弱建州左衛的力量之目的,於1442年(正統七年)在建州左衛之外,又增設建州右衛,命凡察出任都督同知,管理右衛事務。居住在三土河一帶。

當時的三土河山清水秀,丘陵起伏,土壤肥沃,資源豐富。建州女真便以蘇克素滸河(遼寧蘇子河)為中心,漸次發達起來。後來定居在赫圖阿拉(史稱興京,今遼寧新賓)這裡終於成為清王朝的發祥地。

在女真南遷的兩百年期間,女真內部不斷分裂成為若干部族,大體分為四部分。

建州部--蘇克素滸河(遼寧蘇子河),渾河(遼寧渾河北岸),完顏(吉林通化以南),棟鄂(遼寧桓仁附近);

長白部--納殷(吉林撫松東南),珠舍里(吉林臨江以北),鴨綠部(吉林集安);

扈倫部--葉赫(吉林四平),哈達(遼寧清河流域),輝發(吉林樺甸),烏拉(吉林伊通);

東海部--窩集(黑龍江寧安東北),瓦爾喀(吉林延吉以北),庫爾哈(黑龍江中游、牡丹江下游一帶)。

正是由於女真發生了分裂,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猛哥帖木兒的第六代世孫努爾哈赤,才走上了統一女真各部的道路,為清朝的建立奠定基礎。這是眾所周知的史實,本文不再詳述。

自清肇祖猛哥帖木兒於1372年(大明洪武五年)離開斡朵憐率族南遷,到第五代清顯祖塔克世,於赫圖阿拉定居,歷時兩百餘年。其路徑為:

斡朵憐(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鳳州(吉林長白山一帶)--斡木河(朝鮮會寧)--婆豬江流域(今渾江)--三土河(吉林省海龍)--蘇克素滸河谷(蘇子河流域)--赫圖阿拉(遼寧新賓)。

影響

清王朝發祥的一個不容忽視的過程就是“建州女真斡朵里部的南遷”。沒有女真的“大遷移”,就沒有猛哥鐵木爾的子孫發跡,更沒有努爾哈赤展示雄才大略的舞台,於是就不會有清王朝。從這一點來看,應當肯定“建州女真南遷”的歷史性作用。
其次,肯定女真南遷的歷史性貢獻,就要肯定揮厚的貢獻。沒有揮厚的南遷發起,就沒有南遷的成功。在南遷的前13年時間裡,揮厚“負總責”,全權指揮南遷工作,因此,必須肯定揮厚的功績,承認揮厚的歷史性貢獻。
再次,揮厚的名字因其功績應當進入“愛新覺羅家族的族譜”。愛新覺羅家族的族譜過去的開頭兒沒有揮厚的“名位”,“肇祖原皇帝”猛哥鐵木爾列在族譜之首。

人物影響

在諸多清史書中,均定論猛哥鐵木爾(又稱“孟特穆”)是清王朝的開山肇祖,被稱為“大清肇祖原皇帝”加以尊奉。“肇祖原皇帝”的諡號,不是史官們隨便封的,而是清朝順治皇帝“根據”猛哥鐵木爾的卓著貢獻尊謚為清王朝的“肇祖原皇帝”。看來,猛哥鐵木爾確立的“肇祖原皇帝”的地位,無可動搖。據此清朝官修的許多史書,中華民國初期修志《清史稿》(此志書未被官方通過),當前大專院校的清代歷史教科書,以及清朝歷史人物傳記,等等,基本對猛哥鐵木爾是如此按照“肇祖原皇帝”加以襲載,認定猛哥鐵木爾的歷史性貢獻,是突出地表現了猛哥貼木爾率領斡朵里部的建州女真南遷過程。其如何克服了生活的困難,如何逃避“野人”女真的襲擾和追殺,如何戰勝艱難險阻、戰勝部族內部的分裂,如何促使建州女真成長壯大等等。猛哥鐵木爾的功績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家庭成員

父:愛新覺羅·布庫里雍順

子:愛新覺羅·充善、愛新覺羅·褚晏

孫:愛新覺羅·妥羅、愛新覺羅·妥義謨、愛新覺羅·錫寶齊篇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