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初期,位於中國東北的女真族分成三部,其中以建州女真最為強大。建州女真原居於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地方,受蒙古滋擾不斷而向明朝納貢成為藩屬。明朝講其部遷至原渤海地(今綏芬河流域)設定為他們新的聚居地。1403年明朝依據原渤海建州的地名稱呼為建州女真,並設定了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冊封阿哈出為建州都(賜名李承善)為指揮使,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左都督。其後1416年又建立建州左衛,以孟特穆為指揮使,賜姓童。建州衛早期歸屬奴兒乾都司,奴兒乾都司廢除後改屬遼東都司。 猛哥帖木兒在被野人女真所殺後,其弟凡察與子董山被迫南移,最後定居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併入建州衛內。 1442年,明朝自建州左衛分立出右衛,以凡察領導右衛、董山領導左衛,形成建州三衛,三衛首領也是世襲制,但須經明朝政府認可後方生效。
由於建州三衛對明朝過度干預女真部,因而逐漸不遵守朝廷命令,不服統治。女真各部也因嫌隙已四分五裂。1467年明朝聯合朝鮮削弱建州三衛,並且於遼東邊界興建長城。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為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台,然而覺昌安同其子塔克世在入城勸降叛明的阿台時發生混戰,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被明軍誤殺死亡。1586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為指揮使,世襲建州衛作為補償。 努爾哈赤深覺被明朝背叛,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並與漠南蒙古友好。
建州女真國力日盛,1616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後稱興京)稱汗立國,即後金汗國。兩年後他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努爾哈赤在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占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最後於1626年的寧遠戰役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敗,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
皇太極即位之後,針對努爾哈赤時期的社會矛盾進行一系列改革,史稱“天聰新政”。皇太極改文館為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這是清朝內閣的雛形。 還繼續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設立理藩院管轄蒙古等地事務。 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 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年號為崇德,國號為大清。當時明朝在關外的勢力尚有袁崇煥守備的錦州、寧遠與松山等三城。皇太極為繞道避開此防線,首先穩定根據地。他先脅迫明朝求和未果,隨後成功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和東邊朝鮮。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最後崇禎帝(有人他認為中了反間計),處決援救北京的袁崇煥,史稱己巳之變。這種藉由繞道入侵的作法後來又執行五次,與明朝內部的流寇一同消耗明朝的經濟力。1642年,清軍於松錦之戰擊潰明軍並收降洪承疇等人,奪取明朝在關外的所有堡壘,防線移至山海關。1643年皇太極病死,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1644年李自成經河南、山西順利的攻入北京,明思宗在煤山上吊自殺,明亡。同年山海關守將吳三桂不願投降大順。面對李自成的順軍,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於一片石戰役擊敗順軍。李自成放棄北京,率軍退回陝西。清朝攝政王多爾袞成功迎順治帝入關,並將首都遷到北京。清朝開始由地區政權向全國政權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