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拓隋孟顯達碑
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墨,用作烏金拓,那是最為寶貴的。 此碑現存拓本,最早者為乾隆年間所拓,此拓雖不全,但是一個早期拓本,文字比較清晰。 嘉慶時,墨較差,拓工又不精緻,所以嘉慶拓法,一般沒有什麼突出之處。
基本信息
名稱: 清拓隋孟顯達碑
年代: 隋開皇20年書刻
尺寸: 26行,行49字,縱176厘米,橫66厘米。
書體: 正書
類別: 碑拓
材料: 拓本
收藏:故宮博物院文物簡介
《孟顯達碑》拓本,不署撰書人姓名,隋開皇20年(600年)書刻,正書,26行,行49字,縱176厘米,橫66厘米。
碑額題“魏故假節龍驤將軍中散大夫涇州刺史孟君之碑” 陽文篆書4行20字。
碑主孟顯達字令道,武威人,北周武成元年(559年)五月卒,年四十二,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月廿八日葬於雍州太興縣。文物欣賞
此墓誌書法秀勁端雅,具有北朝書法的氣息,又有南朝的風韻,其結構嚴謹,筆畫帶有明顯的隸意。近人方若《校碑隨筆》以為:“開虞、褚先聲,較《龍藏寺》尤謹嚴。”
此本為故宮藏晚清拓本,拓工較精。有朱翼盦題簽。清拓
清初拓
清初時期的拓本,沿襲明代拓法,幾乎與明末拓相似,故有些鑑定專家,把清初拓充為明拓。如北周《華山廟碑》,又名《華岳頌》,天和二年(567年)立,存西安碑林,萬紐於奉敕撰,趙文淵隸書。額篆書題“西嶽華山神廟之碑”,刻成二行。明郭宗昌等評此碑“盡緬古法,淺陋鄙野”。此碑一破漢至唐一般規範,即有此碑的撰、書者姓名。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北周西嶽華山廟記》,原說明拓,紙、墨都不夠,幾經專家們鑑定為清初拓為妥。乾隆拓
清朝以乾隆拓本為最精,連康、雍時期的拓本都比不上乾隆時期的拓工好。因乾隆時期特別講究拓碑帖所用的紙、墨,這時的紙墨遠遠超過康熙時的紙、墨。其墨的成分較細,遠超過明朝,其原因之一,因明朝遺留下一些好墨,乾隆時期,除了用極好的墨作原料外,又揉入明朝的墨。由於舊墨新筆,寫出的字既光亮又烏黑。由於乾隆時期的墨超過元、明又極講究拓法,故乾隆拓本十分精美。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墨,用作烏金拓,那是最為寶貴的。如《三希堂法帖》的初拓本,都是一些漆黑髮亮的佳拓本。用這批初拓的最佳拓本,賞賜給一些大臣,也許有幾十部或一二百部。捶拓時使用乾隆最好的墨,石面光滑,採取烏金拓,其拓本可謂光耀照人眼目。乾隆拓的代表作
《唐蕃會盟碑》 此碑在西藏拉薩大昭寺門前,又叫舅甥和盟碑,碑立於長慶三年(823年),正面刻漢藏兩種文字。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乾隆拓本,此拓本僅存正面文字及左側題名,現裝裱成冊,共二十九開,每開六行,行九字。此碑現存拓本,最早者為乾隆年間所拓,此拓雖不全,但是一個早期拓本,文字比較清晰。此碑自公元823年樹立後,至今一千餘年,為漢藏兩族親密關係的歷史見證。 嘉慶拓 嘉慶時,墨較差,拓工又不精緻,所以嘉慶拓法,一般沒有什麼突出之處。即墨色不好,拓工也不甚精良。越到後來,如鹹同、光緒等拓本,可以這樣說每況愈下,故自嘉慶以後,其拓法不甚突出,連乾隆時期一般的拓法也不如。 西漢《萊子侯刻石》 該石刻於新莽天鳳三年(16年),是截止目前所發現的西漢刻石文字最多的一種。內容記載萊子侯贍族封田勒石戒孫之事。此石原在山東鄒縣虎山下,乾隆十七年為王仲磊最早發現,嘉慶二十三年顏逢甲再訪得後移置孟廟齋宿房,1974年移置啟聖殿,嵌於新築磚牆中。隸書,七行,每行五字,共三十五字。行有直界,四緣飾斜紋,右側余石處,刻有孫生容行書獲石題記三行。新莽時期的文字書法遺存傳世甚少,此為新莽時期的重要刻石。北京市文物商店、故宮博物院、北京圖書館等均藏有為數較多的嘉慶間初拓本,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