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清廉洞”位於新絳縣澤掌鎮喬溝頭村往北約十五里路的“娘娘峪”,距離晉韓高速絳州口19出公里,太西高鐵侯馬西站26公里。
景點景色
繞三彎石道,進入溝里,望五峰聳立,似五瓣蓮花綻放;看千畝天然翠柏被山風撫動,如碧浪清波起伏;聽綠林深處風聲鳥鳴,又像天公吹曲,交響悅耳;讀《清廉洞會聖龕記》才知此處古代就是賢者得道成仙的洞天福地。
探“清廉洞”須經過“娘娘峪”山門,遺憾的是山門早已毀損無跡,有幸的是山門內南峰腳下現仍保存著層岩縫隙間的千古由來“一口泉”,泉唇下有天然石碗、石池,水流如燈繩粗細,冬溫夏涼,四季長流,甘甜可口,據上古佳話,此水有延年益壽的功效。當步入峪溝抬頭四面環視,共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峰,峰間多有天外來石,如怪獸大小各樣形狀;也有如鏡面,一米見方,平展如刀切。多見山腰削壁,青石裸露,似等待文人墨客揚筆抒懷。峰坡翠柏粗細不一,分年輪大小。如:形似鹿頭叫“鹿頭柏”;意指雙枝叫“姊妹柏”;兩柏纏繞叫“夫妻樹”;還見“盤蛇風頭柏”。何等千姿百態。
“清廉洞”鑲嵌在中、西峰山腰連線的凹崖壁上,從東峰之巔鳥瞰,頓覺頗像綠波中巨蚌張開,探問蒼穹之態。洞高海拔約200餘米,大小石洞四五處套聯組成,面積約400平方米。從地質情況分析,是幾千年來經洞水自然沖刷,由小漸大而成。洞後石壁頂自然形成大量滴水乳頭溶岩和棉花形、枝條狀、峰窩塊“鐘乳石”,個別還呈現紫、黃、綠色澤。據當地老人們回憶:“清廉洞”崖口額上懸“觀音蓮花打坐”“八仙人左右侍奉”微縮壁像群,約長三米,寬一尺;洞左壁高出洞底約一米,有十五平方米戲台,是祈禱仙官唱戲的地方;戲台右側有道家聖龕,兩側與正面壁上有彩繪仙官壁畫;洞口中部有一間供奉聖母的佛殿;洞深處有孔子及弟子儒家教壇。“清廉洞”在布局上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格調(據光緒版《直隸絳州志》記載,有隋末大儒、史稱王孔子的王通,也稱文中子,在此洞讀書教學,其‘三教合一’的‘獨創’主張,特別是尊儒之風顯得尤為突出,其弟子多達千餘人,唐初的開國元臣房玄齡、魏徵等人都是他的學生,時稱“河汾門下”)。“三教”塑像均在文革中“破四舊”遭到摧殘,除個別塑像還保留著殘肢缺體、淡彩舊飾外,至今仍有千餘塊彩塑殘片散落在洞內。據知情者數過洞中塑像共有八十餘尊;洞的左側還有偏洞景觀,洞頂有一處滴水,當地百姓叫它“旱雨表”,風調雨順的好年景,便見滴水珠簾,逢旱地荒年,便見水不滴,在香火鼎盛的過去,百姓每年到此燒香祈求“旱雨表”顯靈;還有人描繪原洞蓋上有清流,順蓋頂而瀉,如“水簾”一般壯觀,隨之又名“水簾洞”。
“清廉洞”對面聳立東峰,約海拔1700米高,上東峰之道,謂“天梯”,陡直險惡,確有難於上青天的幾分畏懼之感。峰腰有“鑼鼓院”,現存殘牆斷柱,後院為“尼姑庵”,現立修庵舊碑一塊,上書有前後兩殿,前殿供奉“太上老君”,後殿供獻“三天尊神”。再往上登約海拔1500米處懸天然造就“八仙洞”與峰巔的“八仙道場”的斷牆。“八仙洞”入深約60米,漆黑無光,洞內大套中、中套小,洞洞相接,環環連扣,洞內除去那著書立說的斷碑之外,洞壁上有天然雕成的圖案,如:“天狗守洞”,“神鳥銜石(精衛填海的神話)”、“壁柏松影”、“仙指點地”。據碑文傳說該洞曾為八仙修道施法的場所。
從東峰下來遊興未盡,卻見天色已晚,只得返還。途中借走馬觀花的那種粗略感覺,再拜讀公元1178年王道源撰寫的夢皇甫太仙君舉大唐前進士廬山縣令呂洞賓的《清廉洞會聖龕記》中的那三十六句詩歌:
姑射之山絕頂迴環
群峰突兀百禽官官
側柏蓊鬱蘚石遍讕
輕煙密密小水潺潺
昔有異人神聳貌質
道遇王公指示顯跡
此有古洞神仙之室
話別分途風生兩腋
老叟茫然進步艱難
空睹翠壁歸思盤桓
從茲慕道遠棄塵緣
特命請士彩繪仙官
橫簪步履駕鶴騎鸞
世事非乾俗緣永避
人富於財公富於義
閭里稱賢超進於先
五蘊皆空六賊俱蠲
得之下士在世長年
讀著讀著越加有了再去置身世外,沐浴自然,享受幽靜的念頭,愈加對那天地造化、陰陽陶鑄、自然而生的風光奇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