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清平樂(1)·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2)南飛雁。不到長城(3)非好漢,屈指(4)行程二萬。
六盤山(5)上高峰,紅旗(6)漫捲(7)西風。今日長纓(8)在手(9),何時縛住(10)蒼龍(11)?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清平樂》,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雙調,四十六字。上闋押仄聲韻,下闋換平聲韻。也有全押仄聲韻的。
(2)望斷:望著,直到看不見。
(3)長城:借指長征的目的地。
(4)屈指:彎著手指頭計算。
(5)六盤山:寧夏南部固原西南,是六盤山山脈的主峰,險窄的山路要盤鏇多重才能到達峰頂。毛澤東在1935年九月中旬率領中央紅軍進入甘肅省南部,10月上旬,突破敵人的封鎖線,打垮了敵人的騎兵部隊,勝利地越過六盤山。
(6)紅旗:1957年在《詩刊》創刊號上發表時作“旄頭”。1961年九月為寧夏幹部書寫此詞時改為“紅旗”,手跡發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報》。
(7)漫捲,任意吹卷。
(8)長纓:指捕縛敵人的長繩,出自“終軍請纓”的典故
,《漢書·終軍傳》:“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這裡指革命武裝。
(9)在手,在共產黨領導下。
(10)縛住:擒住。
(11)蒼龍:《後漢書·張純傳》註:“蒼龍,太歲也。”古代方士以太歲所在為凶方,因稱太歲為凶神惡煞。蒼龍,毛澤東註:此處指蔣介石的國民黨反動派,因為當前主要對付的是國民黨反動派。
白話譯文
長空高闊白雲清朗, 南飛的大雁已望到了天邊。不登臨長城關口絕不是英雄, 算下來已征戰了二萬。
六盤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風漫捲著紅旗。今天我長繩之武裝緊握手中, 哪一天才會將那蔣家狂龍捆縛?
創作背景
1935年8月,毛澤東主席粉碎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路線後,率紅一方面軍繼續向陝北根據地挺進。9月中旬,攻克天險臘子口,奇蹟般越過岷山草地,進入甘肅南部。10月初,國民黨一方面調集重兵“圍剿”陝北革命根據地,另一方面在六盤山一帶建立防線,妄圖圍殲長征紅軍。工農紅軍在毛澤東指揮下,佯攻天水,示行於東,然後出敵不意,從哈達鋪掉頭北進,攻克通渭城,進入平涼、固原大道。 10月7日,在六盤山的青石嘴,又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敵騎兵團,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當天下午,一鼓作氣,翻越六盤山。之後,長驅直入,於10月19日到達陝北保全縣吳起鎮(今吳旗縣),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完成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這首《清平樂·六盤山》就是毛澤東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
六盤山位於寧夏南部山區,海拔2800多米,古代人們稱之為大隴山。如今在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詞的推波助瀾下,六盤山已為全國各地的人們所認識,每年大量的遊客慕名前來,感受毛澤東主席在《清平樂·六盤山》中描寫的那種意境。六盤山是紅軍長征中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當年,毛澤東寫下《長征謠》的時候,也就意味著長征最為艱難的歲月已經過去。今天人們可以從隧道中輕而易舉地翻越六盤山,而在長征中六盤山則是橫亘在隴東高原上的一座天險。1935年、1936年,紅二十五軍、中央紅軍先後翻越六盤山。1935年9月,毛澤東率領紅一方面軍中由一三軍團和中央領導機關組成的陝甘支隊北上。10月5日,紅軍進入寧夏西吉縣境內。這時,國民黨軍為了阻截中央紅軍和陝北紅軍會合,在六盤山一帶設定重兵。在六盤山周邊有國民黨毛炳文兩個師、東北軍何柱國的騎兵部隊,門炳岳及西北馬鴻賓的部隊,形勢相當嚴峻。根據敵情毛澤東決定從敵人兵力比較薄弱的青石嘴一帶突破包圍,穿越平銀公路,直插六盤山東邊的涇源陽清村。在前進路上,紅軍戰士意外發現在青石嘴一帶駐紮有敵人的一個騎兵團。這時已接近中午,敵人正在開火做飯,戒備相當鬆散。於是紅軍乘敵不備,發起突襲,消滅了敵軍,而且繳獲了100多匹戰馬及十多車物資。紅軍用繳獲的物資迅速裝備了一個騎兵偵察連。後來成為開國中將的梁興初就是這支騎兵偵察連連長。毛澤東在翻越六盤山的過程中,一邊爬山,一邊構思了最初的《清平樂·六盤山》即《長征謠》。蘭州大學文學院的慶振軒教授認為,《清平樂·六盤山》是1935年10月7日,紅軍翻越六盤山時,毛澤東登上山頂所作,定稿是在這一年的12月。毛澤東在攀登到六盤山山頂上,極目四望,真正體會到了秋高氣爽的北國風光之後,回想長征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如今都已成為過眼雲煙,那些至今仍堅持戰鬥在南方的同志們怎么樣了呢?經過二萬五千里艱險路程,無數戰鬥鍛鍊過的紅軍一定能夠戰勝所有的困難,開創出一個前所未有的新世界來。想到這些,一種難以言表的思緒湧上心頭。於是,也就誕生了一首名傳千古的絕妙好詞。
毛澤東最初寫《長征謠》除了抒發自己的情意外,還有鼓勵紅軍戰士行軍的作用,所以最初的《清平樂·六盤山》帶有行軍歌曲的性質。慶振軒教授介紹說,阿英曾經在他的《敵後日記》中抄錄了1942年8月1日新四軍《淮海報》副刊上刊登的兩首毛澤東詩詞,其中有一首是《長征謠》,當時是這樣的:“天高雲淡,望斷南歸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同志們,屈指行程已兩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兩萬!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捲西風。今日帶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清平樂·六盤山》是紅軍摧毀敵人最後一道封鎖線,翻越六盤山高峰,勝利在望時寫下的詞章。這首詞既抒發了毛澤東及其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長征的英雄氣概,又表達了他們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豪情壯志。
上闋表明當時的戰鬥決心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秋高氣爽,萬里晴空飄浮著幾縷淡淡的白雲,佇立山頂,極目凝望著南飛的大雁直到消失在碧空的盡頭。這兩句詞看似寫景,實則寄寓了詩人無限的情懷,既有登高望遠吞吐山河的豪邁,又有追
隨大雁,遙想戰友、親人的柔情。因為雁陣飛往的地方,正是詩人剛離開不久的革命搖籃——井岡山,那裡有幾經戰鬥開闢出來的廣大革命根據地,有和紅軍心連心的革命人民,有留在那裡繼續鬥爭的戰友何叔衡、瞿秋白、陳毅等,也有詩人的親人毛澤覃,他心愛的幼子也寄養在那裡,後來不知去向。所有這一切,足以令人魂牽夢繞,南飛的大雁啊,你能帶去詩人的問候與思念嗎?你能把長征勝利的喜悅帶回南方嗎?這兩句詞可謂觸景生情,在對自然景物的白描中,蘊藏著詩人對戰友和親人的款款深情,耐人尋味。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長城”指抗日前線,紅軍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向陝北根據地,向抗日前線進軍,掐指算來,紅軍北上的行程竟有二萬多里。在當時的形勢下,不奔赴抗日前線,不到長城,算什麼英雄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是回顧長征的光輝歷程,在過去的一年中,紅軍既要與雪山草地、激流險灘、嚴寒酷暑等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又要與一路上圍追堵截的敵人周鏇、戰鬥,在常人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中完成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然而詩人僅用了“屈指”二字,於輕描淡寫中流露出紅軍對漫漫險途等閒視之的英雄氣概。這兩句詞重在抒寫革命者從容豪邁、不畏艱難困苦、投身抗日前線的英雄本色。
下闋展現革命前景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如火的紅旗,飄揚在高高的六盤山頂,烘托出紅軍將士的勝利喜悅。“紅旗”作為革命的象徵,在毛澤東詩詞中反覆出現:“山下旌旗在望”;“紅旗躍過汀江”;“山上山下,風展紅旗如
畫”;“風卷紅旗過大關”;“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乾,不周山下紅旗亂”。毛澤東及其率領的工農紅軍扛著這面紅旗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勝利,今天,這面紅旗歷經槍林彈雨,更加鮮艷地招展在六盤山頂,它預示著長征即將勝利結束,中國革命將翻開新的一頁。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這兩句是全詞的主旨所在:憑中國工農紅軍保存著的有生力量,一定會打倒蔣介石的反動政權。毛澤東極其正確地判斷出當時的形勢,“長征一結束,新局面就開始”、“時局的特點,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來,中國處在新的全國大革命的前夜”。在這樣大好的形勢下,雖然這時紅軍已從三十萬人減少到不足三萬人,但由於路線正確,數量上暫時減少了,質量上卻比過去更強大了。有了經過鍛鍊的中國共產黨,又有了經過鍛鍊的紅軍,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殲滅呢!即使是凶神惡煞般的蔣介石,也最終會被革命力量打倒。這兩句詞不但是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誓言,而且也是作者對依靠革命力量推翻反動勢力的前景展望,表現了高度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
這首詞上下兩闋都是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言志,結構對稱、美觀。上下兩闋相對獨立又緊緊相連,上闋寫眼前長征的勝利,抒發紅軍將士的英勇鬥志。下闋進一步聯想,放眼將來,抒發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氣概。作者的視角由近及遠,作者的情感由喜悅到高亢、激昂,結構緊密,又不顯擁擠,語言淺近清新,卻又耐人
尋味。
全詞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宛若一幅壯美的詩情畫。其景,明媚奪目,其情,摧人振奮。詩人運用了借喻手法,“長纓”喻指革命武裝力量,“蒼龍”借指蔣介石,詩人通過形象的語言表達了以武裝的革命打敗武裝的反革命這一思想內容。最後一句“何時縛住蒼龍?”以詰問的筆法來加強語言的表現力度,增強詞的韻味。在遣詞上,可謂字斟句酌,非常講究,如“望斷南飛雁”的“斷”和“飛”,使整首詞神采飛揚,“一語為千萬言所託命”,讓人頓生無窮遐想。又如“屈指行程二萬”一句,於娓言細語中蘊含了多少道不完的艱辛,又表現了詩人何等曠達高遠的胸襟嗔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品味愈久愈能領悟其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再如“漫捲”一詞,營造了一幅浪漫歡騰的景象,使人們感受到崢嶸歲月中戰士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而“在手”與“縛住”更是表現出胸有成竹、穩操勝券的氣魄。
名家點評
郭沫若:此詩寫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轉自然,整詩洋溢著革命勝利的豪情,套用高亢雄壯的語氣,是毛澤東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抒發了“長纓在手”定當“縛住蒼龍”的革命豪情。
作品鑑賞
毛澤東率領工農紅軍登上六盤山主峰,面對西部的高天白雲,清朗秋氣,再凝望陣陣南飛的大雁,一抒胸中情懷,以閒遠歡欣之氣眺望又要開始的新的征戰。
上半闋一開始,詩人從眺望遠景起筆,西部秋景開闊,
長空高朗,抹抹閒雲輕漾,北雁在陣陣南飛,仿佛帶走了詩人對過去南方生活及革命鬥爭的回憶及眷戀,接著又起豪氣,“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從爽朗、舒暢的秋心轉入英邁的青春吟喔,二萬五千里長征已在腳下,長征的目的地已經到達,浩瀚的業績就要進入一馬平川的時期。
下半闋,詩人將目光收到近處,高山之巔,紅旗獵獵,紅軍將士在秋天的山峰間盤鏇向前。接著吐出胸臆,化用宋代劉克莊《賀新郎》中三行:“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將戎主?”而這裡的“蒼龍”出自唐代顏師古的評註中引用漢代服虔的話:“倉龍,太歲也。”倉龍同“蒼龍”,“太歲”是古人所說的凶神惡煞,這裡引伸為蔣介石反動集團就是“蒼龍”。雖然最後兩句用的是設問句,但所起作用都是陳述式的肯定句,即總有一天,紅軍戰士將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奪得最後的勝利。
這首詞寫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轉自然。上、下半闋均是一、二句寫景,三、四句言志。情景交織,渾然一體。整詩洋溢著革命勝利的豪情,套用高亢雄壯的語氣。為毛澤東在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詞。是毛澤東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抒發了“長纓在手”定當“縛住蒼龍”的革命豪情。
作者簡介
毛澤東
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歷任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1936——1976),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197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54——1959)。1976年9月9日逝世,享年83歲。
清平樂·六盤山圖
《清平樂·六盤山圖》是由中國著名山水畫大師——陸儼少 的作品。
《清平樂·六盤山圖》的尺寸為:17.5×70cm。畫作上的鈐印為:“陸儼少、宛若、嘉定”。作者落下的款識是:“毛主席詞意,陸儼少敬寫。”。
《清平樂·六盤山》創作於萬里長征即將勝利之時。毛澤東同志率眾將士親自登臨長征最後一座主峰——六盤山主峰。此時,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革命事業勝利在望。詩中最後兩句以蒼龍比喻敵人,雖然用的是設問句,但語氣又是肯定的,即總有一天,紅軍戰士將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奪得最後的勝利。
圖中山勢雄渾,一個巨大山頭從右至左占據三分之二畫面,山頭左下視角極低,僅以簡筆勾勒出了數層雪山,山頭右上略勾遠山,稍擦皴法,略施淡赭。主體部分先以渴筆散峰的披麻皴法擦出山石肌理,然後整施濃墨,間染淡赭,略點重彩,尤其是白色的“S”形山路更讓畫面動感十足。如此構圖,主體誇張而又不失層次,以險中求勝之勢塑造出了在毛澤東率領下的紅軍隊伍登臨六盤山主峰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畫中對紅軍行進中蜿蜒隊伍的描繪,既是畫龍點睛點明主題,又使畫面有了視覺焦點,富有動感。而沿途飄展的面面紅旗,正是象徵著革命之光蘊育著星星燎原之勢,可謂利益崇高,寓意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