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任伯年顏魯公寫經小像

基本信息

任伯年《顏魯公寫經小像》
【名稱】任伯年《顏魯公寫經小像》
【類別】繪畫
【材質】設色紙本畫心
【作者】任伯年
【規格】133.5×49cm
【款識】同治壬申夏,伯年任頤寫於黃歇浦上客次。
【鈐印】任頤之印(白)
【題跋】1. 顏魯公寫經小象。華亭胡公壽題於寄鶴軒。鈐印:橫雲山民(白)公壽(朱)
2. 承甫書學論坐位帖,有離形得似之趣。爰屬任柏年圖魯公象,瓣香事之。嘗考米元章書魯公碑陰,魯公自言:吾昔在江南遇道士陶八,八得刀圭碧霞餌之,自此神明不衰。今所寫象,又寫青鸞集於庭,似有神仙遊戲之意,或正在江南遇陶八之時邪。圖中衣紋遒勁,筆蹤古澹,系柏年用意之作也。承甫宜什襲藏之。壬申先立秋三日,公壽識於申浦。鈐印:公壽(朱)
【鑑藏印】胡公壽題跋
【創作年代】1872年創作

作品鑑賞

《顏魯公寫經小像》中難能可貴的藝術價值,一是它從方方面面透露了任伯年到上海後門戶初立時的繪畫樣貌;另外也在於它見證了任伯年在滬上書畫交遊。此畫作於1872年,為任伯年到上海的第四年,已全無勾染積色的古艷之風,結合了常州寫生派以及文人畫的寫意表現,明快雅逸,富有靈氣。作為任伯年過渡時期的上乘佳作,畫中人物、山石、花鳥和文玩雜器具陳,均悉心經營、頗見功力。圖中童子扶椅,魯公側身背對觀眾,凝神運思;靈鸞在案幾另一頭的石頭上與魯公神交,嶙峋怪石風骨獨具。值得注意的是,從童子肩頭衣褶的表現中我們仍能看到任渭長的影子;案台的畫法,尤其案上器玩陳設,書香古韻而富有陳洪綬意味,此時任伯年畫作中個人風格初現端倪,同時也保有前人遺風。《顏魯公寫經小像》在畫面內部圖式的區域性布置上——從“童子”到“魯公”,連同桌案上的文玩之物,再到“孔雀”——任伯年以“密中見密”的過人技藝使畫面節奏豐富而秩序井然;同時,以不同筆墨工寫結合賦予形象以不同的質感。

畫家簡介

任伯年(1840-1895),原名潤,字伯年,後更名為頤。江紹興人,是我國近代美術史上傑出的畫家,其人物、肖像、花鳥、山水、無所不精,他以嚴謹生動、灑脫新穎的藝術格調為海派諸大家中雅俗共賞的代表。任伯年的創作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起,是他創作上的準備時期。從師任薰,奠定傳統繪畫根基;七十年代他深研傳統,博採眾長,同時又從西洋畫中吸收營養,是融合中西進行變法時期;八十年代,是他創作上的鼎盛時期,這期間他不拘成法,勇於創新,被譽為“海派”藝壇的巨匠。

跋者簡介

胡公壽(1823~1886),名遠,字公壽,以字行,號小樵、橫雲山民,室名寄鶴軒,上海松江人。工詩文、書畫,博取眾長,自成一格。任伯年受其影響。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