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晚期照壁

清代中晚期照壁,高1.9米,寬1.59米,照壁內容多為民間傳統吉祥圖案,為清代中晚期遺物,有較高的民俗、文化、歷史價值。

(圖)清代中晚期照壁清代中晚期照壁

清代中晚期照壁,為2008年10月15日,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連雲港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周方倫先生向市民俗博物館捐贈的清代照壁。

簡介

(圖)清代中晚期照壁清代中晚期照壁

照壁,是中國傳統建築特有部分,明朝時特別流行,一般置於大門內,古人稱之為蕭牆。在舊時,人們認為自己宅中會有“鬼”來訪,修上一堵牆,就可以截斷鬼的來路。另一說法為照壁是中國受風水意識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稱“影壁”或“屏風牆”。風水講究導氣,氣不能直衝廳堂或臥室,否則不吉,避免氣沖的方法,便是在房屋大門前面置一堵牆。為了保持“氣暢”,這堵牆不能封閉,因而產生了照壁這種建築形式。

照壁具有擋風,遮蔽視線的作用,為我國經典建築形式,是四合院特有的一種處理手段。

民俗博物館此次受贈的照壁高1.9米,寬1.59米,照壁內容多為民間傳統吉祥圖案,如:石榴佛手,象徵多子多福;壽桃象徵健康長壽;筆和硯台則象徵文運昌盛……通過照壁的內容、雕刻手法及施工工藝來看照壁為清代中晚期遺物,有較高的民俗、文化、歷史價值。

此次捐贈,是周方倫先生第三次無償向市文化部門捐贈文物,市文化局田明局長對周先生的行為給與了高度評價。市民俗博物館計畫在開館時展出部分周方倫先生捐贈的文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