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の政治と文化

清代の政治と文化

《清代の政治と文化》是一本(大谷敏夫)編制,由(朋友書店)出版的書籍。

內容介紹

本書是一部清代思想史研究著作。此前大谷敏夫教授已經先後出版了《清代政治思想史研究》、《清代政治思想與阿片戰爭》等兩部關於清代政治思想史方面的專著,本書是著者在前兩部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清代思想史進一步研究考察的產物。本書中作者以清代經世思想為主線,從政治、經濟、學術、文化等多個角度同時出發,並整體對待與把握,主要考察了清朝的政治統治、清朝文化藝術、現代世界對清朝研究等方面的問題。研究風格受內藤湖南影響很深。全書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清代的政治與思想”。本部分作者將入關後的清朝概分為前期(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與後期(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兩個是段,政治思想角度對各個時期皇帝的治世特點進行考察總結。作者從政治史的角度對傳統的“乾嘉一體“觀點進行重新認識,指出乾隆朝是清朝的安定期,而嘉慶朝是清從安定期進入清末變動期的過渡時期,是道光朝內憂外患的前哨。作者還對清朝的君主專治政權演變過程、清官僚機構的管理進行考察,認為清後期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清朝政權本質上也發生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從事地方行政管理的督撫層許可權得到了強化、提出任命鄉官進一步加強地方行政管理、提出變革獨裁君主制為立憲君主制等。

第二部,“清末經世官僚與文人”。部分作者首先考察了陶澍的行政與思想,詳細分析了這類經世官僚產生的時代背景,養成他們行政觀的思想背景,全面勾勒了作為標準經世官僚陶澍的人生。作者還詳細探討了另一經世思想家王韜的思想與社會活動。

第三部,“清代學術與文化”。本部作者回顧總結了1960以來日本、中國、西方各國對內藤湖南史學研究情況,探討了對內藤湖南中國文化、中國政治觀的研究方法等問題,對清代思想家學術思想進行系統的梳理,並詳細考證了清末文人鄧石如、包世臣、吳熙載的學術、藝術活動,進而闡明作者自己的清代文代論觀點。

第四部,“歐美及日本學界清代研究動向”。本部分作者考察總結了現代日本、歐美學術界對清朝的研究動向研究成果。

付論:“薩南黨派考”

本書由作者對自己已發表相關論文編輯、修改、整理而成,採用的相關論文如下:

1. 清代史研究素描.《鹿島大學》第二九號,1981.12

2. 清代政治與政治思想史.《明清時代史基本問題》汲古書院,1997.3

3. 關於清代政治的研究.追手門學院大學《亞洲文化學科年報》一號,1998

4. 清朝軍制的覺書 — 以八旗·綠營制的經濟基礎為中心.《東洋史研究》第三三卷第一號,1974.6

5. 清代經世官僚陶澍的行政與思想.《東洋史研究》第五七卷第二號,1998.12

6. 對清末開港後文教政策與文人王韜的考察.《追手門學院大學文學部紀要》三六號,2000.11

7. 內藤史學中的中國文化特性. 《接受外來文化的亞洲》和泉書院,2000.3

8. 湖南中國文化論與政治論.《內藤湖南的世界》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2001.3

9. 清代學術與文化.《亞洲歷史與文化·中國史 — 近世Ⅱ》同朋舍,1998.10

10.清末文人群像— 以包世臣的文藝觀為中心(一) .《書論》第五號,1974.11

11.清末文人群像— 以包世臣的文藝觀為中心(二) .《書論》第六號,1975.5

12.鄧石如概觀.《書學大系·四五卷·鄧石如》同朋舍,1984.10

13.完白山人傳.《中國法書入門·五六》二玄社,1990.5

14.包世臣釋文及訓讀、概觀. 《書學大系·一七卷·包世臣》同朋舍,1987.10

15.吳熙載與包世臣(吳熙載集). 《中國法書入門·五八》二玄社,1990.7

16.現代歐美清代研究動向.《亞洲文化學科年報》第四號,2001.11

17.Philip A.Kuhn,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in Late Inperial China.《東洋史研究》第二九卷第四號

18.Mark Elvin,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史林》第五七卷第一號,1974.1

19.黃培 Autocracy at Work,A Study of the Yung-Cheng Period. 《史林》第五九卷第二號,1976.3

20.坂野正高《近代中國外交史研究》.《東洋史研究》第二九卷第一號,1970.6

21.楢木野宣《清代重要職官研究》.《東洋史研究》第三五卷第一號,1976.6

22.楊啟樵《揭開雍正皇帝隱秘的面紗》.東洋史研究》第六○卷第二號,2001.9

23.薩南黨派考.《鹿兒島大學人文學科論集》第四五號卷第二號,1997.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