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淮西勛貴又稱 明初淮西勛貴、 淮西政治集團、 淮西功臣集團、 明初勛貴派系、 淮西新貴集團、 淮西官僚集團等,在明初政局中,淮西勛貴是地位顯赫、頗為重要的一股勢力。它崛起於元末割據之際,形成於明朝肇建之中,是朱元璋賴以建立明朝、統一南北的核心力量。在長達十餘年的創業過程中,淮西將臣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功績卓著,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勛。
表現
立功
元末農民戰爭中,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淮西”地區,歷經二十餘載的南征北戰,建立明朝,統一全國。在此期間,淮西功臣集團為朱元璋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立下了汗馬功勞。
建文時期,淮西勛貴積極參與了建文帝削藩的政治決策過程,並直接執行了對燕王朱棣的軍事行動。建文帝及左班文臣對勛貴家族態度的日益轉變,以及洪淮西勛貴身為武臣集團核心同燕王朱棣千絲萬縷的天然聯繫,這一群體日益失寵並受到打壓與懷疑。
黨爭
明初,劉基與李善長之間的鬥爭不是兩大集團間的鬥爭,而是政見的分野,是淮西新貴集團與統治階層中的有識之士的爭鬥。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官僚地主集團,是以朱元璋為總後台,從鄉土觀念出發,把持朝政,拉幫結派,組黨營私,陷害忠良,違法犯政。而在這一時期,根本不存在以劉基為首的浙東地主集團,劉基嫉惡如仇,直言敢諫,為朱明王朝的根本利益,治國安邦,而和李黨鬥爭。 重親情的朱元璋,圈子打得窄,除了淮西功臣集團,他在浙東找的文人,包括劉伯溫都不是和他一條心。 劉基以個人之力同一個權勢龐大的黨群抗衡,這是他必定失敗的原因。
明初文官與武將、淮西集團與浙東集團的權勢之爭。其實黨派之爭只是魏觀案的誘發因素。
而朱元璋的家鄉觀念有意定都臨濠的主要原因,此外皇陵的修建和淮西官僚集團的支持,也是原因之一。
結局
在元末農民戰爭中,朱元璋利用淮西集團的力量,登上了明代皇帝寶座。當政權取得之後淮西勛貴的一些不法之事也逐步暴露出來,這些“茅土之頒”的功臣,迅速由農民轉化為全國性的大地主,他們擁有私人武裝,收有義子,養有大量的奴僕,並與各地駐軍(衛所)的軍官有密切聯繫。 而朱元璋又鑒於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擔心不法勛貴危害國家,千方百計打擊、迫害淮西集團。這種政治思想和態度,實質上是朱元璋出於無奈的表現,也是狹隘的農民思想和封建專制思想相結合的產物。
最後建文政局在"靖難之役"一連串的軍事失敗下走向崩潰,淮西勛貴自身也在隨後的清洗中瓦解與重組。
評價
淮西功臣集團在明初政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群體政治地位的動搖是明初政局動盪的重要誘因。 同時,對明初政局的多重影響是由其政治角色的矛盾性所決定的。
淮西功臣集團的興起,發展到滅亡的過程,折射出歷代開國元勛相同的發展軌跡。